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戏剧编剧生存报告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ibo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现在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只赚钱不做梦,既然“戏剧编剧”这个行业本身已如文艺批评家毛时安所说,像老虎熊猫一样临危待救,而年轻人又是任何职场里机遇和报酬都最弱势的那一群,于是,在做这次采访以前,我们是做好准备要听到很多抱怨的声音的。然而事情出乎预料,接受采访的青年编剧们确实都提到了经济的窘迫,然而他们首先呼吁的却是:能否得到充分的平台和机会;首先关心的亦是:行业的未来和戏剧的明天。可以说,做这个调查,我们的初衷是提供一份尽可能客观的“数据”来“发掘问题之深”,可是调查结束之后,我们觉得,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但开卷之首,我们只想把“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古语,送给下文那些依然在戏剧编剧这个清贫的行业里坚持华丽梦想的年轻人。
  
  姓名:蒋东敏
  现职:上海越剧院艺术创作室,编剧
  毕业几年: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第14年
  工作量:一年两部大戏
  月收入:工资收入1750元,稿费收入不固定
  
  你觉得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一般。
  
  最盼望什么政策:
  能给予青年编剧实践的平台,提高创作人员的工资和稿酬。目前的戏剧界,对知名编导的需求比较大,而对我们这样的青年编导,信任度还不是很高。这也可以理解,现在搞戏都不容易,都想出精品嘛。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实践是提高业务水平最好的方法。因此真的很希望能多给我们一些实践的机会,实践的平台。
  
  编者按:
  蒋东敏说,写戏是很艰苦的一项工作。一个选题从构思到搬上舞台,要经历至少一年的时间(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还有的始终无法搬上舞台)。要写好一个戏,要付诸很多的心血。而目前就稿酬而言,得到的与付出的还是很有些差距的(剧院职务创作大戏1万、小戏4千,还都是税前的;院外当然会高一点,但要看机会,要看运气)。虽然当初选择这个行当是因为喜欢,那么即使清贫也可以接受的;然而经济效益还是会影响创作状态,毕竟还是要养家糊口的,“如果没有稿酬收入,剧院的工资连儿子每月的教育生活费都不能保障,更不要说提高生活质量了”。可是不等我们出言安慰,蒋东敏转言又道,当然,作为创作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强,作品好,自然稿约会多,稿酬会涨。编剧还是要靠作品说话的。
  
  姓名:洪靖慧
  现职: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编剧
  毕业几年:硕士毕业,第4年
  工作量:一年写一至两部大戏
  月收入:1400每月,创作的戏如果剧院不排演,就分文没有,这是所有的收入
  
  你觉得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很艰难。
  
  最盼望什么政策:
  希望各个院团对年轻编剧不要设门槛限制,比如不要有“儿童剧编剧就只适合写儿童剧,话剧编剧就不适合写戏曲”的想法,更多考虑给年轻编剧机会,更多考虑这位编剧的写作才能和专业素养值不值得培养,一切以作品说话。
  
  编者按:
  说到“不要设门槛”这个话题时,洪靖慧特别提到很感激儿艺的蔡金平院长和话剧艺术中心的杨绍林老师、吕凉老师。蔡院长鼓励她在本院工作完成的前提下去尝试各种剧本创作,而杨老师和吕老师也接纳了她的大纲,给了她创作话剧的机会——并没有因为她是一名儿童剧编剧而放弃她的作品。大概因为洪靖慧是个儿童剧编剧,她说话很感性,也很有激情,她说:“编剧都是有梦想的,在上戏戏文读书时,老师问谁想成为剧作家,只有我一个人举手。从戏文本科到现在已经近十年,这份梦想没有改变过。编导培训班罗怀臻老师的话,让我很感动,他说青年编剧应该立志成为剧作家。尽管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到了提及剧作家的梦想别人觉得好笑的地步,但我还是坚信,没有梦想的人在任何行业都无法成功,我想成为剧作家,愿意为此努力。”知识分子愿意为梦想固守清贫,但现实生存的压力让人需要做一些选择。洪靖慧曾经一度靠写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来维持生活。08年4月到09年9月,她一直为电视台一档搞笑类旧上海情景喜剧担任总编剧,她不讳言地说,做这份工作就是为了赚钱,确实收入颇丰,每月可以有2万元进账。但她一直不快乐,赚钱都无法快乐。“后来我终于想通了,源于从事这份工作,我的创作时间全被占据了,我没有写作快感了。我对自己没有认同感,我感到离我的剧作家梦想在背道而驰。你的文字让你没有任何激情了,你如何创作?所以在09年年底,我毅然主动辞职,选择把事业重心转到让我有激情、有理想的创作中来。许多人说我的决定很傻,主动放弃年收入20万又很轻松的一份优差。但我决定提前为自己的梦想买单,想成为一名剧作家,就必需放弃一些;尽管,我知道,这条路会非常艰难。但每个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年轻的时候如果没有尝试过努力接近梦想,将来一定会后悔。”这个时代,能安静下来一直坚守剧作家梦想的年轻人真的不多,我们希望她梦想成真。
  
  姓名:金宙旻
  现职:上海沪剧院,艺术室主任,导演
  (在此说明:我本科学的是戏曲导演专业,研究生阶段学的是编剧专业,2006年进入上海沪剧院后的编制也是导演,由于担任艺术室主任的行政工作,需要坐班,平时的工作主要是撰写各种类型的行政公文,平均每年担任一部小戏的导演工作,既担任导演工作也从事编剧工作,没有明显的区分。)
  毕业几年:上海戏剧学院本科毕业,第4年
  工作量:作为“专业编剧”的工作量无
  月收入:每月基本收入税后约2500元左右(包含了每月的奖金),由于担任中层干部职务,我的月收入比其他职工稍高
  
  你觉得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处于无戏可导,无戏可写,无戏可演的状态。
  
  最盼望什么政策:
  对青年创作人才予以扶持,出台具体的、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政策,鼓励院团积极培养青年创作人才,尽可能减少剧院培养青年创作人员的成本与风险。譬如在对院团的考核中加入青年创作人员的培养的硬性考核指标,并且能否量化。
  
  编者按:
  金宙旻说话很直率,我们以为这样的话是应该被重读的:“据我了解,剧院的青年编剧写的戏基本上很少能够获得在舞台上演出的机会,他们也缺少向剧院领导表达自己才能和诉求的渠道。由于没有明确的编导创作人员的培养计划,艺术创作人员基本处于“放养”状态。这就是上海戏剧界整体现状,不仅编剧如此,导演、演员、舞美设计等年轻创作人员都面临这种窘况——上演新戏的剧本大多都是外请名家执笔、执导,年轻的创作人员很少有机会获得创作实践的机会。”
  
  姓名:管燕草
  现职:上海淮剧团,编剧
  毕业几年: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第9年
  工作量:每年一部大戏,小戏若干
  月收入: 2500元(扣除4金,到手仅1900余元)
  
  你觉得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清贫。
  
  最盼望什么政策:
  重视传统文化精粹,大力扶持戏曲剧目,切实有效地提高编创人员的待遇。
  
  姓名:陆珊珊
  现职:上海昆剧团,本职工作是资料室的管理员,编剧只是兼职(院团不养专职编剧)
  毕业几年:2006年毕业,至今3年半
  工作量:基本每年一个小戏(惭愧)
  月收入:加上奖金、过节费,基本每月3000元左右
  
  你觉得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我是外地来沪的,工资一半用来租房,其他能省则省。因我是女生,不愁娶妻买房,所以还算轻松。不能说比较惨,只能说比较穷。
  
  最盼望什么政策:
  当然是希望待遇能上去些,稿费能高些,能受到重视些,杂事少干些。
  
  编者按:
  在和陆姗姗讨论“小姑娘能不能耐得住这份清贫”时,小姑娘回答得很俏皮:“都说‘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我是信奉‘是金子总能闪光’这一至理的,虽然离‘闪光’还有很长距离,却也甘受清贫,认认真真在团里做着杂事,整理资料、复印剧本、写个串联、翻翻报纸,偶尔还能做个场记——这是我很乐意做的一件事,因为离‘创作’距离最近。”难道就没有想过另谋一份风光的职业么?“百无一用是书生,除了干编剧,写写弄弄、敲敲打打,我还真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面对“即使付出和收获不相当,也可以心安于此么”的问题,她的回答是,“一个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编剧,付出与收获想要平衡是不可能的,这很正常,也不正常。正常只对院团而言,不正常是对个人而言。在院团,年轻编剧、导演的处境很矛盾。既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个部分。总之,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这应该是个奇怪的现象。”俏皮话讲归讲,大道理陆姗姗却也是拎得清楚的,“在戏曲院团,想要一步登天是行不通的,还得靠自己努力,当然还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好的机遇。”最后,她总结说,好的戏曲编剧是熬出来的。
  
  姓名:郭凌
  现职:南汇文化馆,编剧
  毕业几年:5年多
  工作量:每月一个戏
  月收入:4000元
  
  你觉得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完成工作任务还有很多空余时间,看自己想看的书,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感觉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最盼望什么政策:
  给创作者更多的自由,不要管理得太死。
  
  姓名:李颖
  现职:上海沪剧院,编剧
  毕业几年:14年
  工作量:具体不好说,在单位一共上演过四部大戏(2010年还将有一部大戏上演),还算比较幸运的,单位也比较重视青年编剧(虽然自己现在也不年轻了),总的来说我还蛮知足的,环境比较宽松,在完成份内任务的情况下,对编剧承接单位以外的活也蛮支持,挺民主的,不会为难人,关键看你是否能拿出好作品。
  月收入:2000元左右(真没觉得少,毕竟是不坐班的,如有戏上演,稿酬另算)
  
  你觉得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可能是一厢情愿,感觉女编剧的生存现状相对好一点。也许是养家的压力相对少一点,当然,很多女编剧自己买车买房很独立的。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戏曲编剧靠写戏来使自己生活优越,好像是有一点难度的。
  
  最盼望什么政策:
  既有的政策能保持不变也挺好的,要求不高。
  
  姓名:赵潋
  现职:
  毕业几年:
  工作量:
  月收入:
  
  最后的“个例”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编剧、制作人赵潋,之所以没把问卷填周全,是因为她的经历有些特殊,但更能说明这个行业里一个普通年轻人的心态。她原本是一名职业会计,因为热爱写作,她放弃了原专业而改行转做文案等工作,2002年以行政人员的身份应聘进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工作中出于对戏剧创作的热爱开始投身于剧本写作,并很幸运地多次被话剧中心采用,然后顺理成章地成为职业编剧。于是,在2008年之前她都是以行政人员的职务享受相应的薪资,如有作品公演还另外计算编剧稿酬;2009年之后,为了梦想,她成为了一个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职业编剧。
  “对于我们目前的待遇模式,我觉得基本是合理的,而且如果是过去那种管理模式,也许我就不可能成为职业编剧,所以对政策和管理体制我并没有更多的要求。现在戏剧编剧的生存状况某种程度来说,是整个社会环境形成的,过去的艺术创作人员都有固定的基本收入,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每年为国家创作出一定作品,也就是说是国家养的,同时他们也没有什么买房或买车之类的经济压力。而现在生存状况不同,人对经济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在这种需求下,编剧很难潜心于所谓的艺术创作,剧院也很难有力量满足编剧的生活需求,因此干脆不养了,对这一点,我表示理解。如果说有期待的话,我只有期待未来我们社会的大环境也就是整体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戏剧编剧的生存环境自然能相应改善。”
其他文献
“中国曲艺牡丹奖”是全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代表着艺术的高度和荣誉的顶峰,两年一届,成千上万的竞争者追逐三四十个奖项,多少人孜孜以求、趋之若鹜,只奈僧多粥少,绝大多数人只能高山仰止、空手而回,留下一声叹息或几滴眼泪。  而上海吴家,却一家三口均是牡丹奖得主,堪为曲艺界奇谈、美谈。他们是:父亲吴君玉,著名评话艺术家;母亲徐檬丹,著名评弹作家;儿子吴新伯,评弹界的后起之秀,承父亲之长,继母亲之秀,是一位
期刊
在上海影城旁边的银星假日酒店见到徐小平,其实已经两度更改了采访的时间和地点——时值新年的前夕,贺岁电影正是上演得最热闹的时候,这个上海联和院线的总经理显然非常忙。上海联和院线覆盖全国49座大中城市,向来被视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风向标”之一,作为当家人的徐小平的每一个选择,不夸张地说,可以决定一部电影的荣辱成败甚至生死存亡,这样一个在电影行业有举足轻重的“权利”的人,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却是,你真该写写我
期刊
今天讲演的题目叫做“上海文化的形态”。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文化的形态;第二部分,中国文化的形态;第三部分,上海文化的形态。  讨论上海文化的形态,只能从这个结构过来,这是逻辑——文化的形态到中国文化的形态,然后才是上海文化的形态。一定需要将上海文化放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逻辑结构中,它才有价值。  首先,文化的形态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已经是非常紧迫。现在的我们似乎突然进入了一个
期刊
从品牌剧目、品牌院团到品牌剧场,近十年来,中国杂技正展开着意味深长的蜕变,不断注入国际化、市场化意识的同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状态走出国门进入国外的演出市场。沈阳杂技团不断编排着创新剧目,频繁地迈出国门进行巡回演出。近两年中国杂技团的市场重心开始悄悄从海外撤回到国内,改革创新杂技品牌,为之后更有力地“走出去”做准备。而与前两者立足国内、拳打海外的策略不同的是,赵力志带领一支杂技团索性在海外安营扎寨
期刊
200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日前举行  200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近日隆重举行。颁奖仪式上,歌剧《雷雨》、话剧《秀才与刽子手》、昆曲《长生殿》、电影《赤壁》等16部作品获得“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奖;芭蕾舞《秋》、中国舞《恰同学少年》、杂技《四人造型》等25部作品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陈燮阳、秦文君、余红仙、黄蜀芹、焦晃、奚美娟、张静娴、宗福先等17位
期刊
整个冬天都没有回过上海。虽然今年北京的天气格外的冷,却时不时地就会冒出些有趣的人好玩儿的事以他们那燃烧着的创意把我和我的梦想滞留在这个城市。腊八那天,我的 “影子的戏院”所在的798艺术区搞了一次艺术家露天派对,一晚上除了几尊表现主义的冰雕不惧低温在零下十五度的雪地上狂撒野,艺术家们全都喝着红酒隔着玻璃齐齐仰望北京格外澄澈的星空。  我一个做上海音乐的上海朋友,即将结束为期一年的北漂生活回去上海住
期刊
近几年,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越来越亮眼的字眼。前不久结束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央领导再次要求“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较大提高”。回首近十年,中国文化确实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一幅幅中国文化忙碌着“走出去”的景象络绎不绝。然而倘若仔细观察,热闹风景线的背后却藏着诸多尴尬。与外国院团“走进来”相比,中国团队的“走出去”便显
期刊
贺友直,上海画家、连环画泰斗,日前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美术奖”是中宣部批准设立,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并由中国美协承办的国家级美术最高奖,含“创作奖”、“理论评论奖”、“终身成就奖”三个子项。对于此次获奖,近90高龄的贺老十分宁静,也很满足。    是英雄不问家世  贺友直,1922年11月生,浙江镇海人。史书载,浙江文人的祖先迁移自北方,带着北方人的倔强和奋争精神。
期刊
在艺术界,诸如夫妻同台、子承父业,“同吃一行饭”的似不足为奇。但一对同胞兄妹,同在一个戏曲剧种,同登一舞台,同唱一出戏,却鲜有所闻,他们就是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杨华生和绿杨——一对难得的“兄妹档”。  从《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伪警察“三六九”与女流氓“二房东”,到《糊涂爷娘》中丈夫孙平与其小市民气十足的妻子朱娟,他们塑造的形象已深深留在观众的记忆中。许多观众颇为关心他们退休后的生活和近况,为此,捎着大
期刊
上海文艺界有着这么一个令人羡慕的艺术之家——父亲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界发挥过重要影响的中国戏剧导演大师,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戏剧——新时期话剧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活跃在上海戏剧界的近十年间,导演剧目多达40余出。大儿子26岁执导话剧便荣获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奖,赴美留学并受邀执导英语影片,成为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好莱坞华人导演。小儿子在电影学院拍摄的学生习作便获得美国奥斯卡电影学院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