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小说《革命之路》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妻企图挣脱窒息、空虚的生活,拯救绝望的爱情而进行的一场家庭革命并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小说发生在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大变革大背景下,反映了美国梦破灭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无望和挣扎。
关键词:美国梦 社会革命 家庭革命 爱情幻灭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 -1992),在美国享有“作家中的作家”之美誉。《革命之路》是其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它为耶茨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这部作品描述了日落西山的中产阶级社会关系,是一部充满黑色现实,反映了20世纪“美国梦”破碎时代人们绝望生活的画卷,也是一部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主义作品。2008年,好莱坞拿到《革命之路》的版权,将其改编成电影,并由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同名电影公映后颇受好评。借此东风,世人开始再次关注这个被忽视了50年的美国最重要的作家——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路》创作于1961年,作品取名“革命之路”一方面是指故事发生在一条叫革命路的街道上;另一方面是指主人公惠勒夫妇一家决定搬离美国去巴黎生活的一场家庭革命。小说主要讲述了惠勒夫妇一家,这个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在与空虚生活的抗争中最终走向破碎的悲剧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艾波(April)是一个失败的舞台剧演员,在经历了短暂、幸福的婚姻生活之后,她对家庭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随着时间的流转,在琐碎的家务和降临的孩子中消磨殆尽,于是,夫妻两个开始了无尽的争吵。而男主人公弗兰克(Frank)原本是一名满怀雄心壮志的二战退伍士兵,本想在战后有所作为的他现在却做着一份自己极为厌恶的单调枯燥的工作,夫妻两人都不甘于这种毫无生气的死板生活,于是决定奔向巴黎,一个浪漫、梦幻般的希望之地,也是婚姻和灵魂的救赎之地。面对这场家庭革命,惠勒夫人是下定决心要跟现状决裂,逃离这令人窒息的生活;而弗兰克则懦弱地退缩了。最后,万念俱灰的艾波通过一根橡皮管,给自己堕了胎,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决绝地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从而宣告了自己对生活的抗争。悲剧最终还是降临到了这个家庭。弗兰克深受打击,心灰意冷,从此消沉。生活依然在延续,新的年轻夫妇搬入了革命路,并带着艾波当初的那种新奇和满足,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新一轮革命即将上演。惠勒家式的悲剧似乎将永远不会终结。
一躁动的年代,破灭的美国梦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永远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从殖民时期“美国梦”的雏形,到一战后“美国梦”的迷茫与彷徨,再到二战后“美国梦”的绝望与破灭,可以说,它是美国式民主理想的代名词。“美国梦”包含着人们从精神到物质对功成名就的追逐,对爱情幸福的向往。而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梦幻灭、爱情梦破碎的悲剧。要更好地解读这本书,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1955年美国的西康涅狄格州。在当时,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摇滚乐、迷幻药……风起云涌。而男女主人公弗兰克和艾波就在这貌似平静实暗潮涌动的社会大背景下相遇、相识、相爱、结婚,争吵、破裂,而一场婚后的家庭革命也伴随着美国的社会革命徐徐拉开了帷幕,无尽的争吵、枯燥的生活耗尽了相爱夫妻对生活最后的期盼;其次,我们还要追根朔源回顾一下“美国梦”的历史进程,以及它对美国人思想、生活的深刻影响。
人们对“美国梦”的追逐,经历了初期的狂热、鼎盛的辉煌和没落的苦涩三个阶段。在最初的殖民时期,人们就是单纯地要在美国这片充满希望与机遇的热土上,通过勤劳、勇敢、不懈的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美好的生活。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欧洲移民都是抱着“美国梦”的坚定信念在这里扎根、繁衍;随着时代年轮的滚动,从美国独立直至19世纪末期,美国大片广袤的土地任人占据、开发和投资。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加快了社会的流动,对无数怀揣“美国梦”的人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而“美国梦”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它的鼎盛;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在时代的变迁中,美国经济逐渐走向投机化、泡沫化,人们心怀“美国梦”去追逐的财富可能瞬间就会消失,“美国梦”也开始走向它的下坡路,它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于是,我们渐渐走到了20世纪50年代—— 美国历史上这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时期,也就是小说《革命之路》发生的社会大背景下。当时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思想变迁的动荡中。而美国人民也同样经受着来自生活与现实的冲撞和思想转变,作者理查德·耶茨曾说过美国的革命之路在50年代似乎就走到了尽头,这时的“美国梦”已不再是人们对它最初的理解和初衷了,而这一变化都被耶茨深刻地反映在了《革命之路》这部作品中。耶茨在书中对隐藏在美国社会下的汹涌暗流做了现实而残酷的展示:二战后美国的强势也难掩潜伏的危机,这一时期保守主义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潮。曾以变革、创造、冒险为标志的“美国梦”悄然改换门庭,成了保守、服从、遵守的象征。人们逐渐放弃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是沉溺于虚无的歌舞升平。像弗兰克和艾波夫妻这样的中产阶级又怎能逃离这样的社会主流,他们既无法撼动上层的统领地位又不愿放弃自己的身份与下层为伍,于是也就只能以“保守”作为自己的保护外衣。在书中,作者对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竭尽讽刺和挖苦之能事,如:
“你要搞到房子,就得找一份工作,如果你要搞到很好的房子,一个甜美的家,那你就得找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这就是98·9%以上的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弗兰克与艾波,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能够遇见的平常夫妻一样,表面上家庭美满,暗地里却危机四伏。没完没了的争吵、复合,家庭的琐碎、零乱,市侩的邻居,夫妇俩各自的出轨……都在作者笔下被冰冷、理智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鲁迅先生曾有一句名言:“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长久被压抑在沉闷、保守的社会中,要么沉沦下去,要么奋起抗争,一旦获得契机,那么所压抑的力量所带来的破坏力是我们的社会都难以估量和承受的。一个小家庭就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小社会的缩影,《革命之路》中弗兰克和艾波的家庭悲剧恰恰折射出走上反抗革命道路的小社会。也许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诸如《革命之路》里弗兰克和艾波的家庭悲剧将会不断上演,意识到了自己已经遗失了变革、冒险、反叛的精神,所以人们才会决然地走上反抗之路,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美国各种社会风潮的爆发: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学生运动等等。
二绝望的爱情革命
《革命之路》除了反映社会大变革中“美国梦”的幻灭,更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革命路上小家庭的变革,即发生在男女主人公身上的革命。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失望、“美国梦”的变质、沉闷的生活消磨掉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情,为了拯救他们平淡没有激情的婚姻、为了更有意义的生活、为了逃避无望的空虚,弗兰克和艾波毅然决定搬往巴黎开始全新的希望生活,而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并与之抗争。
和许多人一样,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初见时的浪漫悸动、蜜月的激情,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和爱情渐行渐远,原本甜蜜的爱情被没有节制的、无尽的激烈争吵所取代;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变成了整理不完的房间和做不完的家务。他们想冲破这种生活枷锁的桎梏,所以想到巴黎去。在他们的想象中,巴黎是一座充满新奇和希望的城市,弗兰克曾经去过那里,并对那里颇为留恋。而对艾波来说,无论去哪里,无论怎么样生活都无所谓,只要能呼吸到新鲜、自由的空气就可以。其实在这场逃离美国、奔向巴黎的“大逃亡”中,巴黎只是代表他们理想生活的一个物化标志而已,他们的希望家园可能是巴黎,也可能是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只是要逃离现在的生活。可是,生活总是喜欢和人们开玩笑,在他们准备好一切,坐等巴黎之行时,发生了两件意外,阻滞了他们的家庭革命之路:一件是艾波意外怀孕,一件是弗兰克突然要受到重用、要加薪升职。面对突来的诱惑,原本不坚定的弗兰克动摇了。而对艾波来说,只要在美国,他们的无聊的生活并不会有太大改变,还是那个家庭,还是那条熟悉的革命路,所以艾波依然坚持去巴黎,并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同样的“革命之路”,一个坚持,一个妥协放弃,这就是爱情的绝望之处,背道而驰的两个人怎么可能还会再有交集呢?
在这场家庭革命中,艾波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她是革命的先驱,带给革命路的人们以希望和勇气。她挣扎着要摆脱现实沉闷的生活,拼死也要让绝望的爱情生活起死回生,她不惜一切代价去扫清阻碍她革命道路上的羁绊,去追求内心对自由、理想和个性的渴望。艾波长期抑郁、苦闷积聚心头无法释放,爱情的最终幻灭导致她堕胎、自杀,她用了如此消极而又极端的方式去抗争空虚的生活,却无法避免惨烈又必然的失败结局。而弗兰克也曾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有志青年,但是在积年累月的平庸生活中,他被无聊的小职员生活所困,借酒消愁。他从内心深处也渴望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渴望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无论是工作上的,希望从事与父辈不同的职业革命;还是与女同事的婚外恋,渴望对沉闷婚姻进行一场婚姻革命。艾波的疯狂计划既让他狂喜、兴奋,又令他难以置信与无法理解;既难以抗拒,又从内心深处只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但所有革命都会有意志不坚定者,面对升职加薪,弗兰克动摇了,也许巴黎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借口,而艾波的怀孕更成了最好的推托之词,也许怀孕本身也是一场阴谋。所以最后艾波决定独自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这时她已并不在意这场革命之路会通往哪里,革命的结局会怎样,她只是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这只是她一个人的爱情之战和革命之路,而无关他人。弗兰克的优柔寡断和艾波的毅然决然使得这场爱情、婚姻、事业、家庭的革命交响曲,以悲剧收场。
三结语
《革命之路》从头到尾就没对“美国梦”抱有任何幻想,作者理查德·耶茨始终以冰冷的、简洁的文字描绘着这个时代的毒瘤,书中也包含了作者自己浓浓的伤痛和孤独。这部作品是在美国“垮掉的一代”风靡社会的背景下,对社会腐朽体制的抨击、对虚假“美国梦”的揭示、对反叛精神消亡的不满,是一个家庭的革命、一场爱情的革命。女主人公艾波渴望变革,也急于变革,为此她像堂吉诃德般的斗士一样不屈不挠地与残酷的现实斗争着,且愈战愈勇,从夫妻两人的并肩作战到一个人孤独地战斗,直至最后难堪重负,没有力气也没有意愿再做任何努力,决绝地走向死亡。而弗兰克则做了革命的逃兵,在妻子的推动下,他踏上革命的道路,但当真正面对革命时他又开始彷徨、恐惧,于是少许的诱惑立即让他找到了动摇的借口,他妥协、退缩了。在这部作品的结束,革命路上又来了一对年轻夫妇,邻居对他们诉说着惠勒夫妇的故事,新的革命又在继续,更多的“惠勒夫妇”还在抗争空虚、无望的生活道路上前进,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总之,革命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时有曲折甚至是没有尽头,让人看不到希望,但革命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耶茨,侯小翊译:《革命之路》,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2] Richard Yates Revolutionary Road[M]Vintage Press,2000.
[3] 傅景川主编:《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Kathryn.Hume.American Dream,American Nightmare—Fiction Since 1960[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6] http://classic-american-fiction.suite101.com.
[7] http://www.tbns.net/elevenkinds/richardford.html.
作者简介:刘雪梅,女,1975—,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上海商学院。
关键词:美国梦 社会革命 家庭革命 爱情幻灭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 -1992),在美国享有“作家中的作家”之美誉。《革命之路》是其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它为耶茨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这部作品描述了日落西山的中产阶级社会关系,是一部充满黑色现实,反映了20世纪“美国梦”破碎时代人们绝望生活的画卷,也是一部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主义作品。2008年,好莱坞拿到《革命之路》的版权,将其改编成电影,并由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同名电影公映后颇受好评。借此东风,世人开始再次关注这个被忽视了50年的美国最重要的作家——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路》创作于1961年,作品取名“革命之路”一方面是指故事发生在一条叫革命路的街道上;另一方面是指主人公惠勒夫妇一家决定搬离美国去巴黎生活的一场家庭革命。小说主要讲述了惠勒夫妇一家,这个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在与空虚生活的抗争中最终走向破碎的悲剧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艾波(April)是一个失败的舞台剧演员,在经历了短暂、幸福的婚姻生活之后,她对家庭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随着时间的流转,在琐碎的家务和降临的孩子中消磨殆尽,于是,夫妻两个开始了无尽的争吵。而男主人公弗兰克(Frank)原本是一名满怀雄心壮志的二战退伍士兵,本想在战后有所作为的他现在却做着一份自己极为厌恶的单调枯燥的工作,夫妻两人都不甘于这种毫无生气的死板生活,于是决定奔向巴黎,一个浪漫、梦幻般的希望之地,也是婚姻和灵魂的救赎之地。面对这场家庭革命,惠勒夫人是下定决心要跟现状决裂,逃离这令人窒息的生活;而弗兰克则懦弱地退缩了。最后,万念俱灰的艾波通过一根橡皮管,给自己堕了胎,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决绝地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从而宣告了自己对生活的抗争。悲剧最终还是降临到了这个家庭。弗兰克深受打击,心灰意冷,从此消沉。生活依然在延续,新的年轻夫妇搬入了革命路,并带着艾波当初的那种新奇和满足,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新一轮革命即将上演。惠勒家式的悲剧似乎将永远不会终结。
一躁动的年代,破灭的美国梦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永远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从殖民时期“美国梦”的雏形,到一战后“美国梦”的迷茫与彷徨,再到二战后“美国梦”的绝望与破灭,可以说,它是美国式民主理想的代名词。“美国梦”包含着人们从精神到物质对功成名就的追逐,对爱情幸福的向往。而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梦幻灭、爱情梦破碎的悲剧。要更好地解读这本书,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1955年美国的西康涅狄格州。在当时,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摇滚乐、迷幻药……风起云涌。而男女主人公弗兰克和艾波就在这貌似平静实暗潮涌动的社会大背景下相遇、相识、相爱、结婚,争吵、破裂,而一场婚后的家庭革命也伴随着美国的社会革命徐徐拉开了帷幕,无尽的争吵、枯燥的生活耗尽了相爱夫妻对生活最后的期盼;其次,我们还要追根朔源回顾一下“美国梦”的历史进程,以及它对美国人思想、生活的深刻影响。
人们对“美国梦”的追逐,经历了初期的狂热、鼎盛的辉煌和没落的苦涩三个阶段。在最初的殖民时期,人们就是单纯地要在美国这片充满希望与机遇的热土上,通过勤劳、勇敢、不懈的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美好的生活。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欧洲移民都是抱着“美国梦”的坚定信念在这里扎根、繁衍;随着时代年轮的滚动,从美国独立直至19世纪末期,美国大片广袤的土地任人占据、开发和投资。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加快了社会的流动,对无数怀揣“美国梦”的人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而“美国梦”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它的鼎盛;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在时代的变迁中,美国经济逐渐走向投机化、泡沫化,人们心怀“美国梦”去追逐的财富可能瞬间就会消失,“美国梦”也开始走向它的下坡路,它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于是,我们渐渐走到了20世纪50年代—— 美国历史上这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时期,也就是小说《革命之路》发生的社会大背景下。当时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思想变迁的动荡中。而美国人民也同样经受着来自生活与现实的冲撞和思想转变,作者理查德·耶茨曾说过美国的革命之路在50年代似乎就走到了尽头,这时的“美国梦”已不再是人们对它最初的理解和初衷了,而这一变化都被耶茨深刻地反映在了《革命之路》这部作品中。耶茨在书中对隐藏在美国社会下的汹涌暗流做了现实而残酷的展示:二战后美国的强势也难掩潜伏的危机,这一时期保守主义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潮。曾以变革、创造、冒险为标志的“美国梦”悄然改换门庭,成了保守、服从、遵守的象征。人们逐渐放弃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是沉溺于虚无的歌舞升平。像弗兰克和艾波夫妻这样的中产阶级又怎能逃离这样的社会主流,他们既无法撼动上层的统领地位又不愿放弃自己的身份与下层为伍,于是也就只能以“保守”作为自己的保护外衣。在书中,作者对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竭尽讽刺和挖苦之能事,如:
“你要搞到房子,就得找一份工作,如果你要搞到很好的房子,一个甜美的家,那你就得找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这就是98·9%以上的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弗兰克与艾波,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能够遇见的平常夫妻一样,表面上家庭美满,暗地里却危机四伏。没完没了的争吵、复合,家庭的琐碎、零乱,市侩的邻居,夫妇俩各自的出轨……都在作者笔下被冰冷、理智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鲁迅先生曾有一句名言:“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长久被压抑在沉闷、保守的社会中,要么沉沦下去,要么奋起抗争,一旦获得契机,那么所压抑的力量所带来的破坏力是我们的社会都难以估量和承受的。一个小家庭就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小社会的缩影,《革命之路》中弗兰克和艾波的家庭悲剧恰恰折射出走上反抗革命道路的小社会。也许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诸如《革命之路》里弗兰克和艾波的家庭悲剧将会不断上演,意识到了自己已经遗失了变革、冒险、反叛的精神,所以人们才会决然地走上反抗之路,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美国各种社会风潮的爆发: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学生运动等等。
二绝望的爱情革命
《革命之路》除了反映社会大变革中“美国梦”的幻灭,更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革命路上小家庭的变革,即发生在男女主人公身上的革命。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失望、“美国梦”的变质、沉闷的生活消磨掉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情,为了拯救他们平淡没有激情的婚姻、为了更有意义的生活、为了逃避无望的空虚,弗兰克和艾波毅然决定搬往巴黎开始全新的希望生活,而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并与之抗争。
和许多人一样,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初见时的浪漫悸动、蜜月的激情,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和爱情渐行渐远,原本甜蜜的爱情被没有节制的、无尽的激烈争吵所取代;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变成了整理不完的房间和做不完的家务。他们想冲破这种生活枷锁的桎梏,所以想到巴黎去。在他们的想象中,巴黎是一座充满新奇和希望的城市,弗兰克曾经去过那里,并对那里颇为留恋。而对艾波来说,无论去哪里,无论怎么样生活都无所谓,只要能呼吸到新鲜、自由的空气就可以。其实在这场逃离美国、奔向巴黎的“大逃亡”中,巴黎只是代表他们理想生活的一个物化标志而已,他们的希望家园可能是巴黎,也可能是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只是要逃离现在的生活。可是,生活总是喜欢和人们开玩笑,在他们准备好一切,坐等巴黎之行时,发生了两件意外,阻滞了他们的家庭革命之路:一件是艾波意外怀孕,一件是弗兰克突然要受到重用、要加薪升职。面对突来的诱惑,原本不坚定的弗兰克动摇了。而对艾波来说,只要在美国,他们的无聊的生活并不会有太大改变,还是那个家庭,还是那条熟悉的革命路,所以艾波依然坚持去巴黎,并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同样的“革命之路”,一个坚持,一个妥协放弃,这就是爱情的绝望之处,背道而驰的两个人怎么可能还会再有交集呢?
在这场家庭革命中,艾波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她是革命的先驱,带给革命路的人们以希望和勇气。她挣扎着要摆脱现实沉闷的生活,拼死也要让绝望的爱情生活起死回生,她不惜一切代价去扫清阻碍她革命道路上的羁绊,去追求内心对自由、理想和个性的渴望。艾波长期抑郁、苦闷积聚心头无法释放,爱情的最终幻灭导致她堕胎、自杀,她用了如此消极而又极端的方式去抗争空虚的生活,却无法避免惨烈又必然的失败结局。而弗兰克也曾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有志青年,但是在积年累月的平庸生活中,他被无聊的小职员生活所困,借酒消愁。他从内心深处也渴望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渴望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无论是工作上的,希望从事与父辈不同的职业革命;还是与女同事的婚外恋,渴望对沉闷婚姻进行一场婚姻革命。艾波的疯狂计划既让他狂喜、兴奋,又令他难以置信与无法理解;既难以抗拒,又从内心深处只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但所有革命都会有意志不坚定者,面对升职加薪,弗兰克动摇了,也许巴黎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借口,而艾波的怀孕更成了最好的推托之词,也许怀孕本身也是一场阴谋。所以最后艾波决定独自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这时她已并不在意这场革命之路会通往哪里,革命的结局会怎样,她只是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这只是她一个人的爱情之战和革命之路,而无关他人。弗兰克的优柔寡断和艾波的毅然决然使得这场爱情、婚姻、事业、家庭的革命交响曲,以悲剧收场。
三结语
《革命之路》从头到尾就没对“美国梦”抱有任何幻想,作者理查德·耶茨始终以冰冷的、简洁的文字描绘着这个时代的毒瘤,书中也包含了作者自己浓浓的伤痛和孤独。这部作品是在美国“垮掉的一代”风靡社会的背景下,对社会腐朽体制的抨击、对虚假“美国梦”的揭示、对反叛精神消亡的不满,是一个家庭的革命、一场爱情的革命。女主人公艾波渴望变革,也急于变革,为此她像堂吉诃德般的斗士一样不屈不挠地与残酷的现实斗争着,且愈战愈勇,从夫妻两人的并肩作战到一个人孤独地战斗,直至最后难堪重负,没有力气也没有意愿再做任何努力,决绝地走向死亡。而弗兰克则做了革命的逃兵,在妻子的推动下,他踏上革命的道路,但当真正面对革命时他又开始彷徨、恐惧,于是少许的诱惑立即让他找到了动摇的借口,他妥协、退缩了。在这部作品的结束,革命路上又来了一对年轻夫妇,邻居对他们诉说着惠勒夫妇的故事,新的革命又在继续,更多的“惠勒夫妇”还在抗争空虚、无望的生活道路上前进,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总之,革命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时有曲折甚至是没有尽头,让人看不到希望,但革命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耶茨,侯小翊译:《革命之路》,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2] Richard Yates Revolutionary Road[M]Vintage Press,2000.
[3] 傅景川主编:《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Kathryn.Hume.American Dream,American Nightmare—Fiction Since 1960[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6] http://classic-american-fiction.suite101.com.
[7] http://www.tbns.net/elevenkinds/richardford.html.
作者简介:刘雪梅,女,1975—,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上海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