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农村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e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属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学困生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分析、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需要。
  一、农村学困生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及现象不断侵袭着校园、影响着学生。再加上中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差等,诸如金钱崇拜、追求享乐,以及男女之情等极容易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浸染,于是那些抵抗能力差的学生,便失去了对学业的追求精神,落伍成为学困生。另外,农村贫困的家庭经济、低级的家庭文化结构、家长教育方法的粗暴专制;中小学教育中陈旧的模式、落后的设备及管理;较低层的社会氛围影响,也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指因自身原因而形成的学困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由于能力偏差而形成的学困生。学生中间存在着智力高低、接受能力快慢、记忆力强弱的差别,而那些智力偏低、接受能力偏慢、记忆力偏差的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学进度,成为班中的学困生。
  2.由于心理受挫而形成的学困生。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当今的独生子女群,因自幼倍受宠爱,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其性格中的任性成分、抗受挫折能力较为低下。因此,当挫折和情感打击突然降临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无法承受。表现在学习上,便是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由于个人懒惰而形成的学困生。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活动,在漫长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枯燥无味的记忆联系,构成了其中很大的成分。因此,没有付出一定的艰辛劳动,没有一种勤奋的学习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很难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些学困生正是由于缺乏吃苦的精神,久而久之与班内整体教学进度拉开了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种类型,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往往呈现为多种类型相混合的状态,这是在观察分析差生成因时应当注意的。
  二、教育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要防止学困生的出现,使教育对策步入正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二是灵活性原则;三是及时性原则;四是实践性原则。立足于这些原则,在转变学困生的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做到:
  (一)思想意识上
  1.端正教育思想。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增强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责任感,真正做到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使师生的关系密切,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实现矫正措施的有效性基础。实践证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增强学生的上进心、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的重要条件。
  2.克服“月晕现象”。当教师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有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思维定势”,这在心理学上称“月晕现象”。如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很可能由此推及这个学生的种种优点,相反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则看不到他的优点。因此,我们应摆正思维定势,力求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看每件事情,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倾注更大的爱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步面,及时表扬。
  (二)工作方法上
  1.为学生寻求“心理支点”,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学习的信心。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使学生重新树立自尊,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并由自尊到自立,再由自立发展到自强。再次,我们一方面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另一方面,采用各种奖励方法,激励学生,使学困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逐步坚定学习信心,并持之以恒。此外,在阶段性考试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按照学习成绩划分小组。要求小组成员以优带差,鼓励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帮助学困生,让学困生从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进步的乐趣,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信心与决心。逐步引导学困生实现由自尊到自立,由自立到自强的心理转变,形成定势。
  2.在学困生动机斗争最激烈时及时教育。学困生的意识选择存在着动机斗争,外部不良诱因把学困生引入歧途只是一种可能,因此需要教育引导。只有当学困生动机斗争激烈时,教育才是最强有力的。对此,我们依照学生的情绪脉络,选择恰当的批评教育时机,在最佳的心理承受时间里,力求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有的学生开始出现成绩滑坡时,我便及时找学生家长联系,找任课教师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然后综合分析,全面诊断,找出原因所在,制定矫正措施,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力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对个性强的学困生的教育,更要注意讲究时机性。另外,在教育方法上,我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采用了当面交谈、书面交流、旁敲侧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在实际中看,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教育,关键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体谅,因为真诚的关怀和亲切的教诲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3.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在学习中,学困生往往存在某些知识缺陷,而日积月累的知识缺陷,必然导致差生由认知转为情感劣化,从而影响学习的进步。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感情调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迎合学困生认知的心理规律,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像对“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四个层次的要求,课堂上只要求他们达到两个或三个层次,再利用其他时间给他们补课,使其达到四个层次的要求。
  4.搞好班级团队活动,构建文明氛围。在扭转学困生厌学现象的措施中,开展班级活动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方面,一是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在班级中成立了书法小组、摄影小组、计算机小组等。这些小组活动的开展大大弥补了课堂知识教育的单调,使学困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调适,产生更多的兴趣、爱好,使其自身修养得到提高。二是经常和兄弟班级开展各种联谊活动。这种活动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抓住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重大活动,动员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参加,使学生从中受到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驱使他们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其他文献
我们经常听到“生活大语文”的理论。的确,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在教学中将二者联系起来,让学生也体会到这点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曾做过如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与生活联系起来  1.我们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原来是古板的电铃,后来,学校领导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将电铃变为悦耳的音乐声。有一次上课,我正好讲“扩展语句”这一章,就让学生扩展“上课铃响了”这句
“语文训练处处有,时时可以学语文”,学好“大语文”,才能让学生眼界高远,襟怀博大;才能“胸怀万汇凭吞吐,笔纳千钧任翕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在校内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还要在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惟有增强“大语文”教学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那么,我么应怎样进行“大语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情景,导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由此获得知识,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要达到上述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问题呢?结合我这几年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一、自主学习,合作选择的问题  教育
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靠地理教师。所以能否完成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教师的素质。那么实施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笔者对此谈六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融会和吸收了世界教育发达国家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代表着现代世界的教改方向,教师只有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走进
一个优秀或成功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  著名的学者舒尔曼的教师专业知识理念是“强调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省”。他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他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可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学科内容知识。  2.一般教学法知识,特指超出学科内容之外的有关教学组织及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新课改条件下政治教师应理解和把握好课改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政治
一、探究式教学的探究重点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设计,是围绕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的重点放在两大问题上,即一要探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怎么“教”,二要探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怎么“学”。  探究教师怎么“教”,一要着重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课教学实践;二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要探究怎样处理和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中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我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多年,较清楚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语文教学也打开了新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中学教学的质量与城市中学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在作文教学上。    一、困境    1.农村地区相对偏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一栏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把帮助初中生学好文言文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激发初中生学
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是什么?是在学习阶段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吗?不是!是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吗?也不是!我们应当明确“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应该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创新。笔者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多年,对如何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下面谈一些体会和想法。  一、抓住脉络进行研究。“抓住脉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