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言语化训练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ndsw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个个口齿伶俐,能说会道,但一到了课堂上或在某些特定场合的众人面前,往往就变得语无伦次,话不连贯,词不达意,显得挺稚嫩的。问其原因,都是怕说错或说不好而遭人嘲笑。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呢?
  
  一、改变一种观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改变一种过去固有的教学观念,即教师是主导,其实是主人的状况。一堂课往往是老师唱主角,学生成配角;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有不少的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或说不到点上,因而常常代替了学生的劳动,先入为主,从头说到尾,并且是老师说了算,一语定乾坤。现在我们不是提倡课堂教学民主化、平等化吗?那就应该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自己做主的感受,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非说不可,而不是随声附和老师。我并不否认老师的主导地位,但起码不应该是主角,也不是配角,而应像是一位主持——课堂教学的主持人。主持人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引出话题,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并且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与和谐的谈话氛围,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养成一种习惯
  
  我们知道,习惯也是一种力量。好的习惯往往难以培养,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带来不可低估的力量。
  例如:课堂教学中常常要用到分组讨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那么如何才能让分组讨论不是流于一种形式,而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一种既生动活泼又效果显著的学习方式呢?这就靠小组合作学习。从一开始就该有明确的分工,可设主持人、纪录人、监督人和课堂发言人等不同角色,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小组的发言者,下次讨论时再轮换角色。学生就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小组分工讨论中逐渐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如果说小组讨论时的发言还比较轻松随意的话,那么发言人在课堂上的汇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代表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有序而正式的发言,既要有条理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还要说得清楚、正确,说到点上,才能赢得大家的认可和掌声。同时其他同学对发言人的汇报也可进行点评、纠正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三、获得多种体验
  
  1.课堂汇报交流。由小组讨论再到课堂汇报,也就是从不自觉地、随意地言语实践,转移到了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把话说得流利些、准确些,甚至说得精彩些,以此显示自己言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在学习文言文或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时,让学生在经过自读、思考和讨论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一人复述,其他同学则可给于纠正、补充和点评,看谁说得正确、恰当,有亮点。学生在议、说、评的学习实践中,体验了言语表达的不易和重要性,也品尝了失败和成功,并可获得有益的经验。
  2.早读传递信息。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新闻消息、文学故事以及社会生活、道德观察等等,然后利用语文早读课时间轮流介绍给大家。每星期可活动两到三次,每次两个学生上台发言。班上其他同学也不是无事可做被动接受,而是对发言者的表达状态进行点评。每次由两到三个“听众”担任临时评论员,对发言同学的表现给以评价并打分,下次再由其他同学轮流担任评论员。这样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发言传播信息的机会也有评价别人的机会。
  3.演讲展风采。演讲这种语文活动形式挺受学生欢迎的,而且也是一种较好的有效的言语训练方式。首先是确定演讲的主题,可选择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和熟悉的话题,其次是写好演讲稿,这是进行演讲的前提和基础,应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在正式演讲前,可先分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初次演讲,并选出一位同学参加班上的演讲,同时,小组对他的演讲稿的内容和演讲技巧给于点评和鼓励,最后是各组的演讲选手在班上亮相。在班上演讲时,可设两位同学担任评论员进行当场点评,另设三位评分员当场给演讲者打分,最后根据分值评出本次演讲活动的最佳选手。
  总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大胆说话,主动说话,使他们在不断的言语实践中得到训练,获得经验,从而逐渐提高言语的表达能力。
其他文献
“语文训练处处有,时时可以学语文”,学好“大语文”,才能让学生眼界高远,襟怀博大;才能“胸怀万汇凭吞吐,笔纳千钧任翕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在校内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还要在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惟有增强“大语文”教学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那么,我么应怎样进行“大语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情景,导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由此获得知识,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要达到上述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问题呢?结合我这几年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一、自主学习,合作选择的问题  教育
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靠地理教师。所以能否完成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教师的素质。那么实施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笔者对此谈六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融会和吸收了世界教育发达国家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代表着现代世界的教改方向,教师只有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走进
一个优秀或成功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  著名的学者舒尔曼的教师专业知识理念是“强调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省”。他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他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可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学科内容知识。  2.一般教学法知识,特指超出学科内容之外的有关教学组织及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新课改条件下政治教师应理解和把握好课改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政治
一、探究式教学的探究重点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设计,是围绕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的重点放在两大问题上,即一要探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怎么“教”,二要探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怎么“学”。  探究教师怎么“教”,一要着重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课教学实践;二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要探究怎样处理和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中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我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多年,较清楚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语文教学也打开了新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中学教学的质量与城市中学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在作文教学上。    一、困境    1.农村地区相对偏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一栏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把帮助初中生学好文言文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激发初中生学
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是什么?是在学习阶段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吗?不是!是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吗?也不是!我们应当明确“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应该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创新。笔者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多年,对如何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下面谈一些体会和想法。  一、抓住脉络进行研究。“抓住脉络”就
学困生属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学困生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分析、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需要。  一、农村学困生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及现象不断侵袭着校园、影响着学生。再加上中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差等,诸如金钱崇拜、追求享乐,以及男女之情等极容易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