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创建探究型的科学课?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科学课?这是每位科学教师最应搞清楚的问题,这也体现出科学教师的基本教学理念。下面,笔者结合《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课的教学来谈如何创建探究型的科学课。
[案例一]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沉浮
先看老师甲的教学设计:
逐一出示食用油、蜂蜜、水,让学生指认。
接着让学生按要求跟着老师一起做:先把食用油沿杯壁慢慢倒进一个有水的杯子里,说看到的现象。
再把蜂蜜沿杯壁慢慢倒进另一个有水的杯子里,说看到的现象。
填写实验记录单,并总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再看老师乙的教学设计:
给学生提供水、菜籽油、色拉油、蜂蜜、稠糖浆等。师问:分别把这些液体和水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猜测)
汇报预测情况。
师:怎样知道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老师提示:动作要轻,慢慢让液体沿杯壁流进去。
实验后交流、汇报。并总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评析]这是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老师甲生怕课堂上节外生枝,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激活,毫无创造性可言。老师乙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实验素材是多样的,先让学生猜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再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我们很容易看出老师乙的教学体现出了探究型的科学课,放手让学生去做,需要时扶一把,让学生做得更好。也正是因为每个老师的理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最后培养出来的人也完全不一样。
[案例二]探究热水在冷水里怎样流动
老师甲: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热的红颜色的水,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热水在冷水里是怎样流动的。(生操作)
很快老师发现许多学生实验时乱作一团,手忙脚乱,课堂秩序难以控制,汇报时学生没有掌握要领,答非所问,已经偏离了探究的本质。
老师乙:
师问:如果把热水倒进冷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怎样才能看到现象?(学生说方法,明确为了看清现象,须在热水中加些红颜色。)
接着交流:把热水倒进冷水里,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后操作,师总结:热水在冷水里向上流动,一座“小火山”喷发了。
[评析]《把液体倒进水里》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接触科学课时间还不长,老师甲的完全放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了课堂失控,学生探究时偏离了方向,把科学课搞成了闹笑课。
老师乙让孩子们经历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是一开始基本带着,后来基本放手这么一个过程,这个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觉得科学课好玩有趣,还明白了探究的意义,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培养了探究的意识。
如何创建探究性的科学课,以上两个案例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探究型的科学课应是自主的科学课
科学探究是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核心。同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
要想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就需要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就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使学生束手束脚,也不能完全放任,使学生不知所措。
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该扶的时候扶一把,该放手则放手,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型的科学课应是开放的科学课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材要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
科学课程开设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是许多科学课的活动仍然停留在一般的实验观察水平上,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科学老师还没有切实转变观念,课堂是封闭的,学生缺少探究的空间。
创建开放的科学课堂,需要我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材料,结合学习内容的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三、探究型的科学课应是有序的科学课
有序的科学探究才是高效的科学探究。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当教师完全放手时,课堂会显得混乱,学生无从下手,不明白探究的意义何在;当教师始终牵着学生走,课堂又失去了活力,学生的探究完全是教师的行为,无法经历探究的过程。
只有我们走出陈旧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过程及汇报交流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落实探究小组,明确分工、任务和探究内容,才能使得科学探究既充满活力,又有序高效。总之,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地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科学探究就更有序更有效,学生就能更切实地自主探究、亲历科学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编辑 薄跃华
[案例一]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沉浮
先看老师甲的教学设计:
逐一出示食用油、蜂蜜、水,让学生指认。
接着让学生按要求跟着老师一起做:先把食用油沿杯壁慢慢倒进一个有水的杯子里,说看到的现象。
再把蜂蜜沿杯壁慢慢倒进另一个有水的杯子里,说看到的现象。
填写实验记录单,并总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再看老师乙的教学设计:
给学生提供水、菜籽油、色拉油、蜂蜜、稠糖浆等。师问:分别把这些液体和水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猜测)
汇报预测情况。
师:怎样知道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老师提示:动作要轻,慢慢让液体沿杯壁流进去。
实验后交流、汇报。并总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评析]这是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老师甲生怕课堂上节外生枝,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激活,毫无创造性可言。老师乙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实验素材是多样的,先让学生猜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再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我们很容易看出老师乙的教学体现出了探究型的科学课,放手让学生去做,需要时扶一把,让学生做得更好。也正是因为每个老师的理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最后培养出来的人也完全不一样。
[案例二]探究热水在冷水里怎样流动
老师甲: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热的红颜色的水,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热水在冷水里是怎样流动的。(生操作)
很快老师发现许多学生实验时乱作一团,手忙脚乱,课堂秩序难以控制,汇报时学生没有掌握要领,答非所问,已经偏离了探究的本质。
老师乙:
师问:如果把热水倒进冷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怎样才能看到现象?(学生说方法,明确为了看清现象,须在热水中加些红颜色。)
接着交流:把热水倒进冷水里,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后操作,师总结:热水在冷水里向上流动,一座“小火山”喷发了。
[评析]《把液体倒进水里》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接触科学课时间还不长,老师甲的完全放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了课堂失控,学生探究时偏离了方向,把科学课搞成了闹笑课。
老师乙让孩子们经历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是一开始基本带着,后来基本放手这么一个过程,这个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觉得科学课好玩有趣,还明白了探究的意义,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培养了探究的意识。
如何创建探究性的科学课,以上两个案例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探究型的科学课应是自主的科学课
科学探究是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核心。同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
要想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就需要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就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使学生束手束脚,也不能完全放任,使学生不知所措。
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该扶的时候扶一把,该放手则放手,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型的科学课应是开放的科学课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材要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
科学课程开设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是许多科学课的活动仍然停留在一般的实验观察水平上,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科学老师还没有切实转变观念,课堂是封闭的,学生缺少探究的空间。
创建开放的科学课堂,需要我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材料,结合学习内容的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三、探究型的科学课应是有序的科学课
有序的科学探究才是高效的科学探究。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当教师完全放手时,课堂会显得混乱,学生无从下手,不明白探究的意义何在;当教师始终牵着学生走,课堂又失去了活力,学生的探究完全是教师的行为,无法经历探究的过程。
只有我们走出陈旧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过程及汇报交流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落实探究小组,明确分工、任务和探究内容,才能使得科学探究既充满活力,又有序高效。总之,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地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科学探究就更有序更有效,学生就能更切实地自主探究、亲历科学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