童年记忆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o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时分,漫步在江滨公园“特色美食暨名优产品展”的走廊,“丹诏大宅门传统美食”展厅人头攒动,聚集着大人,小孩围观着,我也好奇地走近看一看。哦,原来是店主沈先生在讲述“劈甘蔗”的方法和游戏规则,并提刀做了示范。眼前这一幕情景,还真让人勾勒起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也就自然地把镜头回放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少年的趣味游戏。
  说起“劈甘蔗”,那是过去闽南少年儿童常玩的游戏,而现在才懂得对“劈”字的理解,它的本义,我们应该理解为:用刀把某种物体分开。《说文解字》说:“劈,破也。”《广雅》说:“劈,分也。”所以本地方言也叫“破甘蔗”。
  童年时,“劈甘蔗”那是当时贫乏的精神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公园、大街、桥头等场所自然成了一大景观,三五个人闲着没事,兴致一来,就相约到甘蔗摊位前随便抽出一根,并采用简单的“稻草杆”,以长短为标志的抽签。做签人就按照参与游戏的人数,制作长短不一、相应数量的签杆,而后,将签身紧紧握在自己的拳头中,拳头上部露出签头。做签人为了最后留给自己的那根签能如自己心中的顺序意愿,往往会投机取巧地做出许多误导抽签伙伴的假象。要么将最短的那根签露出得最长;要么将最长的那根签露出得最短;有时侯则是将所有的签露出得一样齐头,使得先抽签的伙伴们,无所适从,挑这根也不是,选那根也不好,费尽了心机,弄得大家憋了一肚气。抽完签后,小伙伴们比试签的长短,最终确定游戏的顺序。
  游戏开始,大家要先按约定的规则:劈甘蔗者通过镰刀(像西瓜刀,窄窄长长的)侧面于甘蔗上方接触,使甘蔗竖直平衡,随后用镰刀口对准甘蔗上方往下劈开甘蔗,当甘蔗倒下不得再劈,以每次劈出完全脱离的长度累计算出劈甘蔗的总长度,长着为胜,短者为负。
  为了展示自己的本领,大家各自使出不同的招数。劈蔗者屏气凝神,拇指在甘蔗顶端轻点,及稳,刀背轻悄搁上甘蔗的端头,如弓箭在手蓄势待发,只见刀光一闪,势如破竹,干净利落,迅雷不及掩耳“嚓”地一下,一溜儿甘蔗皮也就顺势而落地。
  劈蔗者劈了多长就将甘蔗截下多长,余下的就留给下一个继续轮番进行。若遇高手,有一刀劈到底的,当然极是漂亮,自然博得满场惊叹和喝彩。有时也有遇上不服输的,难免也要争得脸红耳赤,不欢而散,实为扫兴,这也正是童年的天性。
  游戏结束后,大家都要把劈下来的的甘蔗放在地上比长短,定输赢,长着为胜,甘蔗可以自己吃,短者为负,不但“吃亏”,还得为甘蔗掏钱。若有不服者,可以再抽出甘蔗再依次进行……
  其实,“劈甘蔗”关键在此一刀,一要看准头,二要有腕力,三要有胆气,若是一刀不利索,自然失去机会,胜负也就在于毫厘之间。所以,童年时也流传着这样的童谣“甘蔗节节高,输赢比一刀。看谁腕力好,输者把钱掏。”
  童年真好,那种充满着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既娱乐又游戏,有情趣又充实,一幕幕情景,开心无忌,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如今,我们都长大,也有岁数了,童年有些东西也跟随着时间的丢失而被人们淡忘了,可不是吗?现在的小孩子,谁的手机里没有存放三五个网游?谁的家里没有高档的玩具?即便科技带来了更丰富的娱乐生活,但小时候和伙伴一起玩耍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情趣却没有了。
  相约不如缘遇,人群里,前來参展的台商林先生更是看得入神,听得津津有味,我也顺便与他搭腔交谈起来。
  原来,台湾的甘蔗与民间艺术、民间体育也都有联系。“劈甘蔗”便是一种精彩的民俗游戏。在玩劈蔗之前,要先挑选好几根挺直完好的甘蔗,把蔗秆上的叶芽和气根削去,并把末梢斩掉,然后开始抓阄轮流比试。因甘蔗常高过人,先动手者要站在板凳或台阶上,左手扶正甘蔗,使其稳立在地面,右手持刀平搁压住甘蔗断面顶端的一边,待到胸有成竹时,翻转刀口疾速朝蔗杆直劈下去,此时一般会劈出一定长度的蔗皮,也是按劈出的蔗皮取出长度,如此轮翻劈几个回合。通常也是要把每次劈下的蔗段各自收好,直到所有甘蔗劈完,再把劈下来的“战利品”拼接起来比长短,论胜负。每一场精彩的劈蔗,无不充盈浓浓的乐趣。围观的人们边嚼食甘蔗,边品评各人的技艺,那欢笑声、喝彩声早把人们劳作后的疲惫给赶跑了。
  回味“劈甘蔗”,更有童年味。是啊,闽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就连“劈蔗”的游戏也是大致相同,饶有风趣。经过这一偶遇而短暂的交流,觉得投缘甚欢,也颇有同感,彼此追忆起童年生活和民俗游戏的无限乐趣……
其他文献
位于龙海市隆教乡镇海村的镇海卫,在明皇朝与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并称四大卫所。这里,曾经是南疆锁钥、刀光剑影之地,见证了有明一代的兴衰成败;这里,又曾是崇儒重教、科甲连绵之区,素有“武功镇海疆,文教冠闽中”之称。无论是在将士征战助力王阳明建立不朽功业上,还是在弘扬传播阳明学说上,都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一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渐为世人所遗忘而已,令人唏嘘。岁次戊戌的深秋初冬之际,咋寒还暖,笔者
期刊
“大口宽腹”,黄里泛绿,铜火锅美观且萌,流线型的外观分为三层——下层为空心炭炉,一空心圆柱直达三层顶端,内可置炭火,中间层是一个平底的大盆,以圆环状紧包于炭炉壁,两侧分别铆有两个手拉环,方便端起,盆中可放置汤料及食材,最上层有一盖子可从空心圆柱顶端处盖下,严丝合缝,没有间隙。  铜火锅的使用,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开场,自带仪式感:小心地从厨柜顶层拿下,打开外部包装,搬至院子,拿些木炭敲碎塞进空心炭炉
期刊
婆家在海澄珠浦。婆家古厝的边上有一条美丽的小河,亭亭玉立,弯弯蜒蜒的,婉转流淌一路欢歌。对岸村庄河边上种满一棵棵苍翠的大树,大树根盘交错,枝丫向天际延伸,远处是群山袅袅,真应了孟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到傍晚,晚霞轻罩天空,犹如少女脸上羞涩的红晕久久没有散去;落日遥遥倒影在河水中一点点化去,似洛神临去的秋波翩然留驻文人骚客的夢。夏日的雨急急的,偶而刮过一阵,又转晴了,运气好的话便会
期刊
一九八二年金秋十月,我怀着一颗青春四射的激情之心到仙都镇税务所报到,抱着年青人的刚愎和热情所拥有的一腔热血,从城关到仙都,随着客车的颠簸,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头晕得厉害,竟然俯向车窗张嘴呕吐了,眼睛发花冒着金星。下车后边走边问才打着背包走进税务所,听着漆黑老旧的古屋大门一拉一开“吱哑、吱哑”的叫声,像看着一位肃穆的哲学老人,立在那里,等你听他的开化。陈旧的木地板一遇到有人在上面风吹草动,灰尘像沙漏一
期刊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的外公家。  外公家隔壁有一位老爷爷,一位头发胡子全都花白了的老爷爷。他常年佝偻着的背影,像一座百年的拱桥,桥上的行人来去匆匆,留下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印迹。“老桥”是靠一根拐杖才勉强挺住的。拐杖敲击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声音,这声音在静谧的早晨和清幽的夜晚,空灵得让人打颤。  不论春夏秋冬,老人似乎都穿着单薄的衣服,瘦削的身材仿佛能在风中游走。每天清晨,当公鸡清嗓,隔壁就会传来木门
期刊
陈小玲2018年出版的散文集《多少情怀合收藏》是24卷本的漳州作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五辑:“知山乐水”“体味诗意”“人生底色”“慧语心灯”“人间拾掇”。内容可谓丰富,既有写人记事文、游记、随感等,也有其身为新闻工作者最本色的采访文,时间跨度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直至出版之年。若单单要选某一类或某一时期的文章结成集子,对陈小玲来说当然也不是一件难事,之所以如此编选正如书名所示:这本散文集更主要是她多年
期刊
“漳州110”创立于1990年,在百姓中有“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110”的美誉。“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的保护神”是“漳州110”精神的核心内涵,“快速反应、热情服务”成为“漳州110”的标签。  2019年3月,公安部下发通报,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紧密联系实际,深入学习宣传新时代“漳州110”精神,引导激励广大公安民警进一步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忠诚履职,
期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一喜一忧,一颦一笑,诗情画意里,处处花开,盛开在《诗经》里的那些花事,至今让我们回味。在福建漳州,花事最盛数花博园,这里年年绽放一场盛大的农博会·花博会。  漳州,依山傍海,四季如春,生态资源丰富。在漳州举办农博会·花博会可谓得天独厚,天时地利兼俱。1999年,漳州市成功承办首届花博会,在全国首开海峡两岸花卉界直接交流
期刊
闽南山县长泰有多座名山,皆闻名海内外。东南有“临漳第一胜处”的天柱山,长泰八景的天成山,東北有“闽南临海第一高山”的吴田山,南有几案奇形的鼎山。或巍峨挺拔,或清幽秀美,或瑰丽雄奇,千姿百态,皆以名山著称。然天地造化,各有所钟,犹如天归日月,山祖昆仑,长泰名山群龙,首推梁冈山。梁冈山高1119.5米,自古被誉为长泰的“邑山之主”,属戴云山余脉,纵贯全县邑,构造长泰县城,为群龙之首,雄奇俊秀,磅礴崔嵬
期刊
我和七首岩是有缘分的。  1977年春天,我家有阳光的日子渐渐多了,只是米缸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春天的尾巴见了底。  这天一大早,我妈带着借来的一点钱,徒步到海边的港尾买番薯签,准备掺到米里熬稀粥哄骗日子。番薯签是地瓜刨成细条晒成的,没滋没味,但是可以勉强把肚皮架住了。  那时我家住在龙海海澄的港口桥边。港尾离我家有点远,大约三十公里,所以直到日头跌到山背后去了妈妈还没回到家。我们都着了急,特别是弟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