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唱昆曲必须懂昆曲,如果不懂昆曲,昆曲唱得没有味道。我们大家都知道,昆曲的声韵,编剧的唱词是依声填词的,作曲就根据依声填出来的词,再按照四声去谱曲,产生出四声腔隔,这个四声腔隔有一整套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昆曲著称严谨系统的一个四声规律。
嘉靖间,魏良辅居住在苏州太仓,是一个度曲的音乐家,对音律特别敏感,通过他精心度曲,把南戏音乐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是昆曲音乐的大功臣。而风靡全国的昆腔“水磨调”,更使昆山腔发展成最受欢迎的“雅调”。昆山腔本来是苏州昆山一带的地方土腔,魏良辅把地方的腔调,配合整个北曲跟南曲的传统,对于中国文字、音韵、行腔、吐字的脉络,做了极其讲究的梳理,不只是要求发音正确,而是要配合音乐的旋律跟美妙的声音感受,发展了所谓的昆山腔。因为昆曲音乐行腔吐字的精致柔美,胜过其他声腔,使得所谓“水磨调”,一唱三叹,动人心魄, 音乐太美了,太好听了,太美妙婉转,因此,后来的人也以“昆曲”来概括昆剧。
昆曲是戏剧传统剧目保留流传下来资料最多的一个剧种,过去的昆曲都是用工尺谱来记录的,工尺谱分三种,第一种是直式的,玉柱式,俗称一炷香,写在唱词的旁边;第二种是横式的,写在唱词的旁边;第三种是侧式的,侧式是斜的。工尺谱不详细讲了,我讲的是一本用工尺谱记录的在昆曲历史上属于最高境界的一本书,叫作《纳书楹曲谱》。
《纳书楹曲谱》是清朝乾隆57年(1792年)由清代歌唱家、作曲家、苏州人叶堂花了五十年唱曲的经验,用三年时间收集了昆曲历史上最好听的曲谱,整理校订增补一部巨著,这部书一共有24卷,我们现在演出的都是折子戏,八卷《临川四梦》全都没有删除,全都保留在那里,还有两卷是《西厢记》,也全都保留了,所有的唱腔都有,这两部书在历史上被称为造璧随珠,这部书一出来就被世人所瞩目,大家把它称为楷模、典范,这部书有一个特殊的记谱法,不是一般的我们看到的谱子,不是一板一眼的。
我是怎么知道这个谱子的?三十年前,我是浙江昆剧团一名作曲,当时浙江昆剧团有一名团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传字辈老艺人,他在身患重症的时候,那个时候是1988年1月13日,他叫他的小儿子请我去他家,我一进门,他就对我说:我在等你,等你成长成熟已经等了你十年了。”当时我进团已经十年了。然后他就拿出一部珍藏多年的《纳书楹曲谱》,就是《临川四梦》的八卷、《牡丹亭》两卷、《紫钗记》两卷、《南柯记》两卷、《邯郸梦》两卷,他告诉我,这就是古今中外罕见的《纳书楹曲谱》,然后他跟我说了这个书的来历。
从前,叶堂在《纳书楹曲谱》里收集的都是昆曲有史以来最好听的曲谱,所以许多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它的记谱法很特殊,每小节少了两拍,必须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亲自教授下,深深懂得这个唱法的人才能够读懂它,为了保持《纳书楹曲谱》造璧随珠的境界,也为了使昆曲唱派日臻完美,不走样,从叶堂开始起,昆曲音乐上就遗留下来这样一条规律,每一代传授此书唱法的人,都必须花毕生精力慎重挑选培养出一个音乐素质好、道德品质好、身心健康的苏州人作为接班人。而每一代接受此书唱法的人必须跪地向天发誓,终身忠诚于昆剧事业,挑起继承昆曲大业。久而久之,由于这条规律,这部《纳书楹曲谱》变得非常重要,变成一个衡量昆曲事业接班人的试金石和教科书。
然后他告诉我这个书的来龙去脉,叶堂逝世以后,他的弟子钮匪石,独传其秘,号称第一弟子,钮匪石再传集秀班名旦金德辉,再至道光、咸丰年间,苏州著名曲社怡怡集主要旦角韩华卿,韩华卿再传弟子俞粟庐,俞粟庐以后,叶派唱口艺术由清代传入民国,绵延未决。这段话是《大百科全书》里的。
周老师告诉我,过去艺人唱昆曲,都是为了生存,谁都想唱好听的曲牌,都想得到叶派的真传,但是得到了曲谱,学到真传的人又怕被别人知道,所以挑选培养接班人,传授曲谱和艺谱技术,都是秘密地进行,被培养者本人也不知道,一直到老师临终前,才能对下一届继承者和盘托出,周老师那时候找我去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
他跟我说,我之所以没有把这么宝贵的遗产传给我的三个儿子(他三个儿子都在搞昆曲),而是传给你。他的意思是:因为你是搞音乐的,希望你能够完成我和俞老最后对昆剧做的贡献。他给我提出来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不可以保守,因为过去的老艺人保守都是为了吃饭,所以他们都要到临终才肯把自己身上的本领教给学生,他说你就不要临终才教给学生,你不存在这个问题,你不可以保守,你要把全部本领教给所有要学昆曲的人。
第二个要求,不可以离开昆剧团,因为昆剧团就像一个研究院,里面有很多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学习、可以研究,在昆剧团可以得到熏陶,就有资格翻译这本书,如果离开了昆剧团,得不到熏陶,就没有资格翻译这本书。
第三个要求,不可以占为己有,你翻译出这本书以后,不能够把它的名字写成是自己的书,比如说雪华曲谱,不能写这样的东西,你是译者,就是译者,这些传统文化都是老祖宗的东西,不是你的。
然后他跟我说,要刻苦钻研,现在还不到时机,等到十年以后,等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具备以后,依靠组织,依靠国家,一定要完成翻译出版《纳书楹曲谱》的任务,然后周老师把翻译这种特殊工尺谱的秘诀仔仔细细传授给我,这个秘诀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这个课的关键词,这个秘诀就是:把一眼板的工尺谱放慢一倍,变成四字拍,再根据我们刚才学的阴阳八声唱腔规律,把缺少的两拍填进去。说说是很容易的两句话,真正做起来,非常费劲。
不久以后,周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十年后,我调到上海昆剧团,又过了十年,在这十年中间,我反复推敲、琢磨,参考了很多资料,研究了大量的唱腔,终于在2008年10月,把《纳书楹曲谱》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工尺谱全部翻译成了简谱,在全国出版发行了。
用八个字来形容昆曲“古朴曲韵,源远流长”。
嘉靖间,魏良辅居住在苏州太仓,是一个度曲的音乐家,对音律特别敏感,通过他精心度曲,把南戏音乐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是昆曲音乐的大功臣。而风靡全国的昆腔“水磨调”,更使昆山腔发展成最受欢迎的“雅调”。昆山腔本来是苏州昆山一带的地方土腔,魏良辅把地方的腔调,配合整个北曲跟南曲的传统,对于中国文字、音韵、行腔、吐字的脉络,做了极其讲究的梳理,不只是要求发音正确,而是要配合音乐的旋律跟美妙的声音感受,发展了所谓的昆山腔。因为昆曲音乐行腔吐字的精致柔美,胜过其他声腔,使得所谓“水磨调”,一唱三叹,动人心魄, 音乐太美了,太好听了,太美妙婉转,因此,后来的人也以“昆曲”来概括昆剧。
昆曲是戏剧传统剧目保留流传下来资料最多的一个剧种,过去的昆曲都是用工尺谱来记录的,工尺谱分三种,第一种是直式的,玉柱式,俗称一炷香,写在唱词的旁边;第二种是横式的,写在唱词的旁边;第三种是侧式的,侧式是斜的。工尺谱不详细讲了,我讲的是一本用工尺谱记录的在昆曲历史上属于最高境界的一本书,叫作《纳书楹曲谱》。
《纳书楹曲谱》是清朝乾隆57年(1792年)由清代歌唱家、作曲家、苏州人叶堂花了五十年唱曲的经验,用三年时间收集了昆曲历史上最好听的曲谱,整理校订增补一部巨著,这部书一共有24卷,我们现在演出的都是折子戏,八卷《临川四梦》全都没有删除,全都保留在那里,还有两卷是《西厢记》,也全都保留了,所有的唱腔都有,这两部书在历史上被称为造璧随珠,这部书一出来就被世人所瞩目,大家把它称为楷模、典范,这部书有一个特殊的记谱法,不是一般的我们看到的谱子,不是一板一眼的。
我是怎么知道这个谱子的?三十年前,我是浙江昆剧团一名作曲,当时浙江昆剧团有一名团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传字辈老艺人,他在身患重症的时候,那个时候是1988年1月13日,他叫他的小儿子请我去他家,我一进门,他就对我说:我在等你,等你成长成熟已经等了你十年了。”当时我进团已经十年了。然后他就拿出一部珍藏多年的《纳书楹曲谱》,就是《临川四梦》的八卷、《牡丹亭》两卷、《紫钗记》两卷、《南柯记》两卷、《邯郸梦》两卷,他告诉我,这就是古今中外罕见的《纳书楹曲谱》,然后他跟我说了这个书的来历。
从前,叶堂在《纳书楹曲谱》里收集的都是昆曲有史以来最好听的曲谱,所以许多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它的记谱法很特殊,每小节少了两拍,必须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亲自教授下,深深懂得这个唱法的人才能够读懂它,为了保持《纳书楹曲谱》造璧随珠的境界,也为了使昆曲唱派日臻完美,不走样,从叶堂开始起,昆曲音乐上就遗留下来这样一条规律,每一代传授此书唱法的人,都必须花毕生精力慎重挑选培养出一个音乐素质好、道德品质好、身心健康的苏州人作为接班人。而每一代接受此书唱法的人必须跪地向天发誓,终身忠诚于昆剧事业,挑起继承昆曲大业。久而久之,由于这条规律,这部《纳书楹曲谱》变得非常重要,变成一个衡量昆曲事业接班人的试金石和教科书。
然后他告诉我这个书的来龙去脉,叶堂逝世以后,他的弟子钮匪石,独传其秘,号称第一弟子,钮匪石再传集秀班名旦金德辉,再至道光、咸丰年间,苏州著名曲社怡怡集主要旦角韩华卿,韩华卿再传弟子俞粟庐,俞粟庐以后,叶派唱口艺术由清代传入民国,绵延未决。这段话是《大百科全书》里的。
周老师告诉我,过去艺人唱昆曲,都是为了生存,谁都想唱好听的曲牌,都想得到叶派的真传,但是得到了曲谱,学到真传的人又怕被别人知道,所以挑选培养接班人,传授曲谱和艺谱技术,都是秘密地进行,被培养者本人也不知道,一直到老师临终前,才能对下一届继承者和盘托出,周老师那时候找我去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
他跟我说,我之所以没有把这么宝贵的遗产传给我的三个儿子(他三个儿子都在搞昆曲),而是传给你。他的意思是:因为你是搞音乐的,希望你能够完成我和俞老最后对昆剧做的贡献。他给我提出来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不可以保守,因为过去的老艺人保守都是为了吃饭,所以他们都要到临终才肯把自己身上的本领教给学生,他说你就不要临终才教给学生,你不存在这个问题,你不可以保守,你要把全部本领教给所有要学昆曲的人。
第二个要求,不可以离开昆剧团,因为昆剧团就像一个研究院,里面有很多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学习、可以研究,在昆剧团可以得到熏陶,就有资格翻译这本书,如果离开了昆剧团,得不到熏陶,就没有资格翻译这本书。
第三个要求,不可以占为己有,你翻译出这本书以后,不能够把它的名字写成是自己的书,比如说雪华曲谱,不能写这样的东西,你是译者,就是译者,这些传统文化都是老祖宗的东西,不是你的。
然后他跟我说,要刻苦钻研,现在还不到时机,等到十年以后,等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具备以后,依靠组织,依靠国家,一定要完成翻译出版《纳书楹曲谱》的任务,然后周老师把翻译这种特殊工尺谱的秘诀仔仔细细传授给我,这个秘诀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这个课的关键词,这个秘诀就是:把一眼板的工尺谱放慢一倍,变成四字拍,再根据我们刚才学的阴阳八声唱腔规律,把缺少的两拍填进去。说说是很容易的两句话,真正做起来,非常费劲。
不久以后,周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十年后,我调到上海昆剧团,又过了十年,在这十年中间,我反复推敲、琢磨,参考了很多资料,研究了大量的唱腔,终于在2008年10月,把《纳书楹曲谱》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工尺谱全部翻译成了简谱,在全国出版发行了。
用八个字来形容昆曲“古朴曲韵,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