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留给孩子什么?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父亲,同时也作为老师,读台湾著名女作家简媜的旅美散文集《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我内心总有一份亲切感,不仅因为她的文字朴实、幽默,有家的温暖,还因为她的文字里浸透着一位母亲深情且深刻的教育省思: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什么?我们又可以留给孩子什么?
  简媜的儿子姚头丸暂时借读的Dunn I.B.School加上幼稚园才四百一十多人,这不过是一所普通的乡下地方公立小学,但它留给孩子们的却绝不普通:
  在墙上贴一张很大的世界地图,用黑线从不同国家拉出小标签,写上每一个外籍学生的名字与国籍。
  送给孩子们装有十二样东西和一封信的开学见面礼,没有提醒作业、考试、测验卷,也没提醒安静、守秩序、违纪处罚;却提醒孩子“你是有价值而且特殊的”,提醒孩子“挑出别人的长处”,提醒孩子“记得帮别人擦干脸上的眼泪”。
  刻意安排,让一个说话结巴,几乎不可能跟舞台产生关系的孩子有机会站在台上对满座观众证明自己可以克服困难。
  发给孩子们的期中成绩单就像一张寻宝图,除了出勤记录、学科能力成绩,还有包含社会、研究、思考、交流、自我管理五个方面能力的“超越学科的能力”评估,让家长看自己孩子像看一座小海岛,可推测其“矿产、土壤、气候与渔获量”。
  为孩子们开设旨在发展研究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选修课程。
  ……
  显然,Dunn I.B.School的老师们是在努力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群”。他们是在努力引导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人格特质,并鼓励他们多元发展,完成自我塑造——塑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而不是把大家变成一个样子。
  显然,Dunn I.B.School是想留给这些拥有不同国籍、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孩子一个开放的世界与温暖的情怀,留给孩子们自信、友善、欣赏,留给孩子们指向未来的思考与期待。
  这些,恰恰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所没有的。
  看看我们身边的学校吧。老师们习惯于接受学生礼物而不是馈赠学生礼物,更别说将礼物送得充满人文气息与温暖情怀了。老师们习惯于以集体荣誉的名义而放弃有困难的孩子,让他们在歧视、隔阂、冷漠里黯然神伤。老师们习惯于居高临下地以考试成绩评价孩子的一切,却忽视了学科考试之外的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那些超越学科的能力。结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保证了孩子在成绩单上的数字,却扼杀了孩子阅读的欲望与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一离开学校就不再读书了。
  姚头丸曾经因病请假两天,学校给了简媜一份请假授课备忘单。这份请假授课备忘单让她感慨不已:“办教育,真的要放下种种成人世界的熏习、怠惰、嗔怨、计较、焦躁与姿态,每天一进校门就变身为纯洁天使,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最高指导原则’,从学生角度体察、施行,要不厌其烦,不怕任何细节。一张请假授课备忘单,让我看到他们的细腻与用心。”作为老师,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细腻与用心。因为有了这样的细腻与用心,我们的热情与温暖才能源源而出,并积极思考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些什么,应该把孩子带到哪里去,而不只是把教学当作工作。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这样的细腻与用心,自然也就没有想过应该留给孩子什么,更没有想过应该把孩子带到哪里去。
  在《小学里的选修课》一文里,简媜这样写到:“不同的国家、政府、社会,给孩子不同的资源与难题;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大师,给孩子不同的生命思考;不同的父母,给孩子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老师,把孩子带到不同的地方去。”作为老师,我们实在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对学业的憎恨,还是对学校的怀念?是让人嘲笑、被人遗忘、受人孤立的痛苦,还是关于一颗糖、一个球、一条绳、一本书的美好?只有想明白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些什么,我们才知道应该把孩子带到哪里去。
  在《不想看到的事》这篇文章里,简媜这样写到:“我想看到一座被爱与热情包围的校园,这校园就在台湾(地区),明亮、温暖、和悦、认真、诚恳,每颗种子在这里学习发芽,每位老师都塞给种子足以御寒的祝福。我衷心想看到老师关爱失亲的、贫家的孩子,因为富人与贫家最大的差异在于,当黑夜降临,富家之子手上有灯,而穷人家的孩子只剩——老师。”真希望这样的校园不仅在台湾地区,也在我们每一个孩子身边:当孩子们走出校园的时候,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与创造的能力,还有正直、善良、独立、自信、欣赏、责任。
其他文献
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了大部分校园,并设置了心理课,很多学校也相应设置了心理咨询师,并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老师,但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学校教育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完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稳定、经费没有保障和管理不规范等方面。  形式化  各种原因导致了心理教育还没能真正地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去,没能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期刊
学者简介:  杨川林,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博士,美国麻省大学教育领导力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新教育改革试验、教育哲学与国际比较教育。  Q1你认为学校品牌是什么?  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从内涵看,品牌是学校内在的品质,表现为学校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
期刊
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人追求效率的时代,教育均衡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并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  “教育均衡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线性的工业思维。简单的“均衡化”导致的恶性竞争,是一种以物格化取代人格化、以机械性取代人文性、以单维选择取代多样共生的无情绞杀。  因此,真正站在“存异”的基础上,思考不同教育的共性和规律,既是教育民主时代来临的征兆,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为此,本期
期刊
2009年7月的一天,龙绍明站在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汶川中学(原四川省威州中学)前面百感交集。作为新组建的汶川中学副校长的他,当时刚从成都龙泉驿区的汶川中学“过渡期办学点”风尘仆仆地赶回汶川县。看着广东省江门市斥资2.4亿元援建的汶中新校舍,龙绍明的心沉了下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历经一年多“灾后自救”的辛劳和“异地复课”的奔波,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快要回到正轨了。然而,他敏锐地意识到,
期刊
77年历史源远流长,古典文蕴浸染多少心灵。自1937年创办以来,四川省广汉市实验小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辉煌的教学成绩,含英挺秀于巴蜀大地,成为广汉教育星空的一颗璀璨辰星。  作为广汉小学教育的一种符号、一面旗帜,广汉市实验小学从历史深处一路追赶而来:在积淀、传承中不断开拓进取,特别是1989年更名为“广汉市实验小学”后,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新一代实小人大胆创新、勇于
期刊
5月29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宣布四川省广汉市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并将提请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公布。同时,充分肯定了广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亮点:广汉市适应城镇化进程,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留足学校建设用地,以保障城区学校未来扩容之需;构建起了“专家引领、集体讨论、自身反思”的教育科研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建好第二课堂”,着力打造特色校园。 
期刊
又是一年七月季,幼童入幼儿园、适龄儿童上学、小升初等关系孩子终生的大事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家长,家长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让孩子上一所“心中的好学校”。然而传统的“优质学校”毕竟是少数,远远不能满足所有家长的需求。尽管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新优质学校”,但它们还不能完全被家长们所认可和接受。  于是,“品牌”与“学校”再次相遇了,并产生了化学反应。有部分教育界人
期刊
一位老师曾这样说过:“我眼中的教育不只是奉献,而是享受;不只是重复,而是创造;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我相信人的快乐取决于心态,所以我微笑着享受身边的点点滴滴。  我曾接到一个“学困班”,这个班属于八年级,这个年龄属于最叛逆的年龄。因此,接班的困难不言而喻。在大家看来“学困班”是由一群学习成绩很差,组织纪律性很差,品德不良,各方面活动不积极,集体荣誉感差等多方面皆差的“学困
期刊
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到《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希贵的书我读了不少,但这次在读其新著《面向个体的教育》时,我心里受到的震撼前所未有。  虽然书中不少观点颇有新意,比如“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等等。但从总体上看,在根本的教育理念上,希贵所论述的不过是教育的常识,或者说,他让我们的教育眼光投回到了
期刊
“在家门口教书,可别给家里丢脸。”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华润小学教师王莉追溯起自己的教育情怀,首先想到的就是初为人师时,父亲说给她的这句话。  生性好强的王莉那时想,身为人师,不仅不能给父母丢脸,还要给自己长脸才行。而等到在教育之路上有了更多的经历和思索后,才逐渐明白,一个教师的追求不单单是一份面子,更重要的是责任,是担当,是信念:“我要用教育去改变一个个孩子,一个个家庭。”  初见王莉,一张精致的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