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诗的意境”:从平面到立体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x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家常常问我,昆曲为什么吸引你?当然昆曲之美有很多要素在里面,它的舞蹈非常美,音乐非常美,剧情也非常浪漫,美术、服装都很美,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它的文学的底蕴特别深厚,这是其他的剧种所不及的。因为它的文本绝大部分都是从明清传奇来的,大家知道明清传奇的本子很多。
  昆曲的文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唱,唱词,唱词都是曲牌,曲牌都是诗,都是我们古诗的传统。文学跟我们的古诗、抒情诗血缘特别的浓,先天上就有诗的成分,很浓的诗的成分,所以文学底蕴非常深。据考据,这些明清写传奇本子的作家,有四十多位考上了进士,大家都知道从前考上进士是有一定的学问,进士不一定是好作家,可能学问很好,写的剧本、写的诗不一定好,但如果考上进士总会有相当的程度。进士很多都是做官的,写剧本、写传奇本子,是一种雅事,跟其他后来的,无论写地方剧、地方戏,或者之前跟元杂剧都不太一样,写传奇本子的很多人很有身份。
  ◎搬上舞台的诗意
  昆曲,给它一个很简单的定义,就是把我们的抒情诗的传统、抒情诗的意境,我们把诗的意境用歌跟舞具体表现在舞台上。
  你在看昆曲的时候,好像在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欣赏一首诗的意境的表现,那种婉约、缠绵的唱腔、音乐,非常优美的舞蹈,把要表现的诗表现在舞台上面,我觉得这个是昆曲很特别很特别的特质。其他的戏曲很多的时候很注重戏剧效果,在说故事、在塑造人物,昆曲很注意意境,一瞬间的很幽微的感觉。其实我们讲我们的昆曲的文本,讲的曲牌,从大的传统来的,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个源流下来的,尤其是《宋词》,词的长短句的音律的美,长短句的情感的细致、幽微的情感的表现,昆曲很能够表现这种境界。
  昆曲里面一边歌一边舞,唱一句一定要有一个非常优美的动作舞蹈来配合它,所以昆曲是把诗的意境立体化了,你们看平面诗也许蛮美的,可是经过舞蹈,三照镜那几下非常美,用水袖舞,所以昆曲的舞蹈跟它的歌是同时进行的,把诗的意境立体化,从平面立体起来。一个女孩子去游园之前,在深闺中打扮,把她整个形象画出来,非常优美。刚刚杜丽娘的身段用一个词来形容,她非常的优雅。每一幅仕女图,昆曲一个“雅”字,高雅,统统是放在一起的。刚刚看到汤显祖的两个曲牌都是非常有名的,用的羞花闭月都是陈腔滥调的,他转一下子,意境就完全变了,这就是大文学家厉害的地方,顺手拈来,把文字可以弄得很美。
  下面要进园子,她进去一步,有的批评家说,杜丽娘一步跨出去,好像整个明朝在前面一步解放了,对情的解放,到园子里面去,跟大自然整个合起来了。一进去的时候,她看到的时候,“原来奼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的本子没有这个“便”字,原来的本子没有这个“便”字,唱的时候拖腔加了一个“便”字。“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到了园子里面去了,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开遍,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我没有想到,没觉得。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原来她的世界,她的深闺,那种闺阁世界的外面还天外有天,原来外面有这么多的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世界我怎么错过了?似这般都断井颓垣。
  最美的东西,很快就没有了。春天花开很快谢掉,很快就没有了,都要变得断井残垣。
  两个对照起来,一面是姹紫嫣红,生命这么灿烂,另外一方面,她警觉到这东西好景不长,很快春光没有了。所以,难怪她有一点自怨自艾起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不予我,“赏心乐事”不在我这儿,在人家那儿。她才十六岁,杜丽娘十六岁已经感到芳华虚度,所以她觉得,她非常的警觉到了,这么美的东西怎么会这样没有了,多可惜啊!这是她的看法。讲的景色,不见的是院子里面,幻想起来的或者是在园子周遭的,“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觉得全是眼前的景,词用得好,像“雨丝风片”,一般人想不到的,雨丝还可以,风片写得好,阵阵风,风片写得非常细致,词写得好,美得不得了!
  ◎美到极致的昆曲
  这就是我们的昆曲,昆曲的确非常优美,非常细致,我想跟明文化有很大关系。
  昆曲是在苏州产生的,苏州产生,名门四大家,那一代的文化氛围,它的性子特别的婉转缠绵,唱腔是一唱三叹,它那种腔调,尤其是用鼻音拖的时候,特别的婉转,跟其他的剧种不太一样,它特别合适于古典诗词,懂音乐的,非常的合适。其他的剧种有很多的特色,比如说秦腔,特别的高亢,用秦腔来游园恐怕不行,意境不对了,秦腔另外一种原始的东西,是中国的另外的一种文化,中国文化的另外一面。昆曲是特别代表江南的,完全是江南的氛围出来的。
  其实昆曲,虽然是产生在江南,可是在明清的时候,变成了当时的国剧,后来跨到了北边,到北京,北京在明清时候,因为明朝皇帝,尤其是清朝的皇帝,康熙、乾隆他们都是昆曲的爱好者,像康熙、乾隆,尤其是乾隆那个时候,他自己有家班、有御班,御用的班子,那些班子的演员供奉很多。据资料记载,康熙、乾隆经常到江南选演员到北京来,到苏州选很多。据说最盛的时候,乾隆那个年代有一千人的班子,我们想象一千人的班子,那个时候可想而知。所以昆曲在那个时候是有二百多年独霸中国剧团的,是当时的国剧,昆曲绝对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小众,那个时候是全民运动,上至王亲下到市井都要唱昆曲的,中秋夜有昆曲比赛,上千人去唱,唱到天亮,像现在唱卡拉OK比赛,那个时候昆曲比赛,大江南北都在唱昆曲。山西、蓬莱都演出,范围很大,不是那么局限在那么一点,不过发源在昆山,发源在苏州附近而已。
  中国的舞台的美学非常了不起,他们西方歌剧,像《阿依达》《图兰朵》他们真的要搬个骆驼下去,是实景,大得不得了。中国舞台不需要这些,两把扇子扇一下就够了,无限的空间,你们会觉得感情慢慢的,水袖勾来搭去,完全表现出两情缠绵。我们在外国演出的时候,在伦敦、在加利福尼亚,西方人看到我们这个青春版《牡丹亭》,尤其是《游园》,叹为观止,在舞台表现男女之情怎么这么优美,那么高雅,那么性感,的确是,在舞台上面真的赤裸裸演不出来,可是非常的优美,男女相见之
  所以我刚刚讲了,从平面到立体,一上舞台立体化以后,整个境界更扩大,更实在了,感情更浓,这是昆曲经过历历代代的艺术家,千锤百炼下来的,我非常佩服当年写出《游园惊梦》这种经典折子,表现这么完美、这么好,真不容易,很能代表中国的古典美学,昆曲非常的美。所以为什么我希望在大学里面设立昆曲课?在北大设立昆曲课,在苏大也设立过,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昆曲中心、台湾大学也去,我希望在大学里面让同学们先了解到我们自己中国文化的古典美学,我想昆曲非常容易就代表了,无论是文学、音乐、舞蹈,各方面,是有代表性、综合性的艺术。大家看了这个以后举一反三,希望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古典美学有一个启思,一种启蒙的思维,重新来发觉我们中国的古典美,中国的美学的强项在什么地方。就刚才讲的,它是抽象写意的,是抒情的,是诗化的,《牡丹亭》非常有诗的意境在里面,是一套的东西。
  青春版的《牡丹亭》演了二百场,观众差不多有三十多万,全世界我们都演过,其中大概六七成都是年轻人,年轻观众,而年轻观众里面很多是大学生,我们去29个大学演过,都得到大学生普遍的强烈的反映,远到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边到厦门大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从来没有昆曲去过的,一样的热烈,可见我想人同此心,我们整个的民族,在我们的DNA里面,文化的因子在里面,一勾动起来。你们看到昆曲,可能有的在座的同学从来没有看过昆曲,看过以后觉得美,美是普世的东西,昆曲是我们了不得、了不得的一种成就,我想它很能代表明朝时候的文化,明朝当然也有其他文化的成就,我觉得昆曲是很重要,还有明朝的小说,昆曲是它的高峰,是我们文化的高峰。这种形式出现也不是偶然,一定是民族的文化非常非常成熟的时候,集大成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已经去掉了粗糙,非常细致,非常成熟,这么一种文化。把它当成像我们的宋朝的瓷器,我们在宋朝的时候产生了汝窑那种精致程度,明朝时候产生昆曲,也是文化非常精致,所以我们看待昆曲应该以这种态度,不仅是一种娱乐,当然也是娱乐,但不仅是一种娱乐,希望有这种态度。
其他文献
一部《西游记》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流传。于是,人们便认为“唐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名著中的“唐僧”原型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公元627年,玄奘法师西行天竺(今印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经回国,为弘扬东方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并不是西天取经的第一人,获此殊荣者是东晋的法显大师。  法显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法显兄弟四人,三个哥哥幼年夭亡,父母
期刊
昆曲那种优雅的品格与它原生地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更加得益于它的文学底蕴特别深厚。曲牌达到两千多种,十分丰富、富于变化,唱词则主要来自当时文人的创作,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抒发情感,在昆腔音乐中的那种温软寄托,那种典雅情怀,多么让人心动。
期刊
昆曲的美学是“抽象、写意、抒情、诗化”。  明代大作家汤显祖说:“人世总关情”,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昆曲的迤逦悠扬里,我们究竟期待怎样一个世界?我们到底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  ◎昆曲是明清时中国的“礼乐风景”  从她的诞生到发展已近六百年,至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方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委婉
期刊
江南的风情,江南的财富,江南的雅致,催生了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六百多年前,昆曲就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并因此而得名。  ◎问世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地区。明朝嘉靖年间,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以“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昆曲“水磨调”由此问世。公元1543年,是昆曲发展
期刊
◎晚明文化  晚明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变迁上是个大转折的时代,也是了解全球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欧洲的关键时刻。  十九世纪的时候,中国落后了,西方强盛了。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接触的时候,突然,中国传统文化处于劣势,变成一个弱势文化,而西方强势文化处处都比中国文化传统优越。这怎么发生的?我们若是把时间往前推,推到十六世纪,也就是从晚明时期,当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初次有了相当规模的
期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元好问十六岁写下这首诗,他去考试时碰到一个捕雁的人,得知那人抓了一只大雁把它杀了,另一只雁一直悲鸣不肯走,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买了这雁,为它做了一个大雁丘,初初被这故事打动亦是年少时,凭空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石破天惊。  一如当年汤显祖辞别官场回乡后,
期刊
昆曲究竟是什么?六百年的昆曲史又经历了怎样的百转千回?是什么赋予它穿越时空的力量?昆曲又沉淀着我们怎样的民族审美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
期刊
◎《长生殿》的主题与开始  洪昇创作于清早期的《长生殿》,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因安史之乱而终结的恋情。因为当时明亡清兴朝代更迭的时代背景,使这部剧作超越了很多昆曲中着重的男女情怀,而成为具有家国兴亡的历史剧。《长生殿》的成功,又影响了随后诞生的《桃花扇》,进一步通过微观的男女之情,放大出历史变革产生的阵痛与思索。所以,《长生殿》的主题虽然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为了与众不同,作者还精心重塑了唐明皇与杨贵
期刊
◎《牡丹亭》的情  晚明戏剧家汤显祖,一生创作的戏剧有四,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最为深入人心,连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作者对于这部剧的偏爱,源于剧中人的可爱。《牡丹亭》的男女主角柳梦梅、杜丽娘最可爱之处在于,他们完成着各自的一份至情至性,尤其是杜丽娘,被汤显祖赞作“天下女子有情,宁如杜丽娘者乎!”因为他在杜丽娘的身上寄托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那是对“情”的最
期刊
每一个角色的扮相背后,是无数张戏曲艺人的面孔。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没有留下一张画像,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但他们塑造的角色,却连同一张张生动的脸谱,跨越了几个世纪,留存至今。他们在戏中演绎着别样的人生,而他们,本就是一出精彩的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