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宁化六中福建宁化365400)
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为,成功的教育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发和培养个人对学习知识的自然渴望的程度,以及提供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的优劣。“为什么学”以及“如何学”比“学什么”显得更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早有报告强调“未来的教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一言以蔽之曰:“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突出的体现在我们教学的重心已经从过去学生的“学会数学”向现代学生的“会学数学”转变。本人对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技巧
数学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整套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比数学知识更具有普适性,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整体与局部思想,必然与偶然思想”等,这些数学思想中渗透了一些数学方法,如,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基本方法。
如在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中就涉及到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集合中有很多求字母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有的要用到分类讨论、有的要用到化归与转化、有的要用到数形结合。在高一的起始阶段如果对这些数学方法没有很好的分析到位,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对后面函数的学习及高三的总复习就会变得很困难了。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宁愿放慢脚步,让学生多想多悟。如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教师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到什么程度开始就要分类,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循。而数形结合思想更是解数学选择题、填空题的绝招,很多题目若能巧妙用好它,一定能达到又快又准的目的,如2011年文科高考卷的最后一题,会的人,图一画就出来了。所以,在教学《集合》中求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问题时,教师要做好画韦恩图的教学,在第二章函数的教学中要再一次提炼、升华,让学生形成一种比较自觉的数形结合的习惯,那么碰到问题时,就知道怎么去把数学问题通过图形或图像分析了。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速度的得力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只有当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自然的应用它们的时候,才能说他们真的会学数学了。
二、激发学习动机,注重能力培养
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产生行动的。因此,学习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当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进入一种迫切希望了解掌握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所具有的强烈而持久的动机意识。“成功”与“兴趣”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部分意志比较薄弱,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持久性。注意力也不能长时间集中。根据此特征,我们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实例对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求等比数列的前项和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故事引入:八戒准备开一个公司向悟空贷款,悟空说,“要我贷款可以,但你必须给我回报,我每天给你100万(按30天计算),而你只需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第3天4元,第4天8元,依此类推,一直到第30天。”问八戒这样货款合算吗?学生对于等比数列学习的兴趣,就在这个故事的包装下被激发起来了。很多学生害怕数学,但没有人不喜欢听故事。由大家都喜欢的故事引出抽象的数学,就能够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会数学的目的。
当然,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除了培养兴趣之外,对学生的积极肯定和鼓励,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学习目的及学习态度等都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我班的一女生高三才接过来的,她非常想考上大学,但数学特差,高一数学考十几二十分,高二四五十分,经过高三一年我们共同的努力,高考考了一百二十六分。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后,即使有些内容再难学,他们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钻研并以顽强的毅力去学好它。
三、把机会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还给学生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数学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体验过程。学习的体验包括发现、动手、思考等学习必须经历的程序化过程。因此,我们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学生获得的是发现的惊喜,动手后的快乐,思考后的领悟。
1、要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惊喜
有位学者说过: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容易忘,自己得来的知识一辈子也忘不了。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主要是由老师通过直接的告诉或精辟的概括后灌输给学生,教师不是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发现,而是让学生“不劳而获”地知道结论,学生发现的机会就被我们教师无情地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它会给学生以惊喜。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强烈渴望,那就是渴望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发现者。学生的这种渴望其实就是我们教学中难得的宝贵资源。当学生以万分的惊喜发现数学内在的那种规律时,我们是不是也被感动了?我们不也在体验教学符合人性,教学走向生本的惊喜和快乐吗?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发现能力,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细心呵护,大胆培养。
2、要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快乐
其实,课本上的许多例题,练习题并不是很难。我们如果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低估和不信任,每道题都要我们去讲解板书,就错过了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听得不耐烦,教师讲得又累,真是吃力不讨好。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教学,目前我们学校的大部分教师上课的时候,都是用电脑演示一下图象,然后讲解它们的性质。我认为这样做就很不好,不利于学生对图象与性质的理解。若让学生自己列表、描点、画图,去体会与感悟图象是怎么生成的,性质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在他们看似笨拙的行动里,他们的内心其实在经历一场波涛汹涌的快乐体验。
3、要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体验领悟
我们要做到的是要引导学生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里,去体验数学家曾经花费一生或者人类曾经耗费数千年的思维历程。这该是多么壮观的思维历程呀!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慢”一点呢?几千年都等过去了,我们还在乎那十几、二十几、亦或是半个小时的时间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对知识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某个同学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理解,就会赢得同学的钦佩。我们如果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而且更能给学生以自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潜能也就因此得到释放。
平时学习与高考不是一回事,高考要求学生用最简洁的方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从而赢得高考。而平时的学习过程恰好相反,快速解题不是目的,借助解题学会分析问题、灵活应用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因此平时要舍得花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由懂得到学会,由“学会数学”向“会学数学”转变。这绝对是一个大胆而且有意义的教育内在的革命。就让我们的课堂从此开始有新的不同,有新的超越!
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为,成功的教育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发和培养个人对学习知识的自然渴望的程度,以及提供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的优劣。“为什么学”以及“如何学”比“学什么”显得更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早有报告强调“未来的教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一言以蔽之曰:“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突出的体现在我们教学的重心已经从过去学生的“学会数学”向现代学生的“会学数学”转变。本人对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技巧
数学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整套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比数学知识更具有普适性,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整体与局部思想,必然与偶然思想”等,这些数学思想中渗透了一些数学方法,如,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基本方法。
如在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中就涉及到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集合中有很多求字母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有的要用到分类讨论、有的要用到化归与转化、有的要用到数形结合。在高一的起始阶段如果对这些数学方法没有很好的分析到位,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对后面函数的学习及高三的总复习就会变得很困难了。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宁愿放慢脚步,让学生多想多悟。如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教师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到什么程度开始就要分类,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循。而数形结合思想更是解数学选择题、填空题的绝招,很多题目若能巧妙用好它,一定能达到又快又准的目的,如2011年文科高考卷的最后一题,会的人,图一画就出来了。所以,在教学《集合》中求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问题时,教师要做好画韦恩图的教学,在第二章函数的教学中要再一次提炼、升华,让学生形成一种比较自觉的数形结合的习惯,那么碰到问题时,就知道怎么去把数学问题通过图形或图像分析了。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速度的得力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只有当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自然的应用它们的时候,才能说他们真的会学数学了。
二、激发学习动机,注重能力培养
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产生行动的。因此,学习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当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进入一种迫切希望了解掌握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所具有的强烈而持久的动机意识。“成功”与“兴趣”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部分意志比较薄弱,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持久性。注意力也不能长时间集中。根据此特征,我们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实例对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求等比数列的前项和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故事引入:八戒准备开一个公司向悟空贷款,悟空说,“要我贷款可以,但你必须给我回报,我每天给你100万(按30天计算),而你只需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第3天4元,第4天8元,依此类推,一直到第30天。”问八戒这样货款合算吗?学生对于等比数列学习的兴趣,就在这个故事的包装下被激发起来了。很多学生害怕数学,但没有人不喜欢听故事。由大家都喜欢的故事引出抽象的数学,就能够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会数学的目的。
当然,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除了培养兴趣之外,对学生的积极肯定和鼓励,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学习目的及学习态度等都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我班的一女生高三才接过来的,她非常想考上大学,但数学特差,高一数学考十几二十分,高二四五十分,经过高三一年我们共同的努力,高考考了一百二十六分。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后,即使有些内容再难学,他们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钻研并以顽强的毅力去学好它。
三、把机会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还给学生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数学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体验过程。学习的体验包括发现、动手、思考等学习必须经历的程序化过程。因此,我们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学生获得的是发现的惊喜,动手后的快乐,思考后的领悟。
1、要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惊喜
有位学者说过: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容易忘,自己得来的知识一辈子也忘不了。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主要是由老师通过直接的告诉或精辟的概括后灌输给学生,教师不是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发现,而是让学生“不劳而获”地知道结论,学生发现的机会就被我们教师无情地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它会给学生以惊喜。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强烈渴望,那就是渴望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发现者。学生的这种渴望其实就是我们教学中难得的宝贵资源。当学生以万分的惊喜发现数学内在的那种规律时,我们是不是也被感动了?我们不也在体验教学符合人性,教学走向生本的惊喜和快乐吗?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发现能力,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细心呵护,大胆培养。
2、要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快乐
其实,课本上的许多例题,练习题并不是很难。我们如果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低估和不信任,每道题都要我们去讲解板书,就错过了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听得不耐烦,教师讲得又累,真是吃力不讨好。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教学,目前我们学校的大部分教师上课的时候,都是用电脑演示一下图象,然后讲解它们的性质。我认为这样做就很不好,不利于学生对图象与性质的理解。若让学生自己列表、描点、画图,去体会与感悟图象是怎么生成的,性质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在他们看似笨拙的行动里,他们的内心其实在经历一场波涛汹涌的快乐体验。
3、要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体验领悟
我们要做到的是要引导学生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里,去体验数学家曾经花费一生或者人类曾经耗费数千年的思维历程。这该是多么壮观的思维历程呀!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慢”一点呢?几千年都等过去了,我们还在乎那十几、二十几、亦或是半个小时的时间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对知识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某个同学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理解,就会赢得同学的钦佩。我们如果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而且更能给学生以自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潜能也就因此得到释放。
平时学习与高考不是一回事,高考要求学生用最简洁的方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从而赢得高考。而平时的学习过程恰好相反,快速解题不是目的,借助解题学会分析问题、灵活应用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因此平时要舍得花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由懂得到学会,由“学会数学”向“会学数学”转变。这绝对是一个大胆而且有意义的教育内在的革命。就让我们的课堂从此开始有新的不同,有新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