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大道在吾心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特邀心学专家白立新老师为我们进行《传习录》的现代解读,点燃我们心上的智慧明灯,此篇解读《传习录》之徐爱录——心即是理,是整个《传习录》解读的引言。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人间大道,追求人生大道,是每一位古圣先贤、每一个有志于活出人生境界的芸芸众生的共同向往。
  大道哪里寻?大道如何寻?
  王阳明先生十二岁就有读书做圣贤的鸿鹄之志,为了探寻圣贤之道,他走了不少弯路,费了不少周折,“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终于,在经历“向死而生”的龙场悟道之后,他开悟了,发出惊天之谈:“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阳明生活的时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盛行朝野,科考文赋,莫不以理学为题。青年时代的王阳明也曾笃信朱熹“穷究事物之理于事事物物”之说,还闹出过“格竹子”的笑话,事物之理不仅没有“格”出来,还“格”出一场病,及至上书声讨宦党刘瑾,终落得一个发配龙场驿的悲惨命运。
  “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深处蛮夷之地的王阳明,断绝了一切念头和妄想,“日生死四次”,终于大彻大悟圣人之道、人间正道不在于向外物、只唯上的外向追寻,而是向内心、靠自己的内向追求。
  这一方向性的转变,奠定了心学的座基。
  圣贤如常人,都有至善明德之心,都有天理良知。这天理良知,脉脉相传生生不息,“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这天理良知,是人之所以称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坚守这天理良知,就是做人的原点,内心良知世界的丰盈,就是外在物质世界的广大;笃信这天理良知,并以虔诚的心意在事事物物上表达出来,就是一以贯之,就是知行合一;滋养并呵护这天理良知,并在事事物物上磨炼,就是致良知之道。
  心灵之架构,有其独特的逻辑架构。阳明心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有其内在逻辑完整性,缺一不可。心灵世界不仅仅有其独特的“静、寂、动”形态,有其“至善、明德”的认知规律;阳明心学不仅仅孤立、静止地追求心灵之修养,更重要的是推行良知与行为的统一,知胜于行、笃信良知并践行良知才是真知灼行;良知只有在事上磨炼、在实践精进中获得保持和滋养。阳明心学解析了“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修身、内圣之道,打通了一条人人皆可成圣的路径和通道!
  天理良知人人具有,为何是王阳明开启了心学之门?良知易被蒙蔽、易被诱惑、易被污染。王阳明独特的人生经历,习惯守静坐禅,少年胸怀圣贤之志,以天下之喜为喜,以天下之忧为忧,心不妄动,从善而居,深处逆境而不苟且,凛然有大丈夫之气;他不断探索剥离迷雾,敢于批判,他放下了名利恩怨生死,不为(私欲)所动,他秉持正心正念,洁身自好躬身垂范。在阳明先生身上,有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在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增益其所不能”之后,承担起心学“天降大任”。
  今日之社会,人人追求成功,追求建功立业乃人之常情,每一个人都不想度过浑浑噩噩一事无成的短暂一生。但成功从哪里开始?欲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道德根基,欲做事先做人。天赋良知人皆有之,但唯有心上重视、心上滋养和心上保养,这天赋良知才会成为照耀我们一生前行的明灯,才会给我们指引一条仄仄生辉的光明道路。在事事物物磨炼中致良知、修炼我们的灵魂,“顺手获得”建功立业的意外收获,这是心学成功学的精要。
  今日之中国,道德滑坡,两级分化,社会对立,已是不争的事实。幸福在哪里?放下急功近利的戾气浮躁,放下不择手段的攫取财富,放下高高在上的权贵地位,追求祥和安逸的内心宁静世界,追寻造福他人的利他境界,追寻人人平等、人人皆可成圣的大同社会,幸福就在吾心!
  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康德说:“有两件事情我思考得越是深沉,心中的敬畏越是持久,一个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个道德法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天理良知,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良心!
  人间大道在吾心!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长生殿》的主题与开始  洪昇创作于清早期的《长生殿》,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因安史之乱而终结的恋情。因为当时明亡清兴朝代更迭的时代背景,使这部剧作超越了很多昆曲中着重的男女情怀,而成为具有家国兴亡的历史剧。《长生殿》的成功,又影响了随后诞生的《桃花扇》,进一步通过微观的男女之情,放大出历史变革产生的阵痛与思索。所以,《长生殿》的主题虽然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为了与众不同,作者还精心重塑了唐明皇与杨贵
期刊
◎《牡丹亭》的情  晚明戏剧家汤显祖,一生创作的戏剧有四,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最为深入人心,连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作者对于这部剧的偏爱,源于剧中人的可爱。《牡丹亭》的男女主角柳梦梅、杜丽娘最可爱之处在于,他们完成着各自的一份至情至性,尤其是杜丽娘,被汤显祖赞作“天下女子有情,宁如杜丽娘者乎!”因为他在杜丽娘的身上寄托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那是对“情”的最
期刊
每一个角色的扮相背后,是无数张戏曲艺人的面孔。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没有留下一张画像,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但他们塑造的角色,却连同一张张生动的脸谱,跨越了几个世纪,留存至今。他们在戏中演绎着别样的人生,而他们,本就是一出精彩的戏。
期刊
人家常常问我,昆曲为什么吸引你?当然昆曲之美有很多要素在里面,它的舞蹈非常美,音乐非常美,剧情也非常浪漫,美术、服装都很美,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它的文学的底蕴特别深厚,这是其他的剧种所不及的。因为它的文本绝大部分都是从明清传奇来的,大家知道明清传奇的本子很多。  昆曲的文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唱,唱词,唱词都是曲牌,曲牌都是诗,都是我们古诗的传统。文学跟我们的古诗、抒情诗血缘特别的浓,先天上就有诗
期刊
几百年的时光,就这样凝固在园林的一砖一瓦上。  几百年的时光,就这样流动在昆曲的一唱一和中。  历史,就是过去和未来无穷尽的对话。让我们一起去追溯昆曲六百年的发展历程,去追溯那些日渐遥远的人和事,去追溯一个民族对美的梦想和追求。
期刊
所有的剧种都是以唱为主,昆曲也是,但昆曲的表演艺术几乎跟曲的地位相等,跟京剧不同,京剧唱的地位很高,表演过得去也可以。昆曲里,表演的分量很重,表演的地位很高。  ◎从《牡丹亭》到《玉簪记》  昆曲《玉簪记》是一个有名的传奇剧目,表演上非常经典,无论从名声、从地位仅次于《牡丹亭》,大家对《牡丹亭》很熟悉,因为知道是伟大剧作家汤显祖写的名著,故事上天入地,轰轰烈烈,让人有很多想象,非常美。  《玉簪记
期刊
唱昆曲必须懂昆曲,如果不懂昆曲,昆曲唱得没有味道。我们大家都知道,昆曲的声韵,编剧的唱词是依声填词的,作曲就根据依声填出来的词,再按照四声去谱曲,产生出四声腔隔,这个四声腔隔有一整套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昆曲著称严谨系统的一个四声规律。  嘉靖间,魏良辅居住在苏州太仓,是一个度曲的音乐家,对音律特别敏感,通过他精心度曲,把南戏音乐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是昆曲音乐的大功臣。而风靡全国的昆腔“水磨调”,更
期刊
编者按: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路。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精美的“哲学诗”和“万经之王”,博大精深,玄妙无极。蕴含了养生之学、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方略、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无尽的智慧宝藏。《道德经》易求,《道德经》之真法、真传难得。为此本刊邀约著名文化学者陈兆杰先生,连续10期解读《道德经》之真谛,引领您追寻老子的足迹,领悟天地自然的智慧,悟心灵之源,体万
期刊
编者按:四月的江南是萦绕不去的念旧主题,同时也是年轻一代更加急迫的出发之地。可是,出发之后,将来无论到达哪里,出发者总会有一个月明之夜,总会用诧异的眼睛回望自己身后那条异常清晰如同水岸般的影子。本刊将携您一同走进四月的江南,走进即将百年的现代新诗,在古典与现代中感受她如诗如画的情怀……  在全球化趋势的今天,江南仿佛一种音乐的流派,其影响,独特人文的造诣,已经到达世界各地,正如它的刺绣、丝绸、茶叶
期刊
传统的中国美学、哲学的核心在“人”,人的生命,重要在每一个人自身的生命觉醒。当人在生命觉醒后,其展现出来的生命情谊,才能使人世间种种“情”呈现了惊人的光辉,昆曲的美也因了这一个“情”字,白先勇先生一直说,我们要传承,昆曲这么美好的艺术,我们得传下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