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转型期,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碰撞,使青少年心理疾病显上升趋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学生人格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提高 心理素质 提升 人格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quality and advance their personality
Xian Shuyang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the type of the society is being changed, the crash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makes our young boys and girls’ mental disease go up day by say, so it is very urgent to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quality and perfect their personality.
【Keywords】ImprovementMental qualityAdvancePersonality
据《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出版报道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统计资料结果:全市53名大学生中,16%以上的人存在心理障碍,约8千名大学生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症、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心理疾病。此后,杭州、湖南、甘肃等地也陆续报道了当地学生的类似调查。大城市的青年如此,那么穷乡僻壤的山城小镇二流、三流、四流乃至五流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呢?自卑、怪异、厌学、逃课等“问题学生”更是比比皆是。对本校旅游二班44名学生调查显示,因偏科造成压力的厌学者占50%;因父母离异而任性、偏执的孤独者占15%;因社会风气不好,人际关系复杂,难以适应者占22%;没有知心朋友,有孤独和自卑感者占16%……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已成为当今青年成长的极大障碍。
社会转型期,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文明的碰撞,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以及种种物质现象的感官刺激,致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人格缺陷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极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存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品德修养、行为习惯、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现在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形成了孩子胆怯、自卑、自私的人格缺陷,待稍大一些,这些缺陷更加突出,此时家长们便走向极端,要么对孩子简单粗暴地鞭打和训斥;要么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把孩子推给学校、推给老师。甚至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或离异等等,“爱”的缺失更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冷面”杀手,更是职校学生人格障碍最重要的原因。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还存在着重智力轻德育的现象。尤其是小学初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后进生、中等生得不到重视;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厌学情绪重;传统的大班制使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我女儿所在的班级居然是93人,六七十人的班级则相当普遍。面对全班每一个学生,老师实在无能为力。因此,学生的厌学、懒惰、缺乏主动性、胆怯、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就不足为怪了。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在与世界经济文化接轨的同时,西方先进的文化也伴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垃圾,色情、暴力、欺诈等文化浊流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物质享乐刺激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对于意志薄弱、缺乏辨别能力、厌学、家庭教育缺失的青少年,则极易走上歧途。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职业技能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人格教育浸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科学正确的引导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作为育人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尤其是挣扎在传统道德底线上的职高生,让其“先成人后成才”比“先成才后成人”显得更加的重要,诸如,学校采取的将课堂延伸到企业的办学模式,扩充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小班制教学方式;利用身边典型事例去激励、鼓舞新生等等。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学校浓郁良好的氛围中,以职业技能为依托,围绕人格教育为核心,使职高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职业技能人才。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重合力”,尤其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与学校“让家长放心”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共识,共成合力,才能赢得双倍的效果。只有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能引导学生很大程度上抵御来自外界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
可事实上,中国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除了给孩子生活上的满足,对孩子的心理变化却一无所知。再加之,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等现象的大量存在,使缺失的亲情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的致命因素。然而,来自父母的亲情教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如建立家长联系卡,或定期举行家长培训班,或者以“一带十”的帮教指导方式等等均可以进行探索。总之,用爱去搭建学生心理的桥梁,不乏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学生人格的方式之一。
3.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人格评价能力。在历届学生中精心挑选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表现者,通过比较教育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评价和判断能力,使自己的人格认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完善的人格。
总之,提高学生心理教育,提升学生人格,预防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现代化技术人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叶远生著.《素质教育在中国》
2 马永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 《康话说人格教育》
【关键词】提高 心理素质 提升 人格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quality and advance their personality
Xian Shuyang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the type of the society is being changed, the crash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makes our young boys and girls’ mental disease go up day by say, so it is very urgent to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quality and perfect their personality.
【Keywords】ImprovementMental qualityAdvancePersonality
据《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出版报道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统计资料结果:全市53名大学生中,16%以上的人存在心理障碍,约8千名大学生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症、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心理疾病。此后,杭州、湖南、甘肃等地也陆续报道了当地学生的类似调查。大城市的青年如此,那么穷乡僻壤的山城小镇二流、三流、四流乃至五流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呢?自卑、怪异、厌学、逃课等“问题学生”更是比比皆是。对本校旅游二班44名学生调查显示,因偏科造成压力的厌学者占50%;因父母离异而任性、偏执的孤独者占15%;因社会风气不好,人际关系复杂,难以适应者占22%;没有知心朋友,有孤独和自卑感者占16%……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已成为当今青年成长的极大障碍。
社会转型期,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文明的碰撞,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以及种种物质现象的感官刺激,致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人格缺陷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极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存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品德修养、行为习惯、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现在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形成了孩子胆怯、自卑、自私的人格缺陷,待稍大一些,这些缺陷更加突出,此时家长们便走向极端,要么对孩子简单粗暴地鞭打和训斥;要么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把孩子推给学校、推给老师。甚至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或离异等等,“爱”的缺失更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冷面”杀手,更是职校学生人格障碍最重要的原因。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还存在着重智力轻德育的现象。尤其是小学初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后进生、中等生得不到重视;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厌学情绪重;传统的大班制使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我女儿所在的班级居然是93人,六七十人的班级则相当普遍。面对全班每一个学生,老师实在无能为力。因此,学生的厌学、懒惰、缺乏主动性、胆怯、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就不足为怪了。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在与世界经济文化接轨的同时,西方先进的文化也伴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垃圾,色情、暴力、欺诈等文化浊流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物质享乐刺激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对于意志薄弱、缺乏辨别能力、厌学、家庭教育缺失的青少年,则极易走上歧途。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职业技能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人格教育浸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科学正确的引导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作为育人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尤其是挣扎在传统道德底线上的职高生,让其“先成人后成才”比“先成才后成人”显得更加的重要,诸如,学校采取的将课堂延伸到企业的办学模式,扩充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小班制教学方式;利用身边典型事例去激励、鼓舞新生等等。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学校浓郁良好的氛围中,以职业技能为依托,围绕人格教育为核心,使职高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职业技能人才。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重合力”,尤其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与学校“让家长放心”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共识,共成合力,才能赢得双倍的效果。只有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能引导学生很大程度上抵御来自外界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
可事实上,中国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除了给孩子生活上的满足,对孩子的心理变化却一无所知。再加之,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等现象的大量存在,使缺失的亲情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的致命因素。然而,来自父母的亲情教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如建立家长联系卡,或定期举行家长培训班,或者以“一带十”的帮教指导方式等等均可以进行探索。总之,用爱去搭建学生心理的桥梁,不乏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学生人格的方式之一。
3.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人格评价能力。在历届学生中精心挑选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表现者,通过比较教育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评价和判断能力,使自己的人格认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完善的人格。
总之,提高学生心理教育,提升学生人格,预防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现代化技术人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叶远生著.《素质教育在中国》
2 马永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 《康话说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