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转型也面临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与机遇。通过笔者多年接触党建与校企合作工作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毕业以后绝大部分就业于民营企业,且二者党建工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鉴于此,本文对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与民办企业党支部进行了初探式研究,寻求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和民办企业支部共建的契机,以期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促进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加强学生党员培养和管理的一个新路径,也是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时期,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民办高校 民办企业 党建 支部共建
一、民办高校党支部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
1.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任务繁重,效率不高。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党建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学生党员远远超出教职工党员的人数,党员教育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以下简称我院)为例,截至2016年4月,全系共有党员142人,其中学生党员98人,占69.01% ;9个基层党支部中,6个均为教职工党员以外,其他3个支部共107人,以学生党员为主,仅有教职工党员9人,党员教育管理的任务繁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党务工作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影响了党组织学生教育管理作用效率的正常发挥。
2.高年级学生党员活动载体不足,学生入党后动能明显减弱。在党员培养和发展过程中,许多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出现了“前期积极表现、后期无所事事”的现象。组织在前期政治考察选拔培养后,学生积极表现,但在入党后,进入高年级,参加的校园活动不断减少,逐渐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久而久之,有的甚至淡忘了党员的身份,因而产生一种现象:入党积极分子比预备党员工作积极,预备党员比正式党员工作积极。
3.学生党员局限于校园,实践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形势需要。由于民办高校本身办学时间不长,与校外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相对于公办院校较少,在当前民办高校大力转型为应用型学科建设高校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学生党员在这类活动中几乎没有身影。长期下去,本该由一部分“优秀学生”组成的党组织缺少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制约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二、民办企业党支部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
1.企业党建意识薄弱、重视不够。民营企业是经济利润导向较高的企业,有些民办企业没有设置专人管理党建工作,管理层领导过于重视企业的日常工作和经济利润,对企业党支部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放松党组织内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有些领导干部以当前业务好坏作为衡量人才唯一标准,忽视了分管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忽视了通过党建工作促进公司业绩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企业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有些民办企业没有党建的专门工作制度,党建工作停留在领导的个人意志上,部分民营企业即使制定规章制度,制度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实到具体。我国很多民办企业的党建机制单纯复制一些国企做法,执行现有机制,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现实情况,党务工作浮于表面,监督机制明显薄弱,监督手段和力度明显不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与民办企业党支部共建的现实意义
1.民办企业高效、务实的工作理念通过共建党支部能够提升学校党务工作的效率,减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压力。企业的党员很多是从学生党员阶段跨入企业,他们对党务工作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因为日常工作的繁重,在具体的实践中大多对党务活动的效率有着十分高的要求,让这种重效率的党支部管理理念融入学校,能够提升学校学生党支部的独立性、自主性,减轻学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压力;同时支部共建也让企业先进的理念融入高校,让学校师生更早的了解社会,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民办高校的理论教育资源、党政管理制度和党务监督机制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党建工作理论体系,同时能够为企业更早的接触高校优秀学生,储备和挖掘更多的优秀人才。民办高校有着先进的图书资源、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共建党支部,这些资源可以传递给企业,同时,高校学生党员大多是学习各个方面的积极分子,有着优良的表现,在理论素养上是部分企业人员的“真人图书馆”;同时,优质的学生资源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在后备军,企业可以通过共建党支部加强人才储备,挖掘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
3.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和民办企业党支部共建,对学生党员个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和民办企业党支部共建可以在学生党员层面对接企业与学校党务优秀者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学生改正自己品行中存在的不足,弥补学生的性格缺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高校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与企业的共建党支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康全面的人才,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四、民办高校与民办企业党支部共建的途径
1.结合民办高校和民办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加大对企业、学院、共建支部党员调研,建立健全务实的校企党支部共建制度。为了提高校企共建模式的工作水平,民办高校与民办企业党务负责人应该协力合作建立健全的党建工作体系,针对共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设立专门的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党建共建工作制度开展工作。以我院在与奇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共建过程中为例,公司高层专程来到我院了解党建工作情况,我院也指派笔者专程负责前往公司洽谈调研,并在企业召开学院历届校友党员座谈会,听取共建意见,设立共建制度,确立共建支部工作责任。
2.循序渐进,先行通过临时党支部等形式试行党支部共建,寻找合适的模式。我院在奇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临时支部试行临时党支部寻找经验,初期以企业29名校友为基础,在临时党支部中开展系列活动,邀请企业党务负责人、学院党务负责人参加,通过活动载体,寻找企业的优势资源和学院优势资源契合点,二者结合开展支部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期,对临时党支部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完善临时党支部运行制度。
3.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民办高校与民办企业共建支部做法。结合临时党支部运行工作经验,在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党支部共建做法,吸取经验的同时更好更大范围的让共建支部风采得以拓宽展示。
4.设立评价体系,观测共建支部对民办企业、民办高校党务工作的影响。校企共建模式开展党建工作,应该制定详细的党建工作评价标准,以党支部本身活动的吸引力、有效性、对党员的培养作用、对民办企业党务工作影响、对民办高校党务工作影响多个维度去评价共建支部效果。同时对参与共建支部的企业人员、高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审评,对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督促效率较低的工作人员改善工作方式,是共建支部持续健康发展。
5.促进共建支部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了党员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党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校企共建支部应该促进党建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建立党建信息化宣传员、党建信息化专家、党建信息化管理员队伍、党建信息化软件研发员等专业信息化队伍,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在民办企业和民办高校工作党务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彦.关于生产一线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02).
[2]李延召.“五结合五加强”——创新标准化党支部建设之我见[J].人力资源管理,2013(09).
[3]郑海峰.毕扬.高度重视民办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J].才智.2009年01期.
作者簡介:程先亮(1987—),男, 双学士。汉族。湖北武汉人。现任职于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民办高校 民办企业 党建 支部共建
一、民办高校党支部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
1.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任务繁重,效率不高。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党建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学生党员远远超出教职工党员的人数,党员教育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以下简称我院)为例,截至2016年4月,全系共有党员142人,其中学生党员98人,占69.01% ;9个基层党支部中,6个均为教职工党员以外,其他3个支部共107人,以学生党员为主,仅有教职工党员9人,党员教育管理的任务繁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党务工作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影响了党组织学生教育管理作用效率的正常发挥。
2.高年级学生党员活动载体不足,学生入党后动能明显减弱。在党员培养和发展过程中,许多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出现了“前期积极表现、后期无所事事”的现象。组织在前期政治考察选拔培养后,学生积极表现,但在入党后,进入高年级,参加的校园活动不断减少,逐渐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久而久之,有的甚至淡忘了党员的身份,因而产生一种现象:入党积极分子比预备党员工作积极,预备党员比正式党员工作积极。
3.学生党员局限于校园,实践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形势需要。由于民办高校本身办学时间不长,与校外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相对于公办院校较少,在当前民办高校大力转型为应用型学科建设高校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学生党员在这类活动中几乎没有身影。长期下去,本该由一部分“优秀学生”组成的党组织缺少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制约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二、民办企业党支部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
1.企业党建意识薄弱、重视不够。民营企业是经济利润导向较高的企业,有些民办企业没有设置专人管理党建工作,管理层领导过于重视企业的日常工作和经济利润,对企业党支部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放松党组织内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有些领导干部以当前业务好坏作为衡量人才唯一标准,忽视了分管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忽视了通过党建工作促进公司业绩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企业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有些民办企业没有党建的专门工作制度,党建工作停留在领导的个人意志上,部分民营企业即使制定规章制度,制度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实到具体。我国很多民办企业的党建机制单纯复制一些国企做法,执行现有机制,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现实情况,党务工作浮于表面,监督机制明显薄弱,监督手段和力度明显不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与民办企业党支部共建的现实意义
1.民办企业高效、务实的工作理念通过共建党支部能够提升学校党务工作的效率,减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压力。企业的党员很多是从学生党员阶段跨入企业,他们对党务工作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因为日常工作的繁重,在具体的实践中大多对党务活动的效率有着十分高的要求,让这种重效率的党支部管理理念融入学校,能够提升学校学生党支部的独立性、自主性,减轻学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压力;同时支部共建也让企业先进的理念融入高校,让学校师生更早的了解社会,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民办高校的理论教育资源、党政管理制度和党务监督机制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党建工作理论体系,同时能够为企业更早的接触高校优秀学生,储备和挖掘更多的优秀人才。民办高校有着先进的图书资源、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共建党支部,这些资源可以传递给企业,同时,高校学生党员大多是学习各个方面的积极分子,有着优良的表现,在理论素养上是部分企业人员的“真人图书馆”;同时,优质的学生资源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在后备军,企业可以通过共建党支部加强人才储备,挖掘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
3.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和民办企业党支部共建,对学生党员个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和民办企业党支部共建可以在学生党员层面对接企业与学校党务优秀者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学生改正自己品行中存在的不足,弥补学生的性格缺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高校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与企业的共建党支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康全面的人才,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四、民办高校与民办企业党支部共建的途径
1.结合民办高校和民办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加大对企业、学院、共建支部党员调研,建立健全务实的校企党支部共建制度。为了提高校企共建模式的工作水平,民办高校与民办企业党务负责人应该协力合作建立健全的党建工作体系,针对共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设立专门的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党建共建工作制度开展工作。以我院在与奇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共建过程中为例,公司高层专程来到我院了解党建工作情况,我院也指派笔者专程负责前往公司洽谈调研,并在企业召开学院历届校友党员座谈会,听取共建意见,设立共建制度,确立共建支部工作责任。
2.循序渐进,先行通过临时党支部等形式试行党支部共建,寻找合适的模式。我院在奇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临时支部试行临时党支部寻找经验,初期以企业29名校友为基础,在临时党支部中开展系列活动,邀请企业党务负责人、学院党务负责人参加,通过活动载体,寻找企业的优势资源和学院优势资源契合点,二者结合开展支部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期,对临时党支部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完善临时党支部运行制度。
3.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民办高校与民办企业共建支部做法。结合临时党支部运行工作经验,在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党支部共建做法,吸取经验的同时更好更大范围的让共建支部风采得以拓宽展示。
4.设立评价体系,观测共建支部对民办企业、民办高校党务工作的影响。校企共建模式开展党建工作,应该制定详细的党建工作评价标准,以党支部本身活动的吸引力、有效性、对党员的培养作用、对民办企业党务工作影响、对民办高校党务工作影响多个维度去评价共建支部效果。同时对参与共建支部的企业人员、高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审评,对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督促效率较低的工作人员改善工作方式,是共建支部持续健康发展。
5.促进共建支部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了党员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党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校企共建支部应该促进党建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建立党建信息化宣传员、党建信息化专家、党建信息化管理员队伍、党建信息化软件研发员等专业信息化队伍,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在民办企业和民办高校工作党务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彦.关于生产一线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02).
[2]李延召.“五结合五加强”——创新标准化党支部建设之我见[J].人力资源管理,2013(09).
[3]郑海峰.毕扬.高度重视民办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J].才智.2009年01期.
作者簡介:程先亮(1987—),男, 双学士。汉族。湖北武汉人。现任职于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