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3-4岁的小班幼儿,受其年龄及身心方面的限制,以及语言发展不完善、交往能力弱、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很少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合作意识的缺乏是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通病。从小班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利于幼儿在学习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以自我中心,漠视他人等行为,逐渐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多途径的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幼儿的身心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对幼儿交往进行干预,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幼儿的合作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与人合作、共同相处,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多途径;游戏活动;合作能力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的品质。合作性既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有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合作是幼儿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新《纲要》中社会是其中的一个领域,"社会"的培养目标是: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的核心,使幼儿形成惟我独尊、自私等不良的行为习惯。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必要,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依赖多种技能,合作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善于与他人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为此,从小培养幼儿成为"社会的人"显得尤为重要。3-4岁的小班幼儿,受其年龄及身心方面的限制,以及语言发展不完善、交往能力弱、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很少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合作意识尤其缺乏,再加上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及日趋单元化的住宅,减少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他们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不管是在幼儿园里还是在家中和小朋友玩耍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小班孩子不会合作,他们会你争我抢自己喜欢的玩具,独自游戏,不与同伴交流等现象,"合作能力缺失"是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通病。从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合作性,有利于幼儿在学习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以自我中心,漠视他人等行为,逐渐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的学习、交往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而多途径游戏活动是激发他们合作意识的最好渠道。著名心理学家帕顿的儿童游戏理论研究表明3-4岁是幼儿联合游戏和协和游戏的萌芽期,它是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对幼儿交往进行干预,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幼儿的合作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与人合作、共同相处,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一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时间
2013年1月--2013年10月
四、研究目标
⒈探索在幼儿园各类游戏中小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方法、途径。
⒉引导幼儿体验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初步掌握良好的合作行为方式。
五、研究方法
⒈为幼儿创设和途径良好的自主游戏环境
在新《纲要》"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
理条件的综合,是兒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能够为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⑴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上,两位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和谐相处,如:在游戏中一起为孩子准备活动材料,帮助幼儿一起收拾整理游戏的器具,一起配合为幼儿故事情景表演等,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幼儿的合作意识被激起,。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教师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引导幼儿去倾听同伴的叙述。如:教师指导幼儿在合作活动中灵活变换角色,与幼儿平等对话,态度和蔼、亲切,并积极参与活动,提出建议,分担责任,切磋感受,引导幼儿感受合作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意识,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⑵为幼儿提供分享合作的材料。小班幼儿喜欢具体、生动色彩鲜明的形象。因此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分享的活动材料,便于幼儿操作。并且结合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环境。如:在做做玩玩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一棵"朋友树",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粘贴在"朋友树"上,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让幼儿与同伴一起看看说说"树"上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通过环境的创设,孩子们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了解,产生与之交往的兴趣,感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⑶给予环境的合作暗示。在各类游戏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观察幼儿,发现孩子在合作方面的友好行为,如:建构游戏中同伴之间一起搭积木,在娃娃家里幼儿当爸爸妈妈抱娃娃喂饭,幼儿一起看图书等合作的行为,教师都可以用相机抓拍下来,在活动室内张贴,给幼儿以合作的提示,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⒉多途径开展游戏,渗透合作内容
⑴自由游戏。自由活动给予了小班幼儿充分探索的乐趣,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幼儿可以独自玩耍,也可以两人组合玩,或者更多的幼儿一起玩,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一个人玩与同伴一起玩的不同乐趣,从而引发合作的重要性。
⑵区角游戏。区角游戏是幼儿快乐的、自主的游戏学习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根据各区角的不同特点,对幼儿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在"语言区"中,让幼儿讲故事给小朋友听,合作进行木偶表演等;在"自然角"中,让幼儿种植照顾草籽娃娃,组里的小朋友轮流给草籽娃娃浇水;在"音乐区"中让幼儿一起进行歌曲表演,结伴跳舞等;在"图书区"中,要求幼儿不抢书,不撕书,能与同伴互相交换看书;在"美工区"中,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一起合用美工材料,如:油画棒、橡皮泥等;在"建构区"中,启发幼儿共同协商搭建主题内容,并且要求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独占、不争抢积木,友好地与小伙伴共同搭建,遇到困难能学着与同伴协商或找老师帮忙;在"生活区"中,让幼儿开展生活劳动,如:搓汤圆,做水果串,一起品尝分享等。教师有意识地在不同的活动区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潜移默化,逐渐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⑶创造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它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社会意识。但同时也对幼儿提出了合作、交往等社会性要求。但是由于幼儿兴趣的不稳定,常常会看到"幼儿园"里会出现好几个老师,"医院"里空无一人,有的医生都跑到"理发店"当理发师了,有的到娃娃家当爸爸妈妈去了。合作变成了没有具体的分工,常常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每逢这时,教师都不会刻意的去给他们调整,而是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指导。看到"幼儿园"里有好几个小老师,乱哄哄的,教师就扮成园长妈妈去协调矛盾;发现"医院"里没人了,教师就扮成病人找医生看病,让离岗的医生重新回到自己的角色中等。教师通过自己行为的影响干预,引导幼儿从个体游戏向合作游戏发展。并且逐步从布置游戏场地,商量分配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与制作,游戏的开展,教师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去完成,必要时进行恰当的指导,尽可能创设适宜的环境,刺激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
⑷"转转乐"游戏。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交往的需求,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他们希望能与更多的人进行交往合作,因此在平行班开设了每周一次的"转转乐"游戏,打破班级限制,扩大幼儿互相交往的范围,增进幼儿与其他班幼儿合作的机会。幼儿可以与其他班的小朋友、老师一起活动,游戏活动内容有幼儿感兴趣的玩具城、小巧手、护绿队等,游戏材料也不是局限于一个班,而是将平行班的材料进行共享,这样大大的吸引了孩子游戏的兴趣,活动中让两班的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自由的选择主题内容,佩带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标记,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平行班有共同兴趣的幼儿自主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使他们一起在游戏过程中学会友好的交往与合作。幼儿的交往层次提高了,社会合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⑸"大带小"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受到语言、交往能力的限制,合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尝试开展大带小游戏活动。邀请大班的哥哥姐姐与小班幼儿一起合作游戏,如:请大班幼儿充当小老师,教小班幼儿玩折手帕的游戏;在娃娃家请大班幼儿做爸爸妈妈,小班幼儿做娃娃,开展生活游戏;还请大班幼儿抬着小班幼儿玩抬轿子的游戏等。大班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游戏活动与弟弟妹妹一起分享,并且帮助小班幼儿解决游戏中的困难,如帮助弟弟妹妹造房子,剪纸等,小班幼儿也从哥哥姐姐身上获得了有益的学习方法和合作精神,通过彼此的互相配合,小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合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⑹家庭小组游戏。新《纲要》中提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不少幼儿存在家园不一致的两面性,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将合作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为此,在班上我们积极开展家庭小组游戏,通过家长的志愿报名,以家庭为单位,特意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家庭小组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如: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与同伴合照摄影、组织开展"找鞋子"、"两人三足"等亲子游戏,在愉快交往中增进与同伴、爸爸妈妈之间的合作。
⒊在游戏中提供指导策略,提高合作的技能
⑴多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幼儿园里,幼儿经常是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的,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的与同伴一起投入到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会合作,这时幼儿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如:在涂色游戏"美丽的彩虹"中,采用小组作画的方式,让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通过与同伴的共同配合,把美丽的彩虹展现出来。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通过设立娃娃家、饮食店、小医院、小超市、幼儿园等,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合作,逐步理解自己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学习到行为准则。体育游戏"玩沙包""滚皮球",教师故意为幼儿提供一半人数的沙包和皮球,让幼儿学着互相踩沙包、互相滚皮球,想出各种可以一起玩的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地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多引导他们参加游戏活动,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
⑵学习合作交往的语言。语言是交往与合作的基础,要协商、要交流,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在游戏中相互交流比较少,因此教师通过有意识的语言培养,让幼儿掌握各种交往的语言。有效的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萌发。如在音乐游戏中让幼儿学会发出邀请:"请你跳个舞吧!"在表演游戏中让幼儿试着说"请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好吗?""请和我一起玩吧!......"在结构游戏中同伴之间互相商量着"你看,漂亮吗?"、"能借我一块积木吗?......"还有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等等。在每一次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不断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幼儿从中学到与同伴好的合作经验,从而提高了合作意识的产生。
⑶在游戏中学习合作的方法。合作的最初阶段是幼儿习惯于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进行逐步引导,教给幼儿一些合作的方法。例如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开设哪些主题内容,再根据游戏内容商量分工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自主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发现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教育幼儿要学着互相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游戏中遇到冲突时,告诉幼儿要协商解决问题;当同伴在游戏中摔到时,自己能试着将对方扶起来,用语言去安慰他;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如:积木搭不好,玩具掉了,够不着等,一个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老师协助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使幼兒在合作中学会合作,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⑷仔细观察因势利导。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因此在游戏中是家长、老师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善于仔细观察幼儿,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有些幼儿在游戏中喜欢争抢玩具,自我意识强烈,这部分的幼儿,往往拒绝与别人合作,因此教师要尝试在游戏中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如找不到游戏的伙伴、被同伴的冷落等,让幼儿在失败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幼儿在游戏中一味听从别人,从表面上看很会合作,其实他们没有主张,活动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长期如此不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对于这部分幼儿,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尝试着表达自己的主张,次数多了,他们就会逐渐感到"我能行"、"我可以",从而树立起自信心,提高合作的主动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做到强弱互补。
⒋在游戏中体验分享合作的乐趣
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但在玩的过程中总免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有时是愉快的结束,有时是不愉快的结束。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让幼儿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
⑴成果展示。游戏结束后,教师展示幼儿合作的作品,如:合作的画、主题建筑、自制玩具等,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感受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⑵表扬。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让他们讲一讲是怎样玩的,对他们的好的合作方式给予表扬。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使幼儿感受到合作成功后的快感。赞赏对他们是一种促进,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⑶激励。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能产生积极情绪。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在合作游戏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如:争抢玩具等现象要提出改进的要求,促使幼儿在下一次游戏时能向正确的合作方向发展。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
六、研究成效
⒈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幼儿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在各种游戏中,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愉快的合作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幼儿更强的合作意识,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友好交往行为明显增多,孩子们更愿意与同伴老师一起协商、谦让或合作,活动结束后大家齐心协力以更快的速度共同整理好玩具或材料,他们懂得了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合作中还增进了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学会了关心他人,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有好吃的东西也能想到同伴,当同伴有困难时,愿意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那些攻击性强、比较"霸道"的幼儿,个别自我意识特别强的孩子,也在相互的合作中渐渐融入了集体。
⒉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它指导着教師的教育行为,在课题的实施研究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能够不断的进行自我分析与反思,积极探索各种研究方法,更好的为幼儿、为教育服务。并且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合作品质"的重要意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能够建立起一定的合作,彼此的距离也愈来愈近,师生共为主体,平等和谐共处,建构起积极的师幼互动。
⒊家长传统育儿观的逐步改变。教育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家园密切配合中,从孩子的行为变化中,家长发现了孩子的可喜进步,传统育儿观在逐步改变。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家人、邻居、同伴的合作行为,建立起科学的育儿观。
七、相关问题的思考
⒈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游戏。幼儿的一日生活都蕴涵着教育的契机,除了游戏活动,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合作教育,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我们善于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⒉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环境、习惯的不同,都会导致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培养研究中要应人而异,努力使幼儿获得均衡的发展。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家长的观念,学会赏识孩子,让幼儿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⒊合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个性、品德、认知、操作和审美等许多方面。培养小班幼儿合作能力要在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些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幼儿合作意识的萌发,同时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也将对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王坚红人民教育出版社
⒊《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中国社会出版社
⒋《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华东师大出版社
【关键词】多途径;游戏活动;合作能力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的品质。合作性既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有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合作是幼儿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新《纲要》中社会是其中的一个领域,"社会"的培养目标是: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的核心,使幼儿形成惟我独尊、自私等不良的行为习惯。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必要,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依赖多种技能,合作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善于与他人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为此,从小培养幼儿成为"社会的人"显得尤为重要。3-4岁的小班幼儿,受其年龄及身心方面的限制,以及语言发展不完善、交往能力弱、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很少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合作意识尤其缺乏,再加上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及日趋单元化的住宅,减少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他们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不管是在幼儿园里还是在家中和小朋友玩耍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小班孩子不会合作,他们会你争我抢自己喜欢的玩具,独自游戏,不与同伴交流等现象,"合作能力缺失"是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通病。从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合作性,有利于幼儿在学习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以自我中心,漠视他人等行为,逐渐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的学习、交往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而多途径游戏活动是激发他们合作意识的最好渠道。著名心理学家帕顿的儿童游戏理论研究表明3-4岁是幼儿联合游戏和协和游戏的萌芽期,它是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对幼儿交往进行干预,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幼儿的合作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与人合作、共同相处,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一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时间
2013年1月--2013年10月
四、研究目标
⒈探索在幼儿园各类游戏中小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方法、途径。
⒉引导幼儿体验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初步掌握良好的合作行为方式。
五、研究方法
⒈为幼儿创设和途径良好的自主游戏环境
在新《纲要》"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
理条件的综合,是兒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能够为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⑴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上,两位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和谐相处,如:在游戏中一起为孩子准备活动材料,帮助幼儿一起收拾整理游戏的器具,一起配合为幼儿故事情景表演等,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幼儿的合作意识被激起,。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教师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引导幼儿去倾听同伴的叙述。如:教师指导幼儿在合作活动中灵活变换角色,与幼儿平等对话,态度和蔼、亲切,并积极参与活动,提出建议,分担责任,切磋感受,引导幼儿感受合作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意识,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⑵为幼儿提供分享合作的材料。小班幼儿喜欢具体、生动色彩鲜明的形象。因此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分享的活动材料,便于幼儿操作。并且结合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环境。如:在做做玩玩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一棵"朋友树",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粘贴在"朋友树"上,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让幼儿与同伴一起看看说说"树"上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通过环境的创设,孩子们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了解,产生与之交往的兴趣,感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⑶给予环境的合作暗示。在各类游戏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观察幼儿,发现孩子在合作方面的友好行为,如:建构游戏中同伴之间一起搭积木,在娃娃家里幼儿当爸爸妈妈抱娃娃喂饭,幼儿一起看图书等合作的行为,教师都可以用相机抓拍下来,在活动室内张贴,给幼儿以合作的提示,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⒉多途径开展游戏,渗透合作内容
⑴自由游戏。自由活动给予了小班幼儿充分探索的乐趣,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幼儿可以独自玩耍,也可以两人组合玩,或者更多的幼儿一起玩,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一个人玩与同伴一起玩的不同乐趣,从而引发合作的重要性。
⑵区角游戏。区角游戏是幼儿快乐的、自主的游戏学习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根据各区角的不同特点,对幼儿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在"语言区"中,让幼儿讲故事给小朋友听,合作进行木偶表演等;在"自然角"中,让幼儿种植照顾草籽娃娃,组里的小朋友轮流给草籽娃娃浇水;在"音乐区"中让幼儿一起进行歌曲表演,结伴跳舞等;在"图书区"中,要求幼儿不抢书,不撕书,能与同伴互相交换看书;在"美工区"中,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一起合用美工材料,如:油画棒、橡皮泥等;在"建构区"中,启发幼儿共同协商搭建主题内容,并且要求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独占、不争抢积木,友好地与小伙伴共同搭建,遇到困难能学着与同伴协商或找老师帮忙;在"生活区"中,让幼儿开展生活劳动,如:搓汤圆,做水果串,一起品尝分享等。教师有意识地在不同的活动区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潜移默化,逐渐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⑶创造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它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社会意识。但同时也对幼儿提出了合作、交往等社会性要求。但是由于幼儿兴趣的不稳定,常常会看到"幼儿园"里会出现好几个老师,"医院"里空无一人,有的医生都跑到"理发店"当理发师了,有的到娃娃家当爸爸妈妈去了。合作变成了没有具体的分工,常常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每逢这时,教师都不会刻意的去给他们调整,而是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指导。看到"幼儿园"里有好几个小老师,乱哄哄的,教师就扮成园长妈妈去协调矛盾;发现"医院"里没人了,教师就扮成病人找医生看病,让离岗的医生重新回到自己的角色中等。教师通过自己行为的影响干预,引导幼儿从个体游戏向合作游戏发展。并且逐步从布置游戏场地,商量分配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与制作,游戏的开展,教师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去完成,必要时进行恰当的指导,尽可能创设适宜的环境,刺激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
⑷"转转乐"游戏。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交往的需求,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他们希望能与更多的人进行交往合作,因此在平行班开设了每周一次的"转转乐"游戏,打破班级限制,扩大幼儿互相交往的范围,增进幼儿与其他班幼儿合作的机会。幼儿可以与其他班的小朋友、老师一起活动,游戏活动内容有幼儿感兴趣的玩具城、小巧手、护绿队等,游戏材料也不是局限于一个班,而是将平行班的材料进行共享,这样大大的吸引了孩子游戏的兴趣,活动中让两班的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自由的选择主题内容,佩带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标记,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平行班有共同兴趣的幼儿自主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使他们一起在游戏过程中学会友好的交往与合作。幼儿的交往层次提高了,社会合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⑸"大带小"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受到语言、交往能力的限制,合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尝试开展大带小游戏活动。邀请大班的哥哥姐姐与小班幼儿一起合作游戏,如:请大班幼儿充当小老师,教小班幼儿玩折手帕的游戏;在娃娃家请大班幼儿做爸爸妈妈,小班幼儿做娃娃,开展生活游戏;还请大班幼儿抬着小班幼儿玩抬轿子的游戏等。大班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游戏活动与弟弟妹妹一起分享,并且帮助小班幼儿解决游戏中的困难,如帮助弟弟妹妹造房子,剪纸等,小班幼儿也从哥哥姐姐身上获得了有益的学习方法和合作精神,通过彼此的互相配合,小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合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⑹家庭小组游戏。新《纲要》中提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不少幼儿存在家园不一致的两面性,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将合作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为此,在班上我们积极开展家庭小组游戏,通过家长的志愿报名,以家庭为单位,特意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家庭小组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如: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与同伴合照摄影、组织开展"找鞋子"、"两人三足"等亲子游戏,在愉快交往中增进与同伴、爸爸妈妈之间的合作。
⒊在游戏中提供指导策略,提高合作的技能
⑴多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幼儿园里,幼儿经常是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的,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的与同伴一起投入到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会合作,这时幼儿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如:在涂色游戏"美丽的彩虹"中,采用小组作画的方式,让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通过与同伴的共同配合,把美丽的彩虹展现出来。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通过设立娃娃家、饮食店、小医院、小超市、幼儿园等,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合作,逐步理解自己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学习到行为准则。体育游戏"玩沙包""滚皮球",教师故意为幼儿提供一半人数的沙包和皮球,让幼儿学着互相踩沙包、互相滚皮球,想出各种可以一起玩的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地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多引导他们参加游戏活动,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
⑵学习合作交往的语言。语言是交往与合作的基础,要协商、要交流,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在游戏中相互交流比较少,因此教师通过有意识的语言培养,让幼儿掌握各种交往的语言。有效的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萌发。如在音乐游戏中让幼儿学会发出邀请:"请你跳个舞吧!"在表演游戏中让幼儿试着说"请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好吗?""请和我一起玩吧!......"在结构游戏中同伴之间互相商量着"你看,漂亮吗?"、"能借我一块积木吗?......"还有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等等。在每一次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不断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幼儿从中学到与同伴好的合作经验,从而提高了合作意识的产生。
⑶在游戏中学习合作的方法。合作的最初阶段是幼儿习惯于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进行逐步引导,教给幼儿一些合作的方法。例如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开设哪些主题内容,再根据游戏内容商量分工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自主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发现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教育幼儿要学着互相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游戏中遇到冲突时,告诉幼儿要协商解决问题;当同伴在游戏中摔到时,自己能试着将对方扶起来,用语言去安慰他;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如:积木搭不好,玩具掉了,够不着等,一个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老师协助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使幼兒在合作中学会合作,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⑷仔细观察因势利导。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因此在游戏中是家长、老师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善于仔细观察幼儿,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有些幼儿在游戏中喜欢争抢玩具,自我意识强烈,这部分的幼儿,往往拒绝与别人合作,因此教师要尝试在游戏中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如找不到游戏的伙伴、被同伴的冷落等,让幼儿在失败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幼儿在游戏中一味听从别人,从表面上看很会合作,其实他们没有主张,活动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长期如此不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对于这部分幼儿,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尝试着表达自己的主张,次数多了,他们就会逐渐感到"我能行"、"我可以",从而树立起自信心,提高合作的主动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做到强弱互补。
⒋在游戏中体验分享合作的乐趣
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但在玩的过程中总免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有时是愉快的结束,有时是不愉快的结束。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让幼儿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
⑴成果展示。游戏结束后,教师展示幼儿合作的作品,如:合作的画、主题建筑、自制玩具等,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感受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⑵表扬。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让他们讲一讲是怎样玩的,对他们的好的合作方式给予表扬。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使幼儿感受到合作成功后的快感。赞赏对他们是一种促进,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⑶激励。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能产生积极情绪。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在合作游戏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如:争抢玩具等现象要提出改进的要求,促使幼儿在下一次游戏时能向正确的合作方向发展。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
六、研究成效
⒈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幼儿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在各种游戏中,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愉快的合作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幼儿更强的合作意识,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友好交往行为明显增多,孩子们更愿意与同伴老师一起协商、谦让或合作,活动结束后大家齐心协力以更快的速度共同整理好玩具或材料,他们懂得了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合作中还增进了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学会了关心他人,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有好吃的东西也能想到同伴,当同伴有困难时,愿意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那些攻击性强、比较"霸道"的幼儿,个别自我意识特别强的孩子,也在相互的合作中渐渐融入了集体。
⒉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它指导着教師的教育行为,在课题的实施研究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能够不断的进行自我分析与反思,积极探索各种研究方法,更好的为幼儿、为教育服务。并且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合作品质"的重要意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能够建立起一定的合作,彼此的距离也愈来愈近,师生共为主体,平等和谐共处,建构起积极的师幼互动。
⒊家长传统育儿观的逐步改变。教育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家园密切配合中,从孩子的行为变化中,家长发现了孩子的可喜进步,传统育儿观在逐步改变。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家人、邻居、同伴的合作行为,建立起科学的育儿观。
七、相关问题的思考
⒈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游戏。幼儿的一日生活都蕴涵着教育的契机,除了游戏活动,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合作教育,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我们善于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⒉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环境、习惯的不同,都会导致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培养研究中要应人而异,努力使幼儿获得均衡的发展。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家长的观念,学会赏识孩子,让幼儿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⒊合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个性、品德、认知、操作和审美等许多方面。培养小班幼儿合作能力要在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些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幼儿合作意识的萌发,同时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也将对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王坚红人民教育出版社
⒊《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中国社会出版社
⒋《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华东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