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边远的山区,班主任经常要做家访工作,像我,总是避不开来自家长无奈的反问:“老师,不是我不管不教他,我经常骂他,甚至打他,他就是不听话,我又有什么办法?”身为班主任又同为家长的我,陷入了反思,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家长;问题;策略
在边远的山区,班主任经常要进行家访工作,听到太多的是“老师,不是不管不教他,经常骂他,甚至打他,他就是不听话,我又有什么办法?”作为双重身份的我,也陷入了反思。批评真的是改变学生行为的好方法吗?体罚真的有意义吗?表扬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唠叨有效果吗?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做呢?下面是本人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的所见所闻,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教育措施,供同行参考。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几乎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这就代表会爱吗?不!前不久卢浦大桥少年跳桥自杀,母亲跪地痛哭,难道说母亲不爱他吗?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和顾问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里,推崇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这也许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让我茅塞顿开大胆质疑,结合起来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能真正地了解家庭教育的功能及其作用。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特点
第一,批评的确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每个孩子都在争取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当他做对了父母都不关注时,他就会做自以为能引起父母关注的事,比如不学习、玩游戏、打架等。在孩子看来,比起被忽视宁愿被批评。父母反复说类似“你就是蠢”这种贬低人格的话,孩子渐渐地就会相信父母所说的话,放弃智力上的努力,认为“如果我不去试,我就不会失败”。批评在当下见效快,但并非长期有效。
第二,体罚是在剥夺孩子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轻打手心、轻拍屁股等惩戒不是说绝对不行,但是有时候父母也不会好好表达,也会感情用事。如因骗人而被打的孩子,只会撒更好的谎,他只是因为害怕家长发火或害怕家长不要自己而屈服。体罚是在传递歪理:可以使用暴力,暴力是管用的。体罚是在报复:“你把我气成这样,我得报复你一下,我心里那股火压不住,我要发泄出来。”所以说体罚是剥夺孩子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
第三,唠叨对青春期的孩子起到的是反作用。唠叨使青春期的孩子变得叛逆,他知道对也不去做,就跟你对着干,因为你唠叨得让他烦,你唠叨得让他觉得没自尊,所以他故意伤害你。身心健康永远比学业更为重要。我们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父母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这是岸见一郎给父母的建议。恰当的做法是坦诚的询问。就算他暂时不想学习,父母也要心平气和地说:“那好吧,等你什么时候想学了你再学,因为人生是你的。”这是平等对话,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受到父母心中有爱,他接收到提示后会有个自我教育的过程,然后我们耐心等待孩子主动找我们谈话的时刻。
第四,评价式的表扬真有问题。表扬有描述式的表扬和评价式的表扬。描述式的表扬,是有效的,值得提倡。它是描述事实或行为的细节,而不夸赞天赋。比如,“哇,数学考得这么高分,你肯定很努力,你肯定很用心学习。”而评价式的表扬,是无效的,必须避免的。它是对人或事做出对错好坏的判断,用一两个笼统的词语简单概括。比如,“哇,历史考一百分,你太聪明了。”过度的赞美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助长孩子的依赖性。
三、家庭教育的有效措施
第一,错误行为要淡化处理,正确行为要积极鼓励。要想有效指导孩子,必须要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小时候的钟南山,学习成绩并不好,经常逃课,还留过级。到了五年级,他有一次考得不错,母亲知道了特别高兴:“看看,南山,你还是行的。”母亲的鼓励给了他动力。回忆起母亲,他饱含深情:“我觉得妈妈一下子找到了我的亮点,就有了自尊心,从此就开始认真读书。”以上事例,在《正面管教》里叫做用正面的和善而坚定的信念教养孩子,做到既不娇纵也不严厉;在岸见一郎那里叫做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在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这里叫做:错误行为淡化处理,正确行为积极鼓励。当孩子做错时,我们不能大喊大叫地去纠正他,因为他会强化对这件事的印象。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装没看见,忽略它,这事也就过去了。当孩子做对时,例如孩子主动给我们倒茶,我们要温和愉悦地告诉他:“谢谢你给我倒茶,我的心情一下子好多了,我好像品到幸福的味道。”以此来强化他对这件事的印象。或许让孩子感觉被需要,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二,家长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真实面的勇气。每个孩子都是无可替代的。有个叫小业的男生,在他高中毕业后,他跟我讲过一件事。他爸因他太瘦总觉得没面子。每次吃饭他爸眼里总是有一丝厌恶,用不高兴的语气对他说:“你要吃多点!你看你多瘦,太瘦啦,你知道吗?吃多点饭,吃多点肉,长胖点,我才有面子。”初中三年他几乎都是听着这些话吃饭,食欲大受影响,后来不由心生恨意。直至上了高中,不再有家长的唠叨,反而胃口大开,慢慢胖起来,但对父亲当年的眼神和話语记忆犹新。我们可以暂停处理问题,假装没这孩子,出去逛逛,等心情好了再回来跟他谈,坦率地表达自己真实感受。
第三,家长要做终身学习者,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孩子不愿学习,几乎都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父母就不学习,却逼着他好好学习。他心里可能会嘀咕:“凭什么你们可以玩得这么开心从不学习,却老让我去学习呢?”家长有终身学习的那份坚持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告知一个事实: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发明智商测试,不仅仅是为了测出智力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把被认为智力低的孩子训练成更聪明的孩子。他通过对几百名在学习方面有困难和障碍的孩子进行训练后,证实了教育和练习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每个人,包括家长都可以提升自己的智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不放弃做个终身学习者,让孩子明白努力的意义,才能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
第四,家长的陪伴至关重要。如何修复亲子关系?李玫瑾教授告诉家长,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以下是她给一位求助人介绍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工作多忙都没有孩子重要,因为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就那几年。比如6岁前,就是个关键期,母亲就要多花时间。青春期的时候,又是一个关键期,父亲就要多花时间。为什么?因为他将要成年了,要教他怎么成为一个成年人。每个周末,带他去玩,可以打球,爸爸擅长什么就陪他玩什么。爸爸可以主动提出:“你上一星期的课挺累的,来,爸爸教你玩点这个。”让他玩得开开心心的。玩了一两个月,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近了,当有一天俩人落汗的时候,把衣服一脱往那一坐,记住不要跟他急,爸爸可以说这话了:“儿子,你长大了,可以跟爸玩到一块了,以前我陪你特别少,现在我陪你玩我真的很开心,发现你一下子长大了,这都是你妈妈的功劳。你看我们家三个人,两大男人,你妈不容易,听说你好几个晚上没回家让她着急。”李玫瑾教授指出爸爸要这么跟儿子说话,儿子不会恨,而且他会乐于接受。
综上所述,家长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就要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董卿所说的那样:“我应该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真正在未来懂事的时候,对你敬爱有加,从而学到你身上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岸见一郎.不管教的勇气[M].千寻·晨光出版社,2018.
[2]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家长;问题;策略
在边远的山区,班主任经常要进行家访工作,听到太多的是“老师,不是不管不教他,经常骂他,甚至打他,他就是不听话,我又有什么办法?”作为双重身份的我,也陷入了反思。批评真的是改变学生行为的好方法吗?体罚真的有意义吗?表扬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唠叨有效果吗?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做呢?下面是本人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的所见所闻,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教育措施,供同行参考。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几乎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这就代表会爱吗?不!前不久卢浦大桥少年跳桥自杀,母亲跪地痛哭,难道说母亲不爱他吗?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和顾问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里,推崇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这也许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让我茅塞顿开大胆质疑,结合起来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能真正地了解家庭教育的功能及其作用。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特点
第一,批评的确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每个孩子都在争取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当他做对了父母都不关注时,他就会做自以为能引起父母关注的事,比如不学习、玩游戏、打架等。在孩子看来,比起被忽视宁愿被批评。父母反复说类似“你就是蠢”这种贬低人格的话,孩子渐渐地就会相信父母所说的话,放弃智力上的努力,认为“如果我不去试,我就不会失败”。批评在当下见效快,但并非长期有效。
第二,体罚是在剥夺孩子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轻打手心、轻拍屁股等惩戒不是说绝对不行,但是有时候父母也不会好好表达,也会感情用事。如因骗人而被打的孩子,只会撒更好的谎,他只是因为害怕家长发火或害怕家长不要自己而屈服。体罚是在传递歪理:可以使用暴力,暴力是管用的。体罚是在报复:“你把我气成这样,我得报复你一下,我心里那股火压不住,我要发泄出来。”所以说体罚是剥夺孩子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
第三,唠叨对青春期的孩子起到的是反作用。唠叨使青春期的孩子变得叛逆,他知道对也不去做,就跟你对着干,因为你唠叨得让他烦,你唠叨得让他觉得没自尊,所以他故意伤害你。身心健康永远比学业更为重要。我们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父母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这是岸见一郎给父母的建议。恰当的做法是坦诚的询问。就算他暂时不想学习,父母也要心平气和地说:“那好吧,等你什么时候想学了你再学,因为人生是你的。”这是平等对话,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受到父母心中有爱,他接收到提示后会有个自我教育的过程,然后我们耐心等待孩子主动找我们谈话的时刻。
第四,评价式的表扬真有问题。表扬有描述式的表扬和评价式的表扬。描述式的表扬,是有效的,值得提倡。它是描述事实或行为的细节,而不夸赞天赋。比如,“哇,数学考得这么高分,你肯定很努力,你肯定很用心学习。”而评价式的表扬,是无效的,必须避免的。它是对人或事做出对错好坏的判断,用一两个笼统的词语简单概括。比如,“哇,历史考一百分,你太聪明了。”过度的赞美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助长孩子的依赖性。
三、家庭教育的有效措施
第一,错误行为要淡化处理,正确行为要积极鼓励。要想有效指导孩子,必须要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小时候的钟南山,学习成绩并不好,经常逃课,还留过级。到了五年级,他有一次考得不错,母亲知道了特别高兴:“看看,南山,你还是行的。”母亲的鼓励给了他动力。回忆起母亲,他饱含深情:“我觉得妈妈一下子找到了我的亮点,就有了自尊心,从此就开始认真读书。”以上事例,在《正面管教》里叫做用正面的和善而坚定的信念教养孩子,做到既不娇纵也不严厉;在岸见一郎那里叫做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在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这里叫做:错误行为淡化处理,正确行为积极鼓励。当孩子做错时,我们不能大喊大叫地去纠正他,因为他会强化对这件事的印象。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装没看见,忽略它,这事也就过去了。当孩子做对时,例如孩子主动给我们倒茶,我们要温和愉悦地告诉他:“谢谢你给我倒茶,我的心情一下子好多了,我好像品到幸福的味道。”以此来强化他对这件事的印象。或许让孩子感觉被需要,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二,家长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真实面的勇气。每个孩子都是无可替代的。有个叫小业的男生,在他高中毕业后,他跟我讲过一件事。他爸因他太瘦总觉得没面子。每次吃饭他爸眼里总是有一丝厌恶,用不高兴的语气对他说:“你要吃多点!你看你多瘦,太瘦啦,你知道吗?吃多点饭,吃多点肉,长胖点,我才有面子。”初中三年他几乎都是听着这些话吃饭,食欲大受影响,后来不由心生恨意。直至上了高中,不再有家长的唠叨,反而胃口大开,慢慢胖起来,但对父亲当年的眼神和話语记忆犹新。我们可以暂停处理问题,假装没这孩子,出去逛逛,等心情好了再回来跟他谈,坦率地表达自己真实感受。
第三,家长要做终身学习者,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孩子不愿学习,几乎都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父母就不学习,却逼着他好好学习。他心里可能会嘀咕:“凭什么你们可以玩得这么开心从不学习,却老让我去学习呢?”家长有终身学习的那份坚持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告知一个事实: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发明智商测试,不仅仅是为了测出智力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把被认为智力低的孩子训练成更聪明的孩子。他通过对几百名在学习方面有困难和障碍的孩子进行训练后,证实了教育和练习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每个人,包括家长都可以提升自己的智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不放弃做个终身学习者,让孩子明白努力的意义,才能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
第四,家长的陪伴至关重要。如何修复亲子关系?李玫瑾教授告诉家长,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以下是她给一位求助人介绍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工作多忙都没有孩子重要,因为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就那几年。比如6岁前,就是个关键期,母亲就要多花时间。青春期的时候,又是一个关键期,父亲就要多花时间。为什么?因为他将要成年了,要教他怎么成为一个成年人。每个周末,带他去玩,可以打球,爸爸擅长什么就陪他玩什么。爸爸可以主动提出:“你上一星期的课挺累的,来,爸爸教你玩点这个。”让他玩得开开心心的。玩了一两个月,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近了,当有一天俩人落汗的时候,把衣服一脱往那一坐,记住不要跟他急,爸爸可以说这话了:“儿子,你长大了,可以跟爸玩到一块了,以前我陪你特别少,现在我陪你玩我真的很开心,发现你一下子长大了,这都是你妈妈的功劳。你看我们家三个人,两大男人,你妈不容易,听说你好几个晚上没回家让她着急。”李玫瑾教授指出爸爸要这么跟儿子说话,儿子不会恨,而且他会乐于接受。
综上所述,家长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就要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董卿所说的那样:“我应该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真正在未来懂事的时候,对你敬爱有加,从而学到你身上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岸见一郎.不管教的勇气[M].千寻·晨光出版社,2018.
[2]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