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高考实行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综合考试以来,高三文科的老师、同学在总复习中难免陷入一种困惑:一方面虽然确信要以学科内复习为主,但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有针对性地做好最后阶段的复习工作。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探讨,以及与不同学科间同仁的交流,尤其注意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渐渐形成了用系统科学理论来指导文科综合复习的思路,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系统科学理论既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发展综合的结果,又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是探讨一切科技领域的普遍性的科学方法。该理论已经有了许多发展更新,但代表其最初的基本精神的“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影响广泛,在教育领域应用极多,先后形成教育系统论、教育信息论、教育控制论,给教育界带来新的思维启示和冲击。让我们也沿着“老三论”的基本的方向来探讨系统科学理论在文科综合复习中的指导、启发和运用。
一、 系统论的宏观指导
系统论是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创立的,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已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促使我们从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也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因此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对问题的最优化处理。
在素质教育改革方针指导下的现行高考模式,无论是多数省市试行的“3 x”(小综合)或少部分地区的“3 x”(大综合),都是为了力求更科学地选拔出合格的人才,煞费苦心地进行考试科目的研究设计。综合科目的设立是一次非常大的改革,实际上就含有把文科综合考试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科学观指导教育测量的意义。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要在一份试卷中实现整合,绝不可能只是简单的“拼盘”,粗放的“堆砌”,肯定有其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文科综合考试尤其如此。细细品味历年的文科综合试卷,无不体现出对宏观的知识体系、能力的渗透迁移的综合素质的考查,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必须也要有一定的系统科学观念。师生都必须全盘考虑,高屋建瓴,统筹兼顾,作为科任老师当然应该群策群力,形成合力,而不能只是各自为战。
其实,文科综合复习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结构与子系统。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作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三大基本要素,大致说来,历史学科习惯纵横贯穿,因果探究,比较异同;政治学科则侧重哲学思辨,政策现象剖析,有“精神统帅”的风范;而地理学科客观性强,强调精确细腻的理性分析,是许多问题都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地缘政治经济就是近年常见的考察角度。各个学科进度不同的复习,线索交错,学生的知识结构总是不够清晰、全面、系统。如果有了明确的系统观,老师首先对相关知识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再从不同学科的立场和角度来复习考察,形成“齐抓共管”之势,应能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结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信息论的启发借鉴
美国数学家香农(Claude Shannon)于1948年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为信息论奠定了基础。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教育信息论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如何传递、交换、反馈和使用规律的理论。这些观念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而它又是多元的,运动的,鲜活的,变化的,多向多维的……
系统内的信息主要包括教材、考纲内容的信息,以及学生复习效果的反馈信息等。每一年教材的微量变动和考纲要点的增加或删减,都可视为隐含着极为重要的信息,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比如,对于明确不作为考试重点的内容,当然不必再殚精竭虑、小题大作了;而新增加的内容,自然应享受到“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相应待遇了,需要精心应对。另外,还要注意及时关注学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一些重要信息,并加强老师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只有了解到什么问题还容易混乱,哪些难点还未解决,才可以对症下药。尤其是最后几次省市模拟考后的反馈分析,至关重要。对共性问题及时地亡羊补牢,对个别同学恰当地查漏补缺,关键在于得出准确的信息。
总复习应该说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外部的信息对文综考试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于高考命题特点、走向的研究每年都很热,甚至许多关于命题组人员结构的变动,个人专长好恶等内幕消息也常会见诸报端。我认为,适当的一些命题特征分析当然是必要的,至少做到有备无患,但是不可过分依赖“经验论”,因为这显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成分。对于文科综合来说,更值得研究关注的外部信息应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历年关于高考命题是否应该回避热点的争论一直不休,但高考题目中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关注,因为这是考查学生对现实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学以致用,以用查学,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所以最近几年的命题很明确:不回避热点问题。比如2006年、2007年高考中关于“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和平崛起”的问题,命题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此或彼,灵活巧妙,让孤注一掷的猜题者“很受伤”。展望2008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命题,最引人关注的大事当然就是中共十七大的召开和奥运会了。笔者大胆预测今年高考肯定会涉及与此相关的内容,甚至于作为考察的重点,关键是如何巧妙地切入和贯穿考点的问题。面要适当地宽广一些,比如与奥运会相关的可以联系奥运史,体育发展,文化生活,奥运精神,北京发展,中国发展,国际和平等等问题。
三、控制论的实践探索
控制论的创立者是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它是关于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和控制过程的科学。教育控制论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控制目标,研究教育系统中用信息反馈控制和调节系统的行为,从而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理论。控制论的观点对我们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及构建优化的教育教学系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具体在文科综合复习中,为了取得最理想的成绩,目标控制和过程控制都有较大的可操作性。
首先,依据目标控制论,在文科综合复习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有法可依”。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总复习,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重点和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如何监测,没有实现的话怎么补救,学生个体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有什么计划等问题都可以去思考确定。老师、学生都要有阶段性的目标,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但注意制定目标一定要结合老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科学依据,有可行性,切忌“假、大、空”,好高骛远,流于形式。
其次,注意运用过程控制论,严格掌握复习的进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尤其在各科都到了总复习阶段时,学生难免陷入“十面埋伏”,“四处告急”的状态,容易乱了方寸。所以必须积极调动系统内外的一切要素,努力按既定的目标有条不紊地运作,切切实实,不容拖沓,当然也不宜太超前,以免基础不牢或知识结构缺损。课堂效率要精益求精,课后练习能少则少,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切忌用题海战术,“劳师苦生”,效率低下,“认认真真误人子弟”。
最后,再赘述一个学生反映比较多的文科综合考试中如何进行过程控制的问题。从惯常的单科试卷到开始接触综合科试卷,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审题马虎、时间安排不当、做题顺序死板、选择题做得太快、学科知识混乱等。必须注意实行过程控制,制定合理的时间表。
当然,系统科学理论在文科综合复习中的运用主要是取其指导思想和启发借鉴意义,渗透一种理念,决不排斥也不能代替其他具体的、有实效的复习模式和方法。相反,只是为了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完善符合实际需要的具体化方式方法,从而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这也是系统科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系统科学理论既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发展综合的结果,又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是探讨一切科技领域的普遍性的科学方法。该理论已经有了许多发展更新,但代表其最初的基本精神的“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影响广泛,在教育领域应用极多,先后形成教育系统论、教育信息论、教育控制论,给教育界带来新的思维启示和冲击。让我们也沿着“老三论”的基本的方向来探讨系统科学理论在文科综合复习中的指导、启发和运用。
一、 系统论的宏观指导
系统论是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创立的,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已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促使我们从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也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因此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对问题的最优化处理。
在素质教育改革方针指导下的现行高考模式,无论是多数省市试行的“3 x”(小综合)或少部分地区的“3 x”(大综合),都是为了力求更科学地选拔出合格的人才,煞费苦心地进行考试科目的研究设计。综合科目的设立是一次非常大的改革,实际上就含有把文科综合考试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科学观指导教育测量的意义。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要在一份试卷中实现整合,绝不可能只是简单的“拼盘”,粗放的“堆砌”,肯定有其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文科综合考试尤其如此。细细品味历年的文科综合试卷,无不体现出对宏观的知识体系、能力的渗透迁移的综合素质的考查,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必须也要有一定的系统科学观念。师生都必须全盘考虑,高屋建瓴,统筹兼顾,作为科任老师当然应该群策群力,形成合力,而不能只是各自为战。
其实,文科综合复习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结构与子系统。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作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三大基本要素,大致说来,历史学科习惯纵横贯穿,因果探究,比较异同;政治学科则侧重哲学思辨,政策现象剖析,有“精神统帅”的风范;而地理学科客观性强,强调精确细腻的理性分析,是许多问题都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地缘政治经济就是近年常见的考察角度。各个学科进度不同的复习,线索交错,学生的知识结构总是不够清晰、全面、系统。如果有了明确的系统观,老师首先对相关知识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再从不同学科的立场和角度来复习考察,形成“齐抓共管”之势,应能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结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信息论的启发借鉴
美国数学家香农(Claude Shannon)于1948年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为信息论奠定了基础。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教育信息论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如何传递、交换、反馈和使用规律的理论。这些观念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而它又是多元的,运动的,鲜活的,变化的,多向多维的……
系统内的信息主要包括教材、考纲内容的信息,以及学生复习效果的反馈信息等。每一年教材的微量变动和考纲要点的增加或删减,都可视为隐含着极为重要的信息,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比如,对于明确不作为考试重点的内容,当然不必再殚精竭虑、小题大作了;而新增加的内容,自然应享受到“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相应待遇了,需要精心应对。另外,还要注意及时关注学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一些重要信息,并加强老师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只有了解到什么问题还容易混乱,哪些难点还未解决,才可以对症下药。尤其是最后几次省市模拟考后的反馈分析,至关重要。对共性问题及时地亡羊补牢,对个别同学恰当地查漏补缺,关键在于得出准确的信息。
总复习应该说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外部的信息对文综考试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于高考命题特点、走向的研究每年都很热,甚至许多关于命题组人员结构的变动,个人专长好恶等内幕消息也常会见诸报端。我认为,适当的一些命题特征分析当然是必要的,至少做到有备无患,但是不可过分依赖“经验论”,因为这显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成分。对于文科综合来说,更值得研究关注的外部信息应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历年关于高考命题是否应该回避热点的争论一直不休,但高考题目中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关注,因为这是考查学生对现实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学以致用,以用查学,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所以最近几年的命题很明确:不回避热点问题。比如2006年、2007年高考中关于“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和平崛起”的问题,命题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此或彼,灵活巧妙,让孤注一掷的猜题者“很受伤”。展望2008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命题,最引人关注的大事当然就是中共十七大的召开和奥运会了。笔者大胆预测今年高考肯定会涉及与此相关的内容,甚至于作为考察的重点,关键是如何巧妙地切入和贯穿考点的问题。面要适当地宽广一些,比如与奥运会相关的可以联系奥运史,体育发展,文化生活,奥运精神,北京发展,中国发展,国际和平等等问题。
三、控制论的实践探索
控制论的创立者是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它是关于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和控制过程的科学。教育控制论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控制目标,研究教育系统中用信息反馈控制和调节系统的行为,从而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理论。控制论的观点对我们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及构建优化的教育教学系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具体在文科综合复习中,为了取得最理想的成绩,目标控制和过程控制都有较大的可操作性。
首先,依据目标控制论,在文科综合复习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有法可依”。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总复习,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重点和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如何监测,没有实现的话怎么补救,学生个体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有什么计划等问题都可以去思考确定。老师、学生都要有阶段性的目标,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但注意制定目标一定要结合老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科学依据,有可行性,切忌“假、大、空”,好高骛远,流于形式。
其次,注意运用过程控制论,严格掌握复习的进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尤其在各科都到了总复习阶段时,学生难免陷入“十面埋伏”,“四处告急”的状态,容易乱了方寸。所以必须积极调动系统内外的一切要素,努力按既定的目标有条不紊地运作,切切实实,不容拖沓,当然也不宜太超前,以免基础不牢或知识结构缺损。课堂效率要精益求精,课后练习能少则少,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切忌用题海战术,“劳师苦生”,效率低下,“认认真真误人子弟”。
最后,再赘述一个学生反映比较多的文科综合考试中如何进行过程控制的问题。从惯常的单科试卷到开始接触综合科试卷,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审题马虎、时间安排不当、做题顺序死板、选择题做得太快、学科知识混乱等。必须注意实行过程控制,制定合理的时间表。
当然,系统科学理论在文科综合复习中的运用主要是取其指导思想和启发借鉴意义,渗透一种理念,决不排斥也不能代替其他具体的、有实效的复习模式和方法。相反,只是为了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完善符合实际需要的具体化方式方法,从而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这也是系统科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