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长久教育的大事。过去我们的教育思想j教育操作规程及教育评价体系最大弊端就是应试教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如今我们教育制度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和战略性。历史教育要发展,教育思想必须要革命。所谓“应试教学”、“副科”意识、“读史无用论”等狭隘观念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故更新观念,提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树立现代大教育思想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是一门十分枯燥无味的学科,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历史作为一门“副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我们经常强调“学习历史很重要”。也知道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将直接制约高考“3 x”、“文科综合”的水平,更明白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更多时候是在场面上说说而已,初中历史学科地位低下,教学方法僵死,使初中历史教学始终很难摆脱尴尬的境地。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依赖于兴趣。”初中历史作为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显得更为重要。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挖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课前准备是基础
要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包含了两层含义: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就老师而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能面面俱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比如历史文献、历史纪录片、影视剧、历史歌曲、图片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各个学习小组根据学案导学预习课本知识,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小组内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问,以便在课上有的放矢地融人课堂。
二、巧设历史教学情境
许多老师历史教学的传统做法是以讲为主,类似于央视的《百家讲坛》:老师一个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是一群观众在认真聆听。老师错误地强调了“背多分”效应,结果是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历史学习成了他们的沉重的负担,当然学习效果也事倍功半。我在教学《商鞅变法》一课时,变法的背景和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设置了一个“商鞅舌战群儒”的场景来让学生了解改革的艰难及商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把学生分成5组:第1组同学负责商鞅的资料,第2组同学负责搜集守旧派大臣的谬论,第3组同学负责收集商鞅变法的内容,第4组同学负责搜集秦孝公的资料,第5组同学为旁白评论做准备。他们自己查阅、分析、选择资料,扮演角色,进行论战,再现当年商鞅舌战群儒的历史真实画面,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必要性揭露守旧派的种种谬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思辨能力。
三、利用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时设置悬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听故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个悬念的设置激发听众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吸引听众一辑一辑地听下去。历史教学也是这样。
例如,在讲述《经济危机》时,提出“你知道历史上有两个罗斯福总统吗”?在讲《美国内战》时,设疑:在美国的一次有关最著名的总统的民意测验中,林肯位居其首,为什么林肯那么受美国人民欢迎呢?同学们看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吗?林肯曾经说过,正是这部小说引发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它的原因、性质和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
另外。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四、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挂图、录像、幻灯片等历史教学设备能充分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因而对历史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学校在这方面应有积极的措施,一下子不可能备齐的,可以分阶段逐渐添置。历史教师也可以动手自制一些模型、幻灯片,或自我搜集一些音像资料,包括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这些都是属于硬设备,另外象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历史著作、历史名人等软设备也要充分利用起来,课内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设备的功能,来提高我们的效率。
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如指导学生办历史小报,收集邮票、纪念章,排演历史节目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身边的历史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主张,生活即是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的多么密切。教学中我尝试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身边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对话和相融。
在教学《三大战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历史,弘扬革命精神,我带领学生进行了短暂的“红色之旅”。我们来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这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在纪念碑前,同学们向革命先烈三鞠躬,并向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环,并在纪念碑前庄严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同学们在这种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切实受到了鞭策和激励。之后,我们来到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馆内的诸多珍贵史料和历史文物,让同学们倍感兴趣,大家仔细记录,不时向讲解员提问,深刻了解了淮海战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历史教育要发展,教育思想必须要革命。所谓“应试教学”、“副科意识”、“读史无用论”等狭隘观念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故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大教育思想已是刻不容缓。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从历史教师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历史教育“忧而不乐”的处境,必会变为“乐而不忧”的前景,提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对此我们信心百倍。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是一门十分枯燥无味的学科,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历史作为一门“副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我们经常强调“学习历史很重要”。也知道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将直接制约高考“3 x”、“文科综合”的水平,更明白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更多时候是在场面上说说而已,初中历史学科地位低下,教学方法僵死,使初中历史教学始终很难摆脱尴尬的境地。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依赖于兴趣。”初中历史作为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显得更为重要。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挖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课前准备是基础
要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包含了两层含义: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就老师而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能面面俱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比如历史文献、历史纪录片、影视剧、历史歌曲、图片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各个学习小组根据学案导学预习课本知识,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小组内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问,以便在课上有的放矢地融人课堂。
二、巧设历史教学情境
许多老师历史教学的传统做法是以讲为主,类似于央视的《百家讲坛》:老师一个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是一群观众在认真聆听。老师错误地强调了“背多分”效应,结果是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历史学习成了他们的沉重的负担,当然学习效果也事倍功半。我在教学《商鞅变法》一课时,变法的背景和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设置了一个“商鞅舌战群儒”的场景来让学生了解改革的艰难及商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把学生分成5组:第1组同学负责商鞅的资料,第2组同学负责搜集守旧派大臣的谬论,第3组同学负责收集商鞅变法的内容,第4组同学负责搜集秦孝公的资料,第5组同学为旁白评论做准备。他们自己查阅、分析、选择资料,扮演角色,进行论战,再现当年商鞅舌战群儒的历史真实画面,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必要性揭露守旧派的种种谬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思辨能力。
三、利用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时设置悬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听故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个悬念的设置激发听众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吸引听众一辑一辑地听下去。历史教学也是这样。
例如,在讲述《经济危机》时,提出“你知道历史上有两个罗斯福总统吗”?在讲《美国内战》时,设疑:在美国的一次有关最著名的总统的民意测验中,林肯位居其首,为什么林肯那么受美国人民欢迎呢?同学们看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吗?林肯曾经说过,正是这部小说引发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它的原因、性质和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
另外。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四、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挂图、录像、幻灯片等历史教学设备能充分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因而对历史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学校在这方面应有积极的措施,一下子不可能备齐的,可以分阶段逐渐添置。历史教师也可以动手自制一些模型、幻灯片,或自我搜集一些音像资料,包括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这些都是属于硬设备,另外象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历史著作、历史名人等软设备也要充分利用起来,课内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设备的功能,来提高我们的效率。
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如指导学生办历史小报,收集邮票、纪念章,排演历史节目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身边的历史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主张,生活即是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的多么密切。教学中我尝试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身边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对话和相融。
在教学《三大战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历史,弘扬革命精神,我带领学生进行了短暂的“红色之旅”。我们来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这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在纪念碑前,同学们向革命先烈三鞠躬,并向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环,并在纪念碑前庄严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同学们在这种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切实受到了鞭策和激励。之后,我们来到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馆内的诸多珍贵史料和历史文物,让同学们倍感兴趣,大家仔细记录,不时向讲解员提问,深刻了解了淮海战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历史教育要发展,教育思想必须要革命。所谓“应试教学”、“副科意识”、“读史无用论”等狭隘观念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故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大教育思想已是刻不容缓。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从历史教师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历史教育“忧而不乐”的处境,必会变为“乐而不忧”的前景,提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对此我们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