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主动的,积极的探索知识,去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成为历史教学重要的目标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 激发兴趣 培养
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只停留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情节上,到了接触那些内容枯燥的课,就出现厌倦情绪:这么多的年代,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多的措施……太难记了。而历史课不可能每节课都有趣,有些内容本身就限制了课堂气氛的激发,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模式和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兴趣。
一、强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历史是一门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的特殊学科,对学生的直观影响很大,单凭老师的一已之言和一些图纸,已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加上历史有许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学生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弄混掉。而有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教学,大大地加深了对书中的人物和事件的了解,也可以使学生对某些枯燥的历史知识感兴趣。比如,初一历史第八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一文理论知识多又深奥,由老师单纯教是很吃力的,而且学生也很容易对课文产生厌倦。但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中扮演这些几千年前的哲学家,则把一节枯燥的文化课,上得有声有色,让同学们在欢乐之余,又对这些大文化家和大哲学家的言论和主张了如指掌,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拉近学生和所学历史知识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三次科技革命时,一些重大发明对当前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像火车、飞机、电灯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又如讲“台湾问题,一国两制”时,可让学生寻找一些历史事实来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台独活动都是分裂祖国的行为,这样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并使其贯穿于课堂学习的始终,我们坚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多种成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特别是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史实的落后,我们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强化文字与图像、声音的结合,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强化备课的重要环节
(1)设置良好的导入。我在讲授《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国的国旗,利用美国国旗上的橫条和星星做文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美国国旗,数一数上面有多少个星星和多少条橫条?他们是有特定含义的,请问他们会代表什么呢?”这些问题一提出马上就引起的学生的高度兴趣,起到了非常好的导入效果。
(2)针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使之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抓住课文的内容,发挥教师的表达能力,使一行行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历史再现。如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一文时,由于课文三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设计很生硬,如果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就显得索然无味,失去了教学语言方面的生动性,也难以对所学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为此我在教学时把它设计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实践和影响。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就把这一伟大的事件给系统化了,学生掌握起来也容易了许多。
(3)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中的交际的两级。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会相互影响。但总的说来,教师的情绪对課堂气氛起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进行的,对信息的认知解释、评价,形成了其情绪的基础。教室中师生行为的相互影响的明显例证是感染的作用。人的情感和情绪在通常情况下是自然流露,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控制流露的情绪,这些都形成感染源。被感染者往往是因为仿效、移情、参与心理和空间共存等原因在与之的情感上发生共鸣。这些现象在教室中普遍存在,有时甚至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三、课堂上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科渗透法。历史科的包容性非常强,与很多学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与政治科。社会上普遍认为“政史不分家”,所以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时政来对历史服务,灵活地将深沉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联系了起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多媒体的合理利用。历史科的跨越性强,信息量大,但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网络走进课堂可以在网络上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使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得以获取。
(3)情境教学法。历史教学中,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深化对难点的理解。在讲授《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时因为涉及有关物理科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多且难以理解,为此我在分析爱因斯坦科学成就时,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采用“模拟学术交流报告会”和“记者招待会”相结合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了解。由指定小组的成员扮演报告会主持人、爱因斯坦及助手的角色,其余的学生可以扮演各大媒体的记者等。通过这样一种生动的有学术氛围的报告会、记者会来展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相关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总之,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关键是要用在刀刃上,但所有的方法都不如教给学生自己去学的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最主要表现。
我认为,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也就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历史教中,重视学生兴趣心理因素的发展,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关键。总之,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摒弃陈旧的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都爱思、会思、多思,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
【参考文献]
[1]杨雄敏;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新探[J]
[2]石增业;初中历史新课程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施策略[D]
【关键词】初中历史 激发兴趣 培养
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只停留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情节上,到了接触那些内容枯燥的课,就出现厌倦情绪:这么多的年代,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多的措施……太难记了。而历史课不可能每节课都有趣,有些内容本身就限制了课堂气氛的激发,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模式和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兴趣。
一、强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历史是一门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的特殊学科,对学生的直观影响很大,单凭老师的一已之言和一些图纸,已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加上历史有许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学生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弄混掉。而有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教学,大大地加深了对书中的人物和事件的了解,也可以使学生对某些枯燥的历史知识感兴趣。比如,初一历史第八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一文理论知识多又深奥,由老师单纯教是很吃力的,而且学生也很容易对课文产生厌倦。但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中扮演这些几千年前的哲学家,则把一节枯燥的文化课,上得有声有色,让同学们在欢乐之余,又对这些大文化家和大哲学家的言论和主张了如指掌,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拉近学生和所学历史知识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三次科技革命时,一些重大发明对当前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像火车、飞机、电灯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又如讲“台湾问题,一国两制”时,可让学生寻找一些历史事实来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台独活动都是分裂祖国的行为,这样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并使其贯穿于课堂学习的始终,我们坚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多种成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特别是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史实的落后,我们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强化文字与图像、声音的结合,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强化备课的重要环节
(1)设置良好的导入。我在讲授《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国的国旗,利用美国国旗上的橫条和星星做文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美国国旗,数一数上面有多少个星星和多少条橫条?他们是有特定含义的,请问他们会代表什么呢?”这些问题一提出马上就引起的学生的高度兴趣,起到了非常好的导入效果。
(2)针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使之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抓住课文的内容,发挥教师的表达能力,使一行行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历史再现。如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一文时,由于课文三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设计很生硬,如果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就显得索然无味,失去了教学语言方面的生动性,也难以对所学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为此我在教学时把它设计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实践和影响。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就把这一伟大的事件给系统化了,学生掌握起来也容易了许多。
(3)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中的交际的两级。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会相互影响。但总的说来,教师的情绪对課堂气氛起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进行的,对信息的认知解释、评价,形成了其情绪的基础。教室中师生行为的相互影响的明显例证是感染的作用。人的情感和情绪在通常情况下是自然流露,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控制流露的情绪,这些都形成感染源。被感染者往往是因为仿效、移情、参与心理和空间共存等原因在与之的情感上发生共鸣。这些现象在教室中普遍存在,有时甚至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三、课堂上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科渗透法。历史科的包容性非常强,与很多学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与政治科。社会上普遍认为“政史不分家”,所以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时政来对历史服务,灵活地将深沉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联系了起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多媒体的合理利用。历史科的跨越性强,信息量大,但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网络走进课堂可以在网络上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使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得以获取。
(3)情境教学法。历史教学中,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深化对难点的理解。在讲授《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时因为涉及有关物理科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多且难以理解,为此我在分析爱因斯坦科学成就时,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采用“模拟学术交流报告会”和“记者招待会”相结合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了解。由指定小组的成员扮演报告会主持人、爱因斯坦及助手的角色,其余的学生可以扮演各大媒体的记者等。通过这样一种生动的有学术氛围的报告会、记者会来展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相关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总之,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关键是要用在刀刃上,但所有的方法都不如教给学生自己去学的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最主要表现。
我认为,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也就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历史教中,重视学生兴趣心理因素的发展,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关键。总之,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摒弃陈旧的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都爱思、会思、多思,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
【参考文献]
[1]杨雄敏;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新探[J]
[2]石增业;初中历史新课程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施策略[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