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衔接,实现学生知识和心理的平稳过渡?我认为,这是高中教学很难解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愿与同行共勉。
一、了解学情,实现初、高中课程标准的有机衔接
一部分教师没有初中教学的经验,往往过高估计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不管他们初中有无接触,大讲特讲。结果学生如坠雾里,对高中教材的知识产生望尘莫及的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或进行“面”上粗线条的了解,或进行“点”上详细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课内课外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学生的学情,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分析学情,就得认真研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
从目标任务看,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高中要比初中阶段的要求高得多。
从培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培养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阅读能力要求方面,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在表达能力要求方面,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由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分析学情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可以作为教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重要依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是站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表明他学过什么,又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就知道学生学了什么,现在应让他们再学什么。
二、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有机衔接
我曾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高中教师应熟悉初中课本每篇课文,乃至“精通”。钻研教材先从总体上掌握课文内容,对个别关键字、词、句要理解透彻。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脉络、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等,都要反复钻研、熟读、深思、理解、分析,力求准确掌握,对整篇课文力求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会贯通”。如讲授文言文的词类活用,难点是名词作状语,我把高中的“囊括四海,包举宇内”的“囊”“包”与初中的“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面”联系起来,把高中的“夜缒而出”的“夜”与初中的“其一犬坐于前”的“犬”,“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的用法联系起来。这样,讲起课来就游刃有余,自如地“温故”“知新”。
教师依照教材的一定顺序,随着教学思路的拓宽,依次点拨重要知识,层层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向内、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或螺旋式,或阶梯式,或递进式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我在讲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温习初中学过的《春》,同一作者,同一体裁,其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了多种感官感受使文字生动形象,对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有了总体感受。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统领的诗句,温习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的“望”字的统领句,既然同为“沁园春”词牌,那么词的结构形式一样,这样通过对比阅读,举一反三,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归纳出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择典型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虚实相生,高低俯仰进行描述;并让学生运用归纳出的结论来写作,把所学文章的结构网络编织到他们自己具体的写作中去。
总之,通过归纳比较,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地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法。
三、重视积累,形成初、高中语文教学的知识储备
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我们的教材内容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分阶段来编排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有质有量,如每个单元后面设计有“阅读训练”“听说训练”“作文训练”,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由于层次安排合理有序,学生学起来觉得实在、易接受。而高中教材的篇目多,课文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但这些少而精的题目容量大,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迁移性强、知识容量大,还体现了语文外延的广泛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鲁迅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初中都有所涉及,在教学中,可以作横向比较。我在教李白、杜甫的诗歌,给学生讲述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时,就把高中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初中的《行路难》作比较,把《兵车行》与《石壕吏》作比较,并指出这都是古体诗。把初中的《春望》与高中的《登高》作比较,学生自然就对近体诗的概念有了明确的理解。在名著导读方面,把高中的《红楼梦》与初中的《水浒传》《西游记》作对比,把高中的《巴黎圣母院》与初中的《简·爱》作对比,形成初、高中阅读层面的自然过渡。
四、加强指导,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面对新课程、新标准和新要求,高中学生必须调整、改变并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积极锻炼,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很多学生对初中教师的教法念念不忘,习惯了初中教师的搀扶式、手把手式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教师的大放手、大跨度很不适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高中教师应主动俯下身子,多拉学生一把,借鉴好初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方法,以实现初、高中学法的自然衔接。我们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发表见解,参与讨论,还应让学生积累字词,背诵课文;不只是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还应让他们精读课文,反复理解记忆,消化吸收;不只是上课大容量、大手笔,还应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归纳整理。课堂上听写字词、背诵课文、限时作业等不只限于初中课堂,高中课堂也应有这些程序,知识不在于传授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收了多少。当然,高中的教育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做准备的,高中阶段的学习毕竟有其本身的结构和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适合自身的高中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我认为不可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应让它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齐头并进。
一、了解学情,实现初、高中课程标准的有机衔接
一部分教师没有初中教学的经验,往往过高估计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不管他们初中有无接触,大讲特讲。结果学生如坠雾里,对高中教材的知识产生望尘莫及的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或进行“面”上粗线条的了解,或进行“点”上详细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课内课外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学生的学情,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分析学情,就得认真研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
从目标任务看,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高中要比初中阶段的要求高得多。
从培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培养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阅读能力要求方面,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在表达能力要求方面,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由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分析学情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可以作为教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重要依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是站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表明他学过什么,又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就知道学生学了什么,现在应让他们再学什么。
二、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有机衔接
我曾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高中教师应熟悉初中课本每篇课文,乃至“精通”。钻研教材先从总体上掌握课文内容,对个别关键字、词、句要理解透彻。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脉络、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等,都要反复钻研、熟读、深思、理解、分析,力求准确掌握,对整篇课文力求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会贯通”。如讲授文言文的词类活用,难点是名词作状语,我把高中的“囊括四海,包举宇内”的“囊”“包”与初中的“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面”联系起来,把高中的“夜缒而出”的“夜”与初中的“其一犬坐于前”的“犬”,“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的用法联系起来。这样,讲起课来就游刃有余,自如地“温故”“知新”。
教师依照教材的一定顺序,随着教学思路的拓宽,依次点拨重要知识,层层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向内、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或螺旋式,或阶梯式,或递进式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我在讲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温习初中学过的《春》,同一作者,同一体裁,其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了多种感官感受使文字生动形象,对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有了总体感受。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统领的诗句,温习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的“望”字的统领句,既然同为“沁园春”词牌,那么词的结构形式一样,这样通过对比阅读,举一反三,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归纳出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择典型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虚实相生,高低俯仰进行描述;并让学生运用归纳出的结论来写作,把所学文章的结构网络编织到他们自己具体的写作中去。
总之,通过归纳比较,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地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法。
三、重视积累,形成初、高中语文教学的知识储备
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我们的教材内容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分阶段来编排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有质有量,如每个单元后面设计有“阅读训练”“听说训练”“作文训练”,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由于层次安排合理有序,学生学起来觉得实在、易接受。而高中教材的篇目多,课文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但这些少而精的题目容量大,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迁移性强、知识容量大,还体现了语文外延的广泛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鲁迅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初中都有所涉及,在教学中,可以作横向比较。我在教李白、杜甫的诗歌,给学生讲述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时,就把高中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初中的《行路难》作比较,把《兵车行》与《石壕吏》作比较,并指出这都是古体诗。把初中的《春望》与高中的《登高》作比较,学生自然就对近体诗的概念有了明确的理解。在名著导读方面,把高中的《红楼梦》与初中的《水浒传》《西游记》作对比,把高中的《巴黎圣母院》与初中的《简·爱》作对比,形成初、高中阅读层面的自然过渡。
四、加强指导,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面对新课程、新标准和新要求,高中学生必须调整、改变并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积极锻炼,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很多学生对初中教师的教法念念不忘,习惯了初中教师的搀扶式、手把手式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教师的大放手、大跨度很不适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高中教师应主动俯下身子,多拉学生一把,借鉴好初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方法,以实现初、高中学法的自然衔接。我们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发表见解,参与讨论,还应让学生积累字词,背诵课文;不只是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还应让他们精读课文,反复理解记忆,消化吸收;不只是上课大容量、大手笔,还应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归纳整理。课堂上听写字词、背诵课文、限时作业等不只限于初中课堂,高中课堂也应有这些程序,知识不在于传授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收了多少。当然,高中的教育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做准备的,高中阶段的学习毕竟有其本身的结构和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适合自身的高中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我认为不可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应让它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