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大的麦穗》这篇思考说理性极强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文本所承载的道理外,究竟还能赋予它哪些语文化的东西,如何用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情味,最终我确立这样的课堂实施方案。
首先,整合教材,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风采和智慧引出《最大的麦穗》中他向弟子摘出摘穗的要求,交流、质疑,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读懂要求”、“读进弟子”、“读出自己”逐层深入品读和相关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看似枯燥的文字背后,竟然有如此丰蕴的意象和情趣。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中,享受着语言;让学生用从文本中学得的经验和启示,速读《一次决择》的补充材料,进一步感悟理解文本所要阐述的道理,从而将文本的价值观提升到:“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的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让学生明白真正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完成教材意义的重构。
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感悟的过程中,通过“读懂要求—读进弟子—读出自己”的逐层深入品读。笔者将看似简单枯燥文本巧妙地融入相关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有理有据地说,充满情趣地想,课堂焕发出语文特质的光彩。
片断(一):读懂要求。
出示苏格拉底向弟子提出摘麦穗的话语:
“你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出退,我在麦地尽头等你们!”
师: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听明白了什么?
生:老师要求弟子去摘麦穗。
生:要摘最大的麦穗。
生:而且只许进,不许退。
师:你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要一直前进。
生:不能半途而废。
生:不能反悔。
师:也就是说弟子们摘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生:没有。
师:那么生活中“只许进,不许退”现象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青春年华走过,就不可能回到少年。
生: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师:大师的要求“只许进,不许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到麦地里摘麦穗,机会只给你一次,错失了不可能再重新找回来,就如人生一样。
片断(二):读进弟子
师:学习文章,我们必须读进去,读进人物内心世界,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你会发现弟子们正躲在文字的后面冲我们微笑呢!大家想尝试一下吗?
屏幕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好。”
师:你读出什么了?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生:弟子们摘麦穗很认真,我从“埋头”、“低头”中感悟到的。
生:我从“看看”中看出的弟子们很认真。
生:我从“用心”、“挑挑拣拣”中看出的弟子很认真。
师:这么认真,摘到麦穗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引读“他们总认为……总以为……”)
生:“埋头”、“低头”寻找是很认真,但眼界不够开阔。
生:两个“看看”,两个“摇头”说明弟子们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师:你如梦初醒了什么?
生:唉,我已经到头了,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我没有摘到麦穗,真有些羞愧啊!
生:我总是不能立足眼前,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我很后悔。
生:没有最大,只有比较大。
师:弟子们内心十分沮丧,他们在向老师倾诉着……谁来模仿一下当时弟子们摘麦穗时是怎么做、心里是怎么想的?续读文字,进行采访。
师:采访很出色,谁能用上“虽然……但量……”、“……即使……也”说说你对弟子摘麦穗有什么看法?
第二层次的语文训练,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较深层面,让学生体会到文字里蕴含的意思,感受弟子的心绪,从而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在生活经验帮助下,将枯燥的文字表述变成内心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而在创设的采访情境中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深化对文本理解,感受到学习语文带给自己的愉悦,最后让学生练说句段,感受不同的逻辑组合带来的节奏美。
片断(三):读出自己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进去了与弟子进行一次心灵交流,我们还要跳出来,读出自己的理解,大家想不想挑一下自己吗?
屏幕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颗粒饱满“麦穗””,就不失时机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实实在在的。”
师:人生与摘麦穗有何关系?
生:人生也只有一次机会,他同摘麦穗一样,走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师:这两种人生,你选择哪一种人生,为什么?
生:我选择第一种,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生:只有立足眼前,不能放眼未来。
生:抓住眼前机遇,完成当前任务,才不会虚度光阴。
师:生活中有第二种人吗?你觉得怎么做?
生:有,这就是,以前遇到难题,就学会放弃。
生:一次选班干,我却没有自信向大家作介绍,错失良机。
生:……
师: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遇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想当将军,必须做好士兵。
生: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经过这样逐层深入地品读感悟及相关语文训练,饶有情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中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课堂中折射出语文哲理性,色彩也更为浓郁,这样,当我们再遇《最大的麦穗》之类的文章时,课堂上同样会閃烁出灵动的语文味。
首先,整合教材,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风采和智慧引出《最大的麦穗》中他向弟子摘出摘穗的要求,交流、质疑,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读懂要求”、“读进弟子”、“读出自己”逐层深入品读和相关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看似枯燥的文字背后,竟然有如此丰蕴的意象和情趣。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中,享受着语言;让学生用从文本中学得的经验和启示,速读《一次决择》的补充材料,进一步感悟理解文本所要阐述的道理,从而将文本的价值观提升到:“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的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让学生明白真正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完成教材意义的重构。
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感悟的过程中,通过“读懂要求—读进弟子—读出自己”的逐层深入品读。笔者将看似简单枯燥文本巧妙地融入相关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有理有据地说,充满情趣地想,课堂焕发出语文特质的光彩。
片断(一):读懂要求。
出示苏格拉底向弟子提出摘麦穗的话语:
“你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出退,我在麦地尽头等你们!”
师: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听明白了什么?
生:老师要求弟子去摘麦穗。
生:要摘最大的麦穗。
生:而且只许进,不许退。
师:你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要一直前进。
生:不能半途而废。
生:不能反悔。
师:也就是说弟子们摘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生:没有。
师:那么生活中“只许进,不许退”现象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青春年华走过,就不可能回到少年。
生: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师:大师的要求“只许进,不许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到麦地里摘麦穗,机会只给你一次,错失了不可能再重新找回来,就如人生一样。
片断(二):读进弟子
师:学习文章,我们必须读进去,读进人物内心世界,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你会发现弟子们正躲在文字的后面冲我们微笑呢!大家想尝试一下吗?
屏幕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好。”
师:你读出什么了?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生:弟子们摘麦穗很认真,我从“埋头”、“低头”中感悟到的。
生:我从“看看”中看出的弟子们很认真。
生:我从“用心”、“挑挑拣拣”中看出的弟子很认真。
师:这么认真,摘到麦穗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引读“他们总认为……总以为……”)
生:“埋头”、“低头”寻找是很认真,但眼界不够开阔。
生:两个“看看”,两个“摇头”说明弟子们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师:你如梦初醒了什么?
生:唉,我已经到头了,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我没有摘到麦穗,真有些羞愧啊!
生:我总是不能立足眼前,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我很后悔。
生:没有最大,只有比较大。
师:弟子们内心十分沮丧,他们在向老师倾诉着……谁来模仿一下当时弟子们摘麦穗时是怎么做、心里是怎么想的?续读文字,进行采访。
师:采访很出色,谁能用上“虽然……但量……”、“……即使……也”说说你对弟子摘麦穗有什么看法?
第二层次的语文训练,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较深层面,让学生体会到文字里蕴含的意思,感受弟子的心绪,从而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在生活经验帮助下,将枯燥的文字表述变成内心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而在创设的采访情境中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深化对文本理解,感受到学习语文带给自己的愉悦,最后让学生练说句段,感受不同的逻辑组合带来的节奏美。
片断(三):读出自己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进去了与弟子进行一次心灵交流,我们还要跳出来,读出自己的理解,大家想不想挑一下自己吗?
屏幕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颗粒饱满“麦穗””,就不失时机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实实在在的。”
师:人生与摘麦穗有何关系?
生:人生也只有一次机会,他同摘麦穗一样,走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师:这两种人生,你选择哪一种人生,为什么?
生:我选择第一种,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生:只有立足眼前,不能放眼未来。
生:抓住眼前机遇,完成当前任务,才不会虚度光阴。
师:生活中有第二种人吗?你觉得怎么做?
生:有,这就是,以前遇到难题,就学会放弃。
生:一次选班干,我却没有自信向大家作介绍,错失良机。
生:……
师: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遇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想当将军,必须做好士兵。
生: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经过这样逐层深入地品读感悟及相关语文训练,饶有情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中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课堂中折射出语文哲理性,色彩也更为浓郁,这样,当我们再遇《最大的麦穗》之类的文章时,课堂上同样会閃烁出灵动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