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作文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品德教育
小学生作文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品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渗透。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提倡写真述实,培养诚实品质。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模式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影响,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致使学生胡编乱造,或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叶圣陶先生还说:“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真述实的良好文风呢?
1.1拓宽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作文训练要着重指导学生写自己的话,强调倾吐胸中的积蓄,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务必要使学生有话可写。小学阶段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和小学生写作素材少发生了矛盾。为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素材写进文章里,而不致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可采取灵活的命题方法。首先是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其次是半命题,就是题目写出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补充完整,并写出文章,这样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了;再者是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他们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1.2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意义,让学生定向、定式地积累素材。教师抓住机遇积极引导,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一件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好多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文章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2.面向社会生活,提高鉴别能力。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假、恶、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思想与人物都会登台表演。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社会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提高他们对事物属性的鉴别能力。
2.1观察,深入分析。小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对一些事物理不清头绪。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事物时,不要急于让他们去观察社会,以免造成学生不知道看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而要从家庭或学校入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或性格特点,并要求从优、缺点两方面选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写此类文章时,往往只写人物的优点,不写缺点。这次把写人物的缺点作为一项要求提出来,迫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地去观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定向观察分析的能力。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不断变换观察对象,为以后观察分析较复杂的事物打下基础,也在思想和品德方面教育了学生。
2.2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定向观察基本限于家庭和学校,情节是生活问题或学习问题。而全面观察的取向要转向社会。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能不能让学生写社会的“阴暗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已久,目前似乎尚无定论。我认为不应该将社会“阴暗面”列入学生写作文的禁区,因为它毕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极好的反面材料,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之对事物有个正确的认识。
3.创设良好的写作情,陶冶道德情操。认识是社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好人做好事应该感到光荣。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关键。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3.1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各级电视台也为少年儿童安排了大量的优秀节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小评论,并组织学生讨论。切忌阅读和观看那些凶杀、色情的书刊和电影、电视片。
3.2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能够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作用,如请英模作报告,到军烈属家做好事,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既从中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3.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如不要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等。戒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以自身良好的道德风尚去影响学生。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庞大的德育体系,使学生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处不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逐渐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是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一条是传授作文的基本知识,一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忽略了哪条线,都会导致作文教学的失败。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品德教育
小学生作文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品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渗透。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提倡写真述实,培养诚实品质。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模式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影响,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致使学生胡编乱造,或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叶圣陶先生还说:“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真述实的良好文风呢?
1.1拓宽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作文训练要着重指导学生写自己的话,强调倾吐胸中的积蓄,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务必要使学生有话可写。小学阶段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和小学生写作素材少发生了矛盾。为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素材写进文章里,而不致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可采取灵活的命题方法。首先是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其次是半命题,就是题目写出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补充完整,并写出文章,这样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了;再者是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他们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1.2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意义,让学生定向、定式地积累素材。教师抓住机遇积极引导,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一件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好多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文章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2.面向社会生活,提高鉴别能力。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假、恶、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思想与人物都会登台表演。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社会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提高他们对事物属性的鉴别能力。
2.1观察,深入分析。小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对一些事物理不清头绪。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事物时,不要急于让他们去观察社会,以免造成学生不知道看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而要从家庭或学校入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或性格特点,并要求从优、缺点两方面选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写此类文章时,往往只写人物的优点,不写缺点。这次把写人物的缺点作为一项要求提出来,迫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地去观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定向观察分析的能力。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不断变换观察对象,为以后观察分析较复杂的事物打下基础,也在思想和品德方面教育了学生。
2.2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定向观察基本限于家庭和学校,情节是生活问题或学习问题。而全面观察的取向要转向社会。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能不能让学生写社会的“阴暗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已久,目前似乎尚无定论。我认为不应该将社会“阴暗面”列入学生写作文的禁区,因为它毕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极好的反面材料,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之对事物有个正确的认识。
3.创设良好的写作情,陶冶道德情操。认识是社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好人做好事应该感到光荣。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关键。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3.1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各级电视台也为少年儿童安排了大量的优秀节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小评论,并组织学生讨论。切忌阅读和观看那些凶杀、色情的书刊和电影、电视片。
3.2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能够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作用,如请英模作报告,到军烈属家做好事,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既从中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3.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如不要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等。戒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以自身良好的道德风尚去影响学生。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庞大的德育体系,使学生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处不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逐渐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是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一条是传授作文的基本知识,一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忽略了哪条线,都会导致作文教学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