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搭建舞台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h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忙,是班主任的共同感受。走入校园,各种琐事频频袭来,班主任只有招架的份。忙碌之后,学生依旧我行我素,机械式的教育让人身心疲惫,感觉忙得如此苍凉。班主任工作如何才能事半功倍,轻松带班呢?梅洪建老师所著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一书,给予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是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的良方。
  班主任,需要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康庄大道。我一直认为,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班主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真是这样吗?梅老师指出:“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
  工作的这几年,以为班主任无所不能,只要尽全力教导,学生定会有所进步。如有犯错,我将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他能坦诚面对,勇于改正。如今看来,我错了,强势改变将会伤害幼小的心灵。学生的心理结构,从表层到深层次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深层次是超稳定的,表层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
  回忆当初,潺潺教诲使学生不再犯错,可是一旦脱离了管教,班级便“狼烟四起”,几个调皮的孩子又出来闹事,常常按下去的葫芦又浮了起来。我也只有用力往下踩,唯恐他们再次腾出水面。反复斗争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痕,如今想来这又何必呢?学生的表现好似拉橡皮筋,它有弹性,每一次拉它都是一次表层的改变,一旦松手,又会回归到原始的状态。原来要改变一个孩子是如此困难,而我还使尽浑身解数做着此事,看来亘古不变的方法只是自作多情而已。
  班主任的教育不能轻言引导,更不能盲目做事情,那么工作到底该如何开展呢?梅老师提出了“培育—发展”理念,就是班主任放低身姿培育一个个适合学生成长的平台,把发展学生作为最终目的。
  给予学生平台,就需要他们展示才能,利用“动”来消除班级的“动乱之源”。很多时候,班主任希望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可他们总是动个不停,反复斗争使双方都身心疲惫。而梅老师却反其道行之,成立了学习研讨会、班级荣誉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班级设计宣传委员会等社团。学生选择适合的委员会,为他们提供最优化的发展。在具体的运营中,梅老师提出了三个基本要素:明确的活动目标、明确的活动理念、清晰的活动规划。设置美好的图景,让每一个梦想还没有泯灭的孩子胸中可以燃烧起一团火焰。
  如今想来,班级中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整天待在双杠、乒乓球台处,老师的批评也是无济于事、屡教不改。我也曾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常说“无事生非”,就是一个人没有事情做的时候,他总会给你惹出乱子。而避免“乱子”出现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孩子们有事可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让每个孩子动起来。就“培育—发展”的理念来说,这些调皮的男孩子可加入竞赛委员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佳绩。在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下,每个成员都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成为凝聚团体的关键因素。在活动中感受到收获,赢得别人的赞许,将向前的动力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孩子,所谓的问题生也将渐行渐远。
  在“培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学生在各个委员会如鱼得水,纷纷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但是物极必反,当过于强烈的进取意识遇到现实的挫折时,进取心越强烈越会遭受到很多的困惑,这时班主任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我曾认为,课余时间的沟通是师生间交流的重要途径,每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我便与其深入交流,探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这样的交流我成为了主角,从始至终学生总是默默倾听老师的述说,这样的效果能有几何,不得而知。梅老师指出:“从教育实践看,让学生打开‘心门’最好的途径,不是谈话的‘循循善诱’,而是书面交流,因为孩子们在进行书面交流的时候可以放下很多顾虑。”原来每当问题出现,谈话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教育效果寥寥。
  班主任不是做班级“事故”的消防员,而是使问题处在苗头阶段得到解决。这就需要班主任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何如才能做到呢?梅老师利用小本打消学生的顾虑,放下戒备的心灵与老师畅所欲言,孩子的心理问题、班级的问题、每个人的思想动态等,都可以得到及时的掌握。我之前也实行了这个方法,却没有如梅老师那样成功,这是为何?通过深入地阅读,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坚持,师生心灵沟通的小本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解开孩子的心结,让两颗疏远的心灵走得更近。第二是回复,每个孩子在写出去之后,都有一种强烈的期待,他们期待看到老师的回复。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分享孩子的点滴生活。打开了一扇扇心灵窗户,学生的各种问题定能一一解决。
  班主任,就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服务。在实际的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现实的无奈,而此书告诉广大班主任应采用正确的办法,搭建、运营学生成长发展的舞台,使孩子发现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其他文献
学者简介:  杨川林,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博士,美国麻省大学教育领导力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新教育改革试验、教育哲学与国际比较教育。  Q1你认为学校品牌是什么?  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从内涵看,品牌是学校内在的品质,表现为学校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
期刊
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人追求效率的时代,教育均衡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并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  “教育均衡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线性的工业思维。简单的“均衡化”导致的恶性竞争,是一种以物格化取代人格化、以机械性取代人文性、以单维选择取代多样共生的无情绞杀。  因此,真正站在“存异”的基础上,思考不同教育的共性和规律,既是教育民主时代来临的征兆,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为此,本期
期刊
2009年7月的一天,龙绍明站在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汶川中学(原四川省威州中学)前面百感交集。作为新组建的汶川中学副校长的他,当时刚从成都龙泉驿区的汶川中学“过渡期办学点”风尘仆仆地赶回汶川县。看着广东省江门市斥资2.4亿元援建的汶中新校舍,龙绍明的心沉了下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历经一年多“灾后自救”的辛劳和“异地复课”的奔波,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快要回到正轨了。然而,他敏锐地意识到,
期刊
77年历史源远流长,古典文蕴浸染多少心灵。自1937年创办以来,四川省广汉市实验小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辉煌的教学成绩,含英挺秀于巴蜀大地,成为广汉教育星空的一颗璀璨辰星。  作为广汉小学教育的一种符号、一面旗帜,广汉市实验小学从历史深处一路追赶而来:在积淀、传承中不断开拓进取,特别是1989年更名为“广汉市实验小学”后,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新一代实小人大胆创新、勇于
期刊
5月29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宣布四川省广汉市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并将提请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公布。同时,充分肯定了广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亮点:广汉市适应城镇化进程,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留足学校建设用地,以保障城区学校未来扩容之需;构建起了“专家引领、集体讨论、自身反思”的教育科研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建好第二课堂”,着力打造特色校园。 
期刊
又是一年七月季,幼童入幼儿园、适龄儿童上学、小升初等关系孩子终生的大事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家长,家长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让孩子上一所“心中的好学校”。然而传统的“优质学校”毕竟是少数,远远不能满足所有家长的需求。尽管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新优质学校”,但它们还不能完全被家长们所认可和接受。  于是,“品牌”与“学校”再次相遇了,并产生了化学反应。有部分教育界人
期刊
一位老师曾这样说过:“我眼中的教育不只是奉献,而是享受;不只是重复,而是创造;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我相信人的快乐取决于心态,所以我微笑着享受身边的点点滴滴。  我曾接到一个“学困班”,这个班属于八年级,这个年龄属于最叛逆的年龄。因此,接班的困难不言而喻。在大家看来“学困班”是由一群学习成绩很差,组织纪律性很差,品德不良,各方面活动不积极,集体荣誉感差等多方面皆差的“学困
期刊
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到《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希贵的书我读了不少,但这次在读其新著《面向个体的教育》时,我心里受到的震撼前所未有。  虽然书中不少观点颇有新意,比如“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等等。但从总体上看,在根本的教育理念上,希贵所论述的不过是教育的常识,或者说,他让我们的教育眼光投回到了
期刊
“在家门口教书,可别给家里丢脸。”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华润小学教师王莉追溯起自己的教育情怀,首先想到的就是初为人师时,父亲说给她的这句话。  生性好强的王莉那时想,身为人师,不仅不能给父母丢脸,还要给自己长脸才行。而等到在教育之路上有了更多的经历和思索后,才逐渐明白,一个教师的追求不单单是一份面子,更重要的是责任,是担当,是信念:“我要用教育去改变一个个孩子,一个个家庭。”  初见王莉,一张精致的娃
期刊
作为父亲,同时也作为老师,读台湾著名女作家简媜的旅美散文集《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我内心总有一份亲切感,不仅因为她的文字朴实、幽默,有家的温暖,还因为她的文字里浸透着一位母亲深情且深刻的教育省思: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什么?我们又可以留给孩子什么?  简媜的儿子姚头丸暂时借读的Dunn I.B.School加上幼稚园才四百一十多人,这不过是一所普通的乡下地方公立小学,但它留给孩子们的却绝不普通:  在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