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重在传递道德观念,陶冶学生情操,本应是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但是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是“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更为突出,大部分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可上可不上。虽然大家都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都麻木地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趋势等等。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如:社會、学校、家庭、应试教育等。如何才能让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一、提高认识,引起重视
目前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专任的德育教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他们往往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所任的主要科目上,对品德与社会课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对此课程教学的淡化,从而使他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突出特色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1、 1.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
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2、 2.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教法创新,形式多样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喜欢采用单一的说教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很有效。:
1.
1、 明理激趣法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探讨法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法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非常好。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一定要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的,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争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这样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受益匪浅。
一、 一、提高认识,引起重视
目前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专任的德育教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他们往往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所任的主要科目上,对品德与社会课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对此课程教学的淡化,从而使他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突出特色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1、 1.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
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2、 2.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教法创新,形式多样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喜欢采用单一的说教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很有效。:
1.
1、 明理激趣法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探讨法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法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非常好。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一定要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的,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争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这样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