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是于1958年由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四位海外新儒学合撰写。被视为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反省中国文化之历史和价值、探讨中国文化之未来所做的努力的综合性结果。时隔半个世纪、我们回眸《文化宣言》,不仅再次领略到它在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而且深切地感受到它所提出的一些见解仍然值得关注。
关键词: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文化宣言;比较研究
本文不对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作价值判断,仅仅从客观角度做一些比较阐述。
一、西方文明是以生产力为主导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以生产关系为主导的文明
在人类早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直至到商品经济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地理环境的影响才开始弱化。那早期地理环境到底如何两种文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渤海,仅仅是小海域,西临亚欧大陆,北临俄罗斯,也是大陆,南临部分海域部分国家,总体而言,相对封闭。这种封闭的状态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自己要走出去比较困难,同时别人要进来也不容易。长期延续造成外来文化难以影响到中国,或者影响微乎其微。人类早期这样相对隔绝的自然状态,在其物质基础上渐渐地也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两种文明形态。
二、西方文明是个体本位为原则的文明,而中华文明是以社会本位为原则的文明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念,没有那种正确那种错误之分,只是表現为这种文化在活动中偏重个人或偏重社会的不同价值取向。西方文明的个人本位立足于个人,突出的是个人的利益、权利、兴趣和爱好及自我实现。中华文明的社会本位立足点从社会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社会决定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在对公民的教育中,会更多的强调社会服务的功能。如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规格等各个方面都要以社会的需要为主,个人处于从属地位。在实际生活中,西方人多是奉行个人主义,而国家政策并没有明文干涉、社会舆论也没有出声讨伐,在西方认为这是自己的事,这都是人权的表现。在中国,我们国家大政方针明确规定,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拒绝奉行个人主义的极端行为。
中华文明中的社会本位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春秋战国末期,秦初,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统一,坚持的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举孝廉”等,同样也是奉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隋朝的科举制度,在制度上对社会本位思想予以肯定,只有符合国家的要求,才能取得功名,才能做官。类似于此类的中华文明社会本位思想,至今我们一直传承发展着。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法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等人是最初开始坚持个人本位思想的,他们认为人要充分利用优越的社会条件,完善自己,享受生活,主张人的自由发展,反对灌输和束缚的教育。就这样,逐渐的,西方形成了以个体本位为原则的文明,而中华形成了以社会本位为原则的文明。
三、西方文化以法制为主导,中华文化以伦理为主导
中华文化,在熟人社会中,个人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而西方,如上文提到的开放的地理环境造就人们相对外放的性格,只有靠法制来约束。
中国文化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為,通过教化使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中国文化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主要通过教化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权威和权利来维护社会秩序;中国文化以培养善良、本分、厚道的人为基本目的,注重教化,注重心性修养,如儒家的心性之学,通过压抑个性、私欲来规范行为,通过教化、修养来提升人的自律意识,如“三纲五常”的教化就是典型事例。
西方文化从“人性本恶”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主张通过建立严密的法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文化以培养一个守法的公民为基本目的,比较注重法制建设,从制度上规范人们和意识,在制度约束下形成的自律,是每个公民成为守法的人。
四、总结
本文对中西两大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纯粹是基于《文化宣言》的启发,为了不必要的误会,再次强调,不作价值判断。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原则进行概括。
两大文明形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都曾大放光彩,中华文化,在自然经济时期是领先的文化形态,西方文化是在商品经济时期领先的文化形态。文化具有相对性,每一种文化都是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一切文化都有其内在的独特的价值。不应脱离历史和社会环境评价某种文化之优劣。总之,我们既要欣赏中华文明之美及其伟大贡献,也要欣赏西方文明之美及历史价值。
目前,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走整合两种文化道路,形成当代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自我扬弃的一个表达,主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把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结合起来,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本位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解放是一致的,具有同一性。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这三大文明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文明的超越,市场经济是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最大的限度激发生产潜力,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与以生产力为主导的西方文明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更好地发挥着作用。
作者简介:
刘彩薇(1991—),女,汉族,山西,硕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关键词: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文化宣言;比较研究
本文不对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作价值判断,仅仅从客观角度做一些比较阐述。
一、西方文明是以生产力为主导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以生产关系为主导的文明
在人类早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直至到商品经济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地理环境的影响才开始弱化。那早期地理环境到底如何两种文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渤海,仅仅是小海域,西临亚欧大陆,北临俄罗斯,也是大陆,南临部分海域部分国家,总体而言,相对封闭。这种封闭的状态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自己要走出去比较困难,同时别人要进来也不容易。长期延续造成外来文化难以影响到中国,或者影响微乎其微。人类早期这样相对隔绝的自然状态,在其物质基础上渐渐地也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两种文明形态。
二、西方文明是个体本位为原则的文明,而中华文明是以社会本位为原则的文明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念,没有那种正确那种错误之分,只是表現为这种文化在活动中偏重个人或偏重社会的不同价值取向。西方文明的个人本位立足于个人,突出的是个人的利益、权利、兴趣和爱好及自我实现。中华文明的社会本位立足点从社会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社会决定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在对公民的教育中,会更多的强调社会服务的功能。如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规格等各个方面都要以社会的需要为主,个人处于从属地位。在实际生活中,西方人多是奉行个人主义,而国家政策并没有明文干涉、社会舆论也没有出声讨伐,在西方认为这是自己的事,这都是人权的表现。在中国,我们国家大政方针明确规定,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拒绝奉行个人主义的极端行为。
中华文明中的社会本位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春秋战国末期,秦初,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统一,坚持的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举孝廉”等,同样也是奉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隋朝的科举制度,在制度上对社会本位思想予以肯定,只有符合国家的要求,才能取得功名,才能做官。类似于此类的中华文明社会本位思想,至今我们一直传承发展着。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法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等人是最初开始坚持个人本位思想的,他们认为人要充分利用优越的社会条件,完善自己,享受生活,主张人的自由发展,反对灌输和束缚的教育。就这样,逐渐的,西方形成了以个体本位为原则的文明,而中华形成了以社会本位为原则的文明。
三、西方文化以法制为主导,中华文化以伦理为主导
中华文化,在熟人社会中,个人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而西方,如上文提到的开放的地理环境造就人们相对外放的性格,只有靠法制来约束。
中国文化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為,通过教化使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中国文化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主要通过教化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权威和权利来维护社会秩序;中国文化以培养善良、本分、厚道的人为基本目的,注重教化,注重心性修养,如儒家的心性之学,通过压抑个性、私欲来规范行为,通过教化、修养来提升人的自律意识,如“三纲五常”的教化就是典型事例。
西方文化从“人性本恶”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主张通过建立严密的法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文化以培养一个守法的公民为基本目的,比较注重法制建设,从制度上规范人们和意识,在制度约束下形成的自律,是每个公民成为守法的人。
四、总结
本文对中西两大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纯粹是基于《文化宣言》的启发,为了不必要的误会,再次强调,不作价值判断。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原则进行概括。
两大文明形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都曾大放光彩,中华文化,在自然经济时期是领先的文化形态,西方文化是在商品经济时期领先的文化形态。文化具有相对性,每一种文化都是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一切文化都有其内在的独特的价值。不应脱离历史和社会环境评价某种文化之优劣。总之,我们既要欣赏中华文明之美及其伟大贡献,也要欣赏西方文明之美及历史价值。
目前,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走整合两种文化道路,形成当代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自我扬弃的一个表达,主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把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结合起来,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本位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解放是一致的,具有同一性。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这三大文明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文明的超越,市场经济是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最大的限度激发生产潜力,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与以生产力为主导的西方文明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更好地发挥着作用。
作者简介:
刘彩薇(1991—),女,汉族,山西,硕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