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从听觉的方面影响情感、触动灵魂,具有天然美育的功能。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音乐是审美教育主要方法与途径,因此学校音乐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满足审美需要,激发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笔者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为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音乐教师对小学生的审美需要和接受水平有充分的认识,利用音乐引导学生体验艺术与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利用音乐激发兴趣,开阔眼界,为社会培养综合素养的后备人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获得最佳的教育效应,顺应时代的变化。
一、反复聆听,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种在声波振动中存在的听觉艺术,具有一定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它不像语言文字那样有具体而确切的概念和定义,而是主要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来引起人的各种反映。正因如此,我们只有反复的聆听和鉴赏才能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真正的感受和理解到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当然为了防止反复聆听的单调与枯燥,音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范唱、对唱等手段,来丰富聆听形式,慢慢熟悉、掌握乐曲,了解音乐作品的各个结构和细节,感受和欣赏乐曲中蕴含的意境与内涵。
例如:进行的一年级欣赏课《玩具兵进行曲》的教学,第一次聆听:聆听乐曲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声势动作,用肢体语言形象的表现乐曲;第二次聆听:带着问题聆听教师范唱,感受乐曲表现出的情绪特点;第三次聆听:聆听教师根据乐曲节奏创作的童谣,尝试着自己唱一唱;第四次聆听:聆听音乐,小组合作用小打击乐器演奏出乐曲中的节奏;第五次聆听:教师利用多媒体示范根据乐曲的旋律和节奏画出旋律线……音乐教师利用“反复聆听”的方法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完整的感知到乐曲中的音乐形象,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音乐中的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聆听乐曲这一过程不再枯燥而无聊。
二、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感官,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入自己所创设的特定艺术情境,借此使學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就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和环境的作用,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学用具和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良好互动环境,促进学生深入地感知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利用语言、游戏、表演、多媒体等来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例如:在进行《京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京剧视频,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表演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加上口传心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节奏、唱腔等难点,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这种韵味十足的艺术情境中,既在表演中轻松地学习了知识和技能,又感受到国粹的魅力。
三、即兴创作,启发学生的想象创作
想象是与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也是审美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即兴创作既是创新音乐的一种方式,也是训练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创作最为常见方式的就是奥尔夫教学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歌唱、动作和乐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和魅力。例如在欣赏课《踏雪寻梅》教学时,利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编创作进行教学,既丰富了教学成果,也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拍手、拍肩、拍腿、跺脚、拍桌子等等,带领学生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在学生基本掌握后,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歌曲中的节奏即兴编创一些声势动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主观认识和想象理解创作出一些五花八门、不同组合的节奏,在这种想象创作中学生不断积累审美经验,促进音乐审美素养的提升,同时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四、拓展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除了固定的教学内容以外,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拓展,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引导他们树立高尚、艺术的审美趣味。拓展内容是大多数音乐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时,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对拓展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筛选,在这种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例如:教师在教唱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后,选择了播放视频来进行拓展,而视频的内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火红的萨日朗》舞蹈视频,利用耳熟能详的歌曲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还跟着视频舞动起来,在这种美妙的歌声、简单的动作和轻松活跃的气氛里,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蒙古歌舞的粗犷、豪迈,感受到了祖国大好山河的壮阔之美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扩大审美范围,拓展知识储备,潜移默化的在音乐美的熏陶下,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更善于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形成健康、高尚、艺术的审美趣味。
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需要关注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想法、爱好和追求等,适时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音乐中的美和魅力,让他们在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和愉快体验中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潜移默化的提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可.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审美与育人内涵浅析[J].吉林教育,2021(Z4):104-105.
[2]尹鸿文.美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实施途径[J].艺术大观,2021(20):105-106.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音乐教师对小学生的审美需要和接受水平有充分的认识,利用音乐引导学生体验艺术与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利用音乐激发兴趣,开阔眼界,为社会培养综合素养的后备人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获得最佳的教育效应,顺应时代的变化。
一、反复聆听,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种在声波振动中存在的听觉艺术,具有一定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它不像语言文字那样有具体而确切的概念和定义,而是主要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来引起人的各种反映。正因如此,我们只有反复的聆听和鉴赏才能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真正的感受和理解到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当然为了防止反复聆听的单调与枯燥,音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范唱、对唱等手段,来丰富聆听形式,慢慢熟悉、掌握乐曲,了解音乐作品的各个结构和细节,感受和欣赏乐曲中蕴含的意境与内涵。
例如:进行的一年级欣赏课《玩具兵进行曲》的教学,第一次聆听:聆听乐曲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声势动作,用肢体语言形象的表现乐曲;第二次聆听:带着问题聆听教师范唱,感受乐曲表现出的情绪特点;第三次聆听:聆听教师根据乐曲节奏创作的童谣,尝试着自己唱一唱;第四次聆听:聆听音乐,小组合作用小打击乐器演奏出乐曲中的节奏;第五次聆听:教师利用多媒体示范根据乐曲的旋律和节奏画出旋律线……音乐教师利用“反复聆听”的方法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完整的感知到乐曲中的音乐形象,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音乐中的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聆听乐曲这一过程不再枯燥而无聊。
二、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感官,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入自己所创设的特定艺术情境,借此使學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就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和环境的作用,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学用具和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良好互动环境,促进学生深入地感知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利用语言、游戏、表演、多媒体等来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例如:在进行《京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京剧视频,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表演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加上口传心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节奏、唱腔等难点,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这种韵味十足的艺术情境中,既在表演中轻松地学习了知识和技能,又感受到国粹的魅力。
三、即兴创作,启发学生的想象创作
想象是与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也是审美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即兴创作既是创新音乐的一种方式,也是训练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创作最为常见方式的就是奥尔夫教学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歌唱、动作和乐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和魅力。例如在欣赏课《踏雪寻梅》教学时,利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编创作进行教学,既丰富了教学成果,也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拍手、拍肩、拍腿、跺脚、拍桌子等等,带领学生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在学生基本掌握后,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歌曲中的节奏即兴编创一些声势动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主观认识和想象理解创作出一些五花八门、不同组合的节奏,在这种想象创作中学生不断积累审美经验,促进音乐审美素养的提升,同时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四、拓展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除了固定的教学内容以外,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拓展,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引导他们树立高尚、艺术的审美趣味。拓展内容是大多数音乐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时,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对拓展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筛选,在这种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例如:教师在教唱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后,选择了播放视频来进行拓展,而视频的内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火红的萨日朗》舞蹈视频,利用耳熟能详的歌曲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还跟着视频舞动起来,在这种美妙的歌声、简单的动作和轻松活跃的气氛里,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蒙古歌舞的粗犷、豪迈,感受到了祖国大好山河的壮阔之美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扩大审美范围,拓展知识储备,潜移默化的在音乐美的熏陶下,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更善于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形成健康、高尚、艺术的审美趣味。
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需要关注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想法、爱好和追求等,适时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音乐中的美和魅力,让他们在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和愉快体验中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潜移默化的提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可.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审美与育人内涵浅析[J].吉林教育,2021(Z4):104-105.
[2]尹鸿文.美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实施途径[J].艺术大观,2021(20):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