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科书的版本众多,人教版统编教材填补了北师大版教材的不足之处,教材内容的呈现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学,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时序性;完整性;历史素养
蔡元培在《蔡元培史学论集》中写道:“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历史学科是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初中历史教学所用的教科书,版本也各不相同,就我所任教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从北师大版到人教版的轉变。通过对比,我对现在使用的人教版统编教材有一定的感触。
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们各部分看似无关却又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在之前所执教的北师大版本中,为响应国家的课程改革号召,在教材内容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这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 时序性欠缺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历史学科的时序性是历史的基本线索,我们现在的教材都是以编年体的体例编写,这对历史时序性的要求更高。但是在北师大版本中,七年级历史删减了东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中的南朝历史,五代十国的历史等部分内容。八年级教材中删减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等内容,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时序的连贯性,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现在的人教版统编教材把上述删减的内容重新增加到初中历史教材中去。这在历史的时序性方面,从夏商周时期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展现给学生一条非常清晰的历史时序。
二、 历史知识的完整性不足
初中历史主要以朝代更替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每一个历史朝代的兴衰,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一学科,对历史本身就不是很熟悉,完整的历史知识对学生掌握这一学科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北师大版本只介绍了秦末农民起义,其他朝代的农民起义基本没有提及,虽然秦末农民起义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每一个朝代的农民起义又有其不同的一面,这使得北师大版教材在历史知识的完整性方面有一定的缺陷。而现行的人教版统编教材,西汉末年农民起义、东汉黄巾军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朝黄巢起义、元末朱元璋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都有阐述,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还增加了一些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如八王之乱、安史之乱、北宋重文轻武等,以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再具体到每一个朝代方面,从朝代的建立、巩固统治的措施到朝代的灭亡,都向学生展现的非常明确。
三、 人教版统编教材的编写符合初中学生实际,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学
统编教材在教材内容上以“红线穿珠”的课文呈现方式,即以历史时序为“红线”,穿起由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组成的珠子。一般一课就是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课文文字简明,字数在1000字左右;文字叙述具体、生动,可读性强,学生可以很容易掌握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主要特征。在教材编写上突破了北师大版中规中矩的版面模式,每一课内容除了正文外,还设置了导言和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知识拓展、课后活动等功能性栏目,并根据版面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需要,适时调整配图的大小、位置,使得教材面貌一新,深受初中学生的喜爱。
四、 人教版统编教材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到:“册削冗长,举其机要,专取国家兴衰,多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古罗马的老加图也说到:“历史具有垂训后世的作用,其中包括爱国主义、道德训诲和英雄形象教育”。学生在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历史,我们更要利用历史这一学科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通过历史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的杰出贡献,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得失教育。例如:我们通过夏朝、商朝、秦朝、隋朝灭亡原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要实行仁政,采取的统治措施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要爱民如子。通过司马迁、司马光、张骞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要想成功,就要具备渊博的知识、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等品质。通过学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认识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不仅是学习历史知识,还要感受历史的精髓,通过学习,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思想,进而来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做到的,我们都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学习,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这些在现在的人教版统编教材中都显现的十分明显,这也体现了我们历史要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北师大版).
[2]《中国历史》(人教版统编教材).
[3]司马光.资治通鉴[M].
[4]蔡元培,高平叔.蔡元培史学论集[M].
作者简介:
袁自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思源实验学校。
关键词:初中历史;时序性;完整性;历史素养
蔡元培在《蔡元培史学论集》中写道:“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历史学科是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初中历史教学所用的教科书,版本也各不相同,就我所任教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从北师大版到人教版的轉变。通过对比,我对现在使用的人教版统编教材有一定的感触。
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们各部分看似无关却又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在之前所执教的北师大版本中,为响应国家的课程改革号召,在教材内容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这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 时序性欠缺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历史学科的时序性是历史的基本线索,我们现在的教材都是以编年体的体例编写,这对历史时序性的要求更高。但是在北师大版本中,七年级历史删减了东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中的南朝历史,五代十国的历史等部分内容。八年级教材中删减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等内容,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时序的连贯性,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现在的人教版统编教材把上述删减的内容重新增加到初中历史教材中去。这在历史的时序性方面,从夏商周时期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展现给学生一条非常清晰的历史时序。
二、 历史知识的完整性不足
初中历史主要以朝代更替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每一个历史朝代的兴衰,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一学科,对历史本身就不是很熟悉,完整的历史知识对学生掌握这一学科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北师大版本只介绍了秦末农民起义,其他朝代的农民起义基本没有提及,虽然秦末农民起义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每一个朝代的农民起义又有其不同的一面,这使得北师大版教材在历史知识的完整性方面有一定的缺陷。而现行的人教版统编教材,西汉末年农民起义、东汉黄巾军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朝黄巢起义、元末朱元璋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都有阐述,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还增加了一些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如八王之乱、安史之乱、北宋重文轻武等,以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再具体到每一个朝代方面,从朝代的建立、巩固统治的措施到朝代的灭亡,都向学生展现的非常明确。
三、 人教版统编教材的编写符合初中学生实际,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学
统编教材在教材内容上以“红线穿珠”的课文呈现方式,即以历史时序为“红线”,穿起由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组成的珠子。一般一课就是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课文文字简明,字数在1000字左右;文字叙述具体、生动,可读性强,学生可以很容易掌握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主要特征。在教材编写上突破了北师大版中规中矩的版面模式,每一课内容除了正文外,还设置了导言和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知识拓展、课后活动等功能性栏目,并根据版面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需要,适时调整配图的大小、位置,使得教材面貌一新,深受初中学生的喜爱。
四、 人教版统编教材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到:“册削冗长,举其机要,专取国家兴衰,多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古罗马的老加图也说到:“历史具有垂训后世的作用,其中包括爱国主义、道德训诲和英雄形象教育”。学生在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历史,我们更要利用历史这一学科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通过历史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的杰出贡献,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得失教育。例如:我们通过夏朝、商朝、秦朝、隋朝灭亡原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要实行仁政,采取的统治措施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要爱民如子。通过司马迁、司马光、张骞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要想成功,就要具备渊博的知识、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等品质。通过学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认识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不仅是学习历史知识,还要感受历史的精髓,通过学习,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思想,进而来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做到的,我们都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学习,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这些在现在的人教版统编教材中都显现的十分明显,这也体现了我们历史要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北师大版).
[2]《中国历史》(人教版统编教材).
[3]司马光.资治通鉴[M].
[4]蔡元培,高平叔.蔡元培史学论集[M].
作者简介:
袁自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