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这样腹中空空毫无写作素材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了。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意韵美,而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美文名句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自由读1至2篇课外文章, 并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这就需要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的,闭门造车式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当学生亲身走进这些地方,带着好奇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用真情与眼前的一切交流,对其思维和思想的冲击都是全新的。多数学生一旦落笔成文,往往情景交融,文思飞扬,容易写出自己的灵感和个性。这类活动,对多数学生来讲,不仅得到了写作上的训练,而且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
三、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手记中提到“写日记是道德长跑”。而我认为,写日记不仅是道德长跑,还是作文长跑。每天把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身边的人和事写下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的问题等,能够做到行笔如流水,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完日记。这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积累的有效方法,也是走上写作成功道路的关键。以前作文,学生因没有材料可写,硬要编造一些与自己毫无联系和瓜葛的人和事。父母本来还健在,却把自己写成可怜的孤儿;这地方本来就没有公共汽车,却要说成每天坐公共汽车上学。假话、空话连篇,还出现了成百上千抢救落水儿童、扶老奶奶过马路、学雷锋给老人让座的作文,一看就让人生疑,显得很不真实,根本没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其实大家身边都有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值得写,如果平时都注意观察,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根本用不着挖空心思到天南地北去搜索材料 ,有了“米”还怕“巧妇”做不出好饭来吗?
四、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
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 ,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还有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
五、学习范文,模拟训练
传统的教学范文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 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从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模仿离不开“现成的样子”。实践告诉我们,课文是最佳的模仿对象。教材所选课文体裁、题材丰富多彩,文情并茂,例子现成,俯首可得。因此,只要教师因材施教,引导得法,定能立竿见影,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我在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中,坚持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的综合地进行,做到每次练笔都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当然,模仿别人只不过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照葫芦画瓢”的作品如果当作艺术作品来看是不足为训的。但作为一种方法却能够使深奥变得浅显、抽象变得具体,能够使初学作文者少走弯路。如果语文教师善于运用这种训练方法,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总之,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再加上丰富的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就能达到。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这样腹中空空毫无写作素材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了。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意韵美,而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美文名句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自由读1至2篇课外文章, 并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这就需要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的,闭门造车式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当学生亲身走进这些地方,带着好奇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用真情与眼前的一切交流,对其思维和思想的冲击都是全新的。多数学生一旦落笔成文,往往情景交融,文思飞扬,容易写出自己的灵感和个性。这类活动,对多数学生来讲,不仅得到了写作上的训练,而且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
三、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手记中提到“写日记是道德长跑”。而我认为,写日记不仅是道德长跑,还是作文长跑。每天把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身边的人和事写下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的问题等,能够做到行笔如流水,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完日记。这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积累的有效方法,也是走上写作成功道路的关键。以前作文,学生因没有材料可写,硬要编造一些与自己毫无联系和瓜葛的人和事。父母本来还健在,却把自己写成可怜的孤儿;这地方本来就没有公共汽车,却要说成每天坐公共汽车上学。假话、空话连篇,还出现了成百上千抢救落水儿童、扶老奶奶过马路、学雷锋给老人让座的作文,一看就让人生疑,显得很不真实,根本没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其实大家身边都有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值得写,如果平时都注意观察,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根本用不着挖空心思到天南地北去搜索材料 ,有了“米”还怕“巧妇”做不出好饭来吗?
四、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
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 ,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还有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
五、学习范文,模拟训练
传统的教学范文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 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从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模仿离不开“现成的样子”。实践告诉我们,课文是最佳的模仿对象。教材所选课文体裁、题材丰富多彩,文情并茂,例子现成,俯首可得。因此,只要教师因材施教,引导得法,定能立竿见影,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我在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中,坚持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的综合地进行,做到每次练笔都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当然,模仿别人只不过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照葫芦画瓢”的作品如果当作艺术作品来看是不足为训的。但作为一种方法却能够使深奥变得浅显、抽象变得具体,能够使初学作文者少走弯路。如果语文教师善于运用这种训练方法,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总之,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再加上丰富的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就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