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如人生人如戏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角色的扮相背后,是无数张戏曲艺人的面孔。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没有留下一张画像,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但他们塑造的角色,却连同一张张生动的脸谱,跨越了几个世纪,留存至今。他们在戏中演绎着别样的人生,而他们,本就是一出精彩的戏。
其他文献
编者按:身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术副编审,鹿耀世老师在设计领域声名显赫。老师虽以设计而知名,却是为诗、为文、为画、为书,四处涉足,乐此不疲。鹿老师家学渊源,他深知,为书之道,除了苦学之外,贵在用心感悟。上追秦汉碑刻、法帖,下觅明清以及今人墨迹,可谓博览精研。他的作品,多见真、隶、行,并自成一格,可约略见其苦习礼器碑、史晨碑、华山庙碑的影子,但结构益见严整,却也不拘泥于“八分”的“蚕头雁尾”,该放则
期刊
一部《西游记》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流传。于是,人们便认为“唐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名著中的“唐僧”原型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公元627年,玄奘法师西行天竺(今印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经回国,为弘扬东方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并不是西天取经的第一人,获此殊荣者是东晋的法显大师。  法显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法显兄弟四人,三个哥哥幼年夭亡,父母
期刊
昆曲那种优雅的品格与它原生地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更加得益于它的文学底蕴特别深厚。曲牌达到两千多种,十分丰富、富于变化,唱词则主要来自当时文人的创作,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抒发情感,在昆腔音乐中的那种温软寄托,那种典雅情怀,多么让人心动。
期刊
昆曲的美学是“抽象、写意、抒情、诗化”。  明代大作家汤显祖说:“人世总关情”,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昆曲的迤逦悠扬里,我们究竟期待怎样一个世界?我们到底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  ◎昆曲是明清时中国的“礼乐风景”  从她的诞生到发展已近六百年,至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方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委婉
期刊
江南的风情,江南的财富,江南的雅致,催生了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六百多年前,昆曲就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并因此而得名。  ◎问世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地区。明朝嘉靖年间,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以“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昆曲“水磨调”由此问世。公元1543年,是昆曲发展
期刊
◎晚明文化  晚明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变迁上是个大转折的时代,也是了解全球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欧洲的关键时刻。  十九世纪的时候,中国落后了,西方强盛了。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接触的时候,突然,中国传统文化处于劣势,变成一个弱势文化,而西方强势文化处处都比中国文化传统优越。这怎么发生的?我们若是把时间往前推,推到十六世纪,也就是从晚明时期,当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初次有了相当规模的
期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元好问十六岁写下这首诗,他去考试时碰到一个捕雁的人,得知那人抓了一只大雁把它杀了,另一只雁一直悲鸣不肯走,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买了这雁,为它做了一个大雁丘,初初被这故事打动亦是年少时,凭空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石破天惊。  一如当年汤显祖辞别官场回乡后,
期刊
昆曲究竟是什么?六百年的昆曲史又经历了怎样的百转千回?是什么赋予它穿越时空的力量?昆曲又沉淀着我们怎样的民族审美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
期刊
◎《长生殿》的主题与开始  洪昇创作于清早期的《长生殿》,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因安史之乱而终结的恋情。因为当时明亡清兴朝代更迭的时代背景,使这部剧作超越了很多昆曲中着重的男女情怀,而成为具有家国兴亡的历史剧。《长生殿》的成功,又影响了随后诞生的《桃花扇》,进一步通过微观的男女之情,放大出历史变革产生的阵痛与思索。所以,《长生殿》的主题虽然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为了与众不同,作者还精心重塑了唐明皇与杨贵
期刊
◎《牡丹亭》的情  晚明戏剧家汤显祖,一生创作的戏剧有四,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最为深入人心,连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作者对于这部剧的偏爱,源于剧中人的可爱。《牡丹亭》的男女主角柳梦梅、杜丽娘最可爱之处在于,他们完成着各自的一份至情至性,尤其是杜丽娘,被汤显祖赞作“天下女子有情,宁如杜丽娘者乎!”因为他在杜丽娘的身上寄托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那是对“情”的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