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时分,漫步在江滨公园“特色美食暨名优产品展”的走廊,“丹诏大宅门传统美食”展厅人头攒动,聚集着大人,小孩围观着,我也好奇地走近看一看。哦,原来是店主沈先生在讲述“劈甘蔗”的方法和游戏规则,并提刀做了示范。眼前这一幕情景,还真让人勾勒起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也就自然地把镜头回放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少年的趣味游戏。
说起“劈甘蔗”,那是过去闽南少年儿童常玩的游戏,而现在才懂得对“劈”字的理解,它的本义,我们应该理解为:用刀把某种物体分开。《说文解字》说:“劈,破也。”《广雅》说:“劈,分也。”所以本地方言也叫“破甘蔗”。
童年时,“劈甘蔗”那是当时贫乏的精神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公园、大街、桥头等场所自然成了一大景观,三五个人闲着没事,兴致一来,就相约到甘蔗摊位前随便抽出一根,并采用简单的“稻草杆”,以长短为标志的抽签。做签人就按照参与游戏的人数,制作长短不一、相应数量的签杆,而后,将签身紧紧握在自己的拳头中,拳头上部露出签头。做签人为了最后留给自己的那根签能如自己心中的顺序意愿,往往会投机取巧地做出许多误导抽签伙伴的假象。要么将最短的那根签露出得最长;要么将最长的那根签露出得最短;有时侯则是将所有的签露出得一样齐头,使得先抽签的伙伴们,无所适从,挑这根也不是,选那根也不好,费尽了心机,弄得大家憋了一肚气。抽完签后,小伙伴们比试签的长短,最终确定游戏的顺序。
游戏开始,大家要先按约定的规则:劈甘蔗者通过镰刀(像西瓜刀,窄窄长长的)侧面于甘蔗上方接触,使甘蔗竖直平衡,随后用镰刀口对准甘蔗上方往下劈开甘蔗,当甘蔗倒下不得再劈,以每次劈出完全脱离的长度累计算出劈甘蔗的总长度,长着为胜,短者为负。
为了展示自己的本领,大家各自使出不同的招数。劈蔗者屏气凝神,拇指在甘蔗顶端轻点,及稳,刀背轻悄搁上甘蔗的端头,如弓箭在手蓄势待发,只见刀光一闪,势如破竹,干净利落,迅雷不及掩耳“嚓”地一下,一溜儿甘蔗皮也就顺势而落地。
劈蔗者劈了多长就将甘蔗截下多长,余下的就留给下一个继续轮番进行。若遇高手,有一刀劈到底的,当然极是漂亮,自然博得满场惊叹和喝彩。有时也有遇上不服输的,难免也要争得脸红耳赤,不欢而散,实为扫兴,这也正是童年的天性。
游戏结束后,大家都要把劈下来的的甘蔗放在地上比长短,定输赢,长着为胜,甘蔗可以自己吃,短者为负,不但“吃亏”,还得为甘蔗掏钱。若有不服者,可以再抽出甘蔗再依次进行……
其实,“劈甘蔗”关键在此一刀,一要看准头,二要有腕力,三要有胆气,若是一刀不利索,自然失去机会,胜负也就在于毫厘之间。所以,童年时也流传着这样的童谣“甘蔗节节高,输赢比一刀。看谁腕力好,输者把钱掏。”
童年真好,那种充满着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既娱乐又游戏,有情趣又充实,一幕幕情景,开心无忌,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如今,我们都长大,也有岁数了,童年有些东西也跟随着时间的丢失而被人们淡忘了,可不是吗?现在的小孩子,谁的手机里没有存放三五个网游?谁的家里没有高档的玩具?即便科技带来了更丰富的娱乐生活,但小时候和伙伴一起玩耍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情趣却没有了。
相约不如缘遇,人群里,前來参展的台商林先生更是看得入神,听得津津有味,我也顺便与他搭腔交谈起来。
原来,台湾的甘蔗与民间艺术、民间体育也都有联系。“劈甘蔗”便是一种精彩的民俗游戏。在玩劈蔗之前,要先挑选好几根挺直完好的甘蔗,把蔗秆上的叶芽和气根削去,并把末梢斩掉,然后开始抓阄轮流比试。因甘蔗常高过人,先动手者要站在板凳或台阶上,左手扶正甘蔗,使其稳立在地面,右手持刀平搁压住甘蔗断面顶端的一边,待到胸有成竹时,翻转刀口疾速朝蔗杆直劈下去,此时一般会劈出一定长度的蔗皮,也是按劈出的蔗皮取出长度,如此轮翻劈几个回合。通常也是要把每次劈下的蔗段各自收好,直到所有甘蔗劈完,再把劈下来的“战利品”拼接起来比长短,论胜负。每一场精彩的劈蔗,无不充盈浓浓的乐趣。围观的人们边嚼食甘蔗,边品评各人的技艺,那欢笑声、喝彩声早把人们劳作后的疲惫给赶跑了。
回味“劈甘蔗”,更有童年味。是啊,闽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就连“劈蔗”的游戏也是大致相同,饶有风趣。经过这一偶遇而短暂的交流,觉得投缘甚欢,也颇有同感,彼此追忆起童年生活和民俗游戏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