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ai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重在传递道德观念,陶冶学生情操,本应是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但是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是“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更为突出,大部分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可上可不上。虽然大家都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都麻木地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趋势等等。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如:社會、学校、家庭、应试教育等。如何才能让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一、提高认识,引起重视
  目前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专任的德育教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他们往往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所任的主要科目上,对品德与社会课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对此课程教学的淡化,从而使他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突出特色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1、 1.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
  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2、 2.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教法创新,形式多样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喜欢采用单一的说教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很有效。:
  1.
  1、 明理激趣法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探讨法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法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非常好。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一定要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的,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争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这样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受益匪浅。
其他文献
【摘 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进而能够调节和控制运动负荷,因而运动负荷问题,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尤其是在运动训练领域中,都是关键问题。吃透运动负荷的基本原理,掌握安排、调节和使用運动负荷的基本方法,是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和参加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运动负荷 体育锻炼 作用  能否取得锻炼的效果及取得什么样的锻炼效果,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锻炼方法;二是 锻炼
期刊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遇到较难教学的题目时,它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最简捷的方法。本文结合实例,在教学生活中的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时,因为学生不能很好的解决抽象的平均数问题,教师便用画图的形式,通过“以形助数”,用面积公式求平均数,帮助学生轻松解决了问题,从而进一步阐明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形结合平均数面积  在小学数学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言: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求知欲活跃的直接表现,是串起课堂每一个知识点的主线,有效地提问可以驱动学生的内在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使课堂学习更加深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时代呼唤德育,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本文进行“无痕”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课堂设计在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关注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
期刊
最近教学时接触了巴金的作品,再次细读《家》,对作品又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它的反封建的深刻性更是触动了我的灵魂。  作品描写的是五四运动以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作家通过叙述这一故事,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血淋淋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掩盖下勾心斗角的遮羞布,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荒淫无耻。同时也描写了新的时代思潮唤起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以及维
期刊
摘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已然成为整个教育界和社会公认的学习标准。要真正实现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多赏识与赞美学生,消除学生各种心理顾虑,营造宽松的民主学习氛围。其次,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识,鼓励持续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再次,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研究意识。  关键词:学习 主人 氛围 情景 研究性学
期刊
让学生批改作文不能仅仅是“尝鲜”。要想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必须有相应的理念、制度和操作方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以飨各位专家和同行,敬请指教。  1.、让学生批改,首先让学生接受。  “文章不厌百回改”“多改出华章”是古人的写作经验之谈。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鲁迅“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有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等等,具体可感的事例证明:好文章
期刊
教学内容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单词street;  (2)学生能听懂、会说句子Where is the zoo?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right.  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并用简单的英语指路问路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用英语交流,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1、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单词
期刊
康德说:“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人类的底线是道德,道德的底线是法律,二十一世纪需要大批人才,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守法公民。震惊世界的“马加爵事件”告诉我们,光培养智慧是行不通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法治教育,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习法律知
期刊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我参加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由当初的少不更事到后来的逐渐成熟以及现在的处变不惊。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每天都在不断的发生,有快乐的、有伤感的、有令人振奋的、也有让人无奈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些故事最大的价值在于影响我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理解、帮助我在教师岗位上成熟、成长起来。  无意中我曾读到过一个故事,被深深地打动了。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