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始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向课堂要效率是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优化,应如何有效地进行优化?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优化课堂开端,创设高效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笔者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种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简便运算”时,笔者先出示下表。接着提问:“你能选择一组数据,报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说能后就让一名学生报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快速报出得数,学生一下子都报不出来。这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选择一组数据,报出算式,教师很快报出得数。多次后,学生被老师快速口答本领所折服。好奇心促使学生迫不及待要知道老师的“妙法”,这时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妙”。这样利用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令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随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优化探索情境,激发创造热情
课堂教学要以教师指导性的“引”为主导,以学生创造性的“探”为主体,寻求“引”和“探”的有机结合。正如布鲁纳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知识。”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们对学习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教学小数乘法简算时,笔者设计了下面一道题:12.5×88让学生计算。借助例题所学的方法,学生先把接近整百的88变成“100-12”或“80 8”,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做出如下简算。一种是:12.5×88=12.5×(100-12)=12.5×100-12.5×12=1250-150=1100。另一种是:12.5×88=12.5×(80 8)=12.5×80 12.5×8=1000 100=1100。笔者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是对的。接着趁机启发学生:“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你能发现吗?”听了老师的话后,课堂里顿时群情激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创造性地得出如下简算:12.5×88=12.5×8×11=100×11=1100。
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教师应站在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每个章节的知识都有其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它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统一起来,教师必须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施导时应注意做到: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点上,先激起学生疑问,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相关旧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知识的重难点;二是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借助实验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比较、归纳、概括、判断、联想等方法进行推理,发现知识,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例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有一段半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完全浸没在水中,当钢材从水中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这道题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钢材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水下降的体积。如何在“钢材的体积”与“水下降的体积”这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时设计如下环节,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第一步,教师演示实验:先将一段圆柱形钢材放进一个盛水的柱形烧杯里,使圆柱形钢材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教师将钢材从烧杯中取出。第二步,学生观察、讨论、发现,即“观察演示实验前后水面变化过程和水面前后所在位置”并进行比较,然后思考“水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钢材的体积与水下降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讨论,接着突破难点“烧杯水下降的那一部分是一个小圆柱,而这个小圆柱的体积与钢材体积相等”;最后总结发现方法,用“水下降的体积÷钢材的底面积=钢材的长”来列式计算。上述教学过程,由于以具体实验演示作为认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准确的理解,从而顺利突破了难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从兴趣、方法、过程及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进行优化处理。只有把握时机,实施优化手段,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体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镇中心小学)
优化课堂开端,创设高效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笔者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种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简便运算”时,笔者先出示下表。接着提问:“你能选择一组数据,报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说能后就让一名学生报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快速报出得数,学生一下子都报不出来。这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选择一组数据,报出算式,教师很快报出得数。多次后,学生被老师快速口答本领所折服。好奇心促使学生迫不及待要知道老师的“妙法”,这时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妙”。这样利用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令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随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优化探索情境,激发创造热情
课堂教学要以教师指导性的“引”为主导,以学生创造性的“探”为主体,寻求“引”和“探”的有机结合。正如布鲁纳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知识。”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们对学习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教学小数乘法简算时,笔者设计了下面一道题:12.5×88让学生计算。借助例题所学的方法,学生先把接近整百的88变成“100-12”或“80 8”,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做出如下简算。一种是:12.5×88=12.5×(100-12)=12.5×100-12.5×12=1250-150=1100。另一种是:12.5×88=12.5×(80 8)=12.5×80 12.5×8=1000 100=1100。笔者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是对的。接着趁机启发学生:“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你能发现吗?”听了老师的话后,课堂里顿时群情激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创造性地得出如下简算:12.5×88=12.5×8×11=100×11=1100。
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教师应站在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每个章节的知识都有其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它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统一起来,教师必须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施导时应注意做到: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点上,先激起学生疑问,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相关旧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知识的重难点;二是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借助实验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比较、归纳、概括、判断、联想等方法进行推理,发现知识,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例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有一段半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完全浸没在水中,当钢材从水中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这道题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钢材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水下降的体积。如何在“钢材的体积”与“水下降的体积”这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时设计如下环节,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第一步,教师演示实验:先将一段圆柱形钢材放进一个盛水的柱形烧杯里,使圆柱形钢材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教师将钢材从烧杯中取出。第二步,学生观察、讨论、发现,即“观察演示实验前后水面变化过程和水面前后所在位置”并进行比较,然后思考“水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钢材的体积与水下降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讨论,接着突破难点“烧杯水下降的那一部分是一个小圆柱,而这个小圆柱的体积与钢材体积相等”;最后总结发现方法,用“水下降的体积÷钢材的底面积=钢材的长”来列式计算。上述教学过程,由于以具体实验演示作为认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准确的理解,从而顺利突破了难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从兴趣、方法、过程及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进行优化处理。只有把握时机,实施优化手段,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体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