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文章首先考察了划界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接着从科学史和科学审美价值两方面得出科学划界标准最终应“回归”一元。
关键词:科学划界;标准;一元;多元
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真正意义的科学哲学诞生以来,关于科学划界的理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逻辑经验主义的一元绝对标准。(2)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3)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标准。(4)现在的多元综合标准。以上所有的划界标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它的合理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标准又都暴露出了它的缺陷。科学划界至今仍是困扰世人的难题,它的路究竟在何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笔者试图从整体走向上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科学划界的一元标准
1、逻辑实证主义的一元绝对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关注的是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划界。因此他们所提出的主要是“意义标准”。他们倾向于认为任何科学命题,凡是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凡是不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维特根斯坦说:“一切哲学的或形而上学的命题是非命题或假命题,他们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命题可完全归结为基本的或原子的命题,后者是描述可能事态的简单陈述。”用什么标准来区分命题的有意义和无意义呢?答案是可证实性。“有可能处于科学领域的陈述是可被观察陈述证实的陈述。”所以,逻辑实证主义把可证实性、意义和科学性质看成了一回事。
在波普尔及痭因等人的强有力的批判下,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标准经历了一个不断软化的过程,卡尔纳普以“可还原性原则”取代石里克的“可证实性原则”,艾耶尔提出用“可检验性原则”取代“可证实性原则”。赖欣巴哈通过构造出“概率的意义理论”以改进“绝对的可证实性”。他们的划界标准不管怎么演变,始终没有超出一元绝对的框架。
2、波普尔的划界理论
波普尔批评逻辑实证论者把可证实性、有意义和科学性三个概念等同。在他看来,意义问题是个假问题。因为科学不可能完全排斥形而上学。所以波普尔提出了他的“可证伪性”标准,作为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对于任何科学理论,凡是可以证伪、可以证明为假的,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且可证伪程度越高,科学程度也越高。证伪主义划界标准概括起来可表述为“衡量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即不要求一个科学系统能一劳永逸地在肯定的意义上被选拔出来;相反,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被选拔出来,“一个经验的科学体系必须可能被反驳”。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划界标准针锋相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相信有一个单一、绝对、确定的划界标准。因此波普尔的划界标准仍是一元绝对的。
3、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
逻辑主义过分简单化的一元绝对标准很快就遭到来自各方的批判。随着20世纪60年代历史主义的兴起。科学划界成了一个必须诉诸历史分析才能解决的问题。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库恩。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典范”的概念。他认为,科学和形而上学、科学与非科学难于清晰划界。仅仅在常规科学时期的释疑活动中科学与非科学得于暂时的划分。在“科学革命”时期,原有的界限被打乱,随着范式的更替,科学的标准也随之而改变。在库恩那里,范式是常规科学特有的,非常规科学没有形成范式,是前科学时期。而且库恩把心理、社会、历史、价值观等引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相对主义的划界标准:“在检验与释疑这两个标准中,后者既更加准确,也是更加基本。”只要仔细关注科学事业就会发现,正是常规科学而不是非常规科学,最能把科学与其他事业区分开来。这样“范式”便理所当然地充当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后来拉卡托斯试图调和波普尔和库恩的科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划界标准。精致证伪主义者拉卡托斯在他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认为科学是由硬核、保护带、正面启示法和反面启示法构成的科学研究纲领。科学的发展其实是进步的研究纲领取代退步纲领。因此,拉卡托斯把科学划界标准问题归约为科学评价问题:我们如何区分进步纲领和退步纲领。其区分的关键在于回应反常的挑战时能否预测新的事实:能预测新的事实就是进步的,否则就是退步的。这里所涉及的“进步”、“退步”概念,不再有逻辑的绝对标准,而是涉及到人的主观判断,有历史的维度。所以拉卡托斯的划界标准保留了一定的历史性和相对性,但仍属一元标准的范畴。
可以看出,科学划界发展到库恩、拉卡托斯这里,已表现出从一元走向多元、从绝对走向相对、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倾向性。
二、科学划界的多元标准
1、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标准
费伊阿本德继承了库恩的历史主义,但走得更远,他把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推到了极致,主张“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他认为:“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不仅是人为的,而且对知识的进步是有害的。如果要理解自然,要支配我们的物质环境,那么我们一定要使用一切的思想、一切方法,而不仅仅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关于科学之外无知识的断定只不过是又一个童话而已。”因此,费伊阿本德主张科学与非科学没有必要也无法区分开来,提出了“怎么的都行”的多元主义标准。劳丹后来也认为不同时期的科学具有“异质性”,科学划界是个伪问题,主张消解划界。这都体现了科学与非科学区分的多元化——“怎么的都行”。
2、多元综合标准
邦格从唯物主义本体论出发,主张划界标准是多元的、精确的。他将“知识领域”作为科学划界的单元,提出了科学划界的精确定义,他把知识领域E分为10个要素:E=(C,S,D,G,F,B,P,K,A,M)。其中E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共同体;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景;P为问题组合;K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的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所抱的目的;M为方法论体系。科学和非科学都是人类知识领域,都满足上述定义。但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在于构成知识领域的十个元素的具体内容不同和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上不同。邦格认为:只要精确区别上述十个元素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联,就不难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萨伽德也坚持科学划界的多元标准。他提出的多元标准体现在五个方面;(1)科学使用相关联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性思维方式;(2)科学追求经验证实和证伪,伪科学超越或忽略经验;(3)科学家关心与竞争理论有关的理论评价,伪科学家不关心竞争理论;(4)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采用许多非简单的特设性 假说;(5)科学靠创新不断进步,伪科学一味保守,停止不前。这五个方面的综合运用才可作出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运用其中一条会得出荒谬的结论。同时,萨伽德指出这些特征不是科学或伪科学的必要或充分条件,我们可以看某领域更接近哪边的特征,来判断它是科学或非科学,对上述每个特征我们还可更精确化。这充分体现了划界标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三、科学划界的最终走向——一元标准
纵观科学划界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划界标准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标准应越分越细,在不同领域应有不同的划界标准。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标准将最终趋于统一。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科学正在朝着统一性方向发展。试想:科学最终达到了统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即科学划界标准最终回归一元。
1、从科学史方面看
自然科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从统一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界的复杂多样性。科学的发展就是一步一步向这个目标接近。许多科学家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前仆后继,继往开来。
从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到牛顿,实现了地球力学与天体力学的统一。
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学实现了光、电、磁、场的统一。
普朗克量子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实现了宏观与微观、时空几何与引力理论的统一。
爱因斯坦后半生三十年所苦苦探索的就是自然界四种力的统一。爱因斯坦说“我们在寻求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的思想体系”,“目标,是物理学领域中的逻辑的统一。”但未获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和工具,并没有预示这一目标的终结。现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已经实现了电磁作用力、弱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的统一,但引力还没有统一进来。科学家们正在为达到四种力的统一,建立统一场论而努力。
超弦理论被称为近年来物理学中最活跃、最激动人心的分支之一。超弦论声称能统一所有的力和构成物质的所有基本粒子和时空,能把量子论和相对论统一起来,被称为“包罗万象”的理论。著名科学家霍金说,在未来100年,甚至20年,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关于宇宙基本规律的完整理论(也即所谓的“一切论”)。
不但很多科学家对科学的统一深信不疑,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也表现出了相信科学统一的倾向。
恩格斯指出:“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他还指出“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他说这种系统化“会迫使理论自然科学发生革命”。而马克思则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道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二位思想家从不同的侧面道出了科学统一的心声,这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人类思维趋同性的一个证明,而人类思维的趋同性本身也在另一个角度上证明科学是统一的。
2、从科学审美价值方面看
关于科学的审美标准,可以有简单性、和谐性和对称性等多种。但是,最根本的标准是简单性原则。按照这个原则,科学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基本假设或公理应当尽可能地少,直至统一。科学家们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要从繁乱纷杂的表面现象中寻找出简单有序的规律。简单性之所以能够充当最根本的审美标准,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各种科学美。例如,和谐性也是科学美。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简单美。试想大自然本身要是不和谐,科学家又怎么可能从复杂的现象中整理出“简单“的规律来呢?还有,对称性也是一种简单性的表现形式,因为对称的事物,我们就可避其全体研究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而简单性又体现了一种统一。试设想浩如烟海的科学理论要达到最简单,不就是把它们统一成一种科学理论吗?因此追求简单性实质上是追求最终统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逻辑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此外,当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也预示着大科学的形成,科学的统一。
综上所述。科学划界标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从一元绝对到多元相对的历史演变过程。但这种多元性发展并不是一种无限的发展,它最终会终结回归一元。但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科学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一元绝对标准。
关键词:科学划界;标准;一元;多元
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真正意义的科学哲学诞生以来,关于科学划界的理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逻辑经验主义的一元绝对标准。(2)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3)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标准。(4)现在的多元综合标准。以上所有的划界标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它的合理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标准又都暴露出了它的缺陷。科学划界至今仍是困扰世人的难题,它的路究竟在何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笔者试图从整体走向上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科学划界的一元标准
1、逻辑实证主义的一元绝对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关注的是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划界。因此他们所提出的主要是“意义标准”。他们倾向于认为任何科学命题,凡是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凡是不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维特根斯坦说:“一切哲学的或形而上学的命题是非命题或假命题,他们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命题可完全归结为基本的或原子的命题,后者是描述可能事态的简单陈述。”用什么标准来区分命题的有意义和无意义呢?答案是可证实性。“有可能处于科学领域的陈述是可被观察陈述证实的陈述。”所以,逻辑实证主义把可证实性、意义和科学性质看成了一回事。
在波普尔及痭因等人的强有力的批判下,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标准经历了一个不断软化的过程,卡尔纳普以“可还原性原则”取代石里克的“可证实性原则”,艾耶尔提出用“可检验性原则”取代“可证实性原则”。赖欣巴哈通过构造出“概率的意义理论”以改进“绝对的可证实性”。他们的划界标准不管怎么演变,始终没有超出一元绝对的框架。
2、波普尔的划界理论
波普尔批评逻辑实证论者把可证实性、有意义和科学性三个概念等同。在他看来,意义问题是个假问题。因为科学不可能完全排斥形而上学。所以波普尔提出了他的“可证伪性”标准,作为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对于任何科学理论,凡是可以证伪、可以证明为假的,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且可证伪程度越高,科学程度也越高。证伪主义划界标准概括起来可表述为“衡量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即不要求一个科学系统能一劳永逸地在肯定的意义上被选拔出来;相反,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被选拔出来,“一个经验的科学体系必须可能被反驳”。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划界标准针锋相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相信有一个单一、绝对、确定的划界标准。因此波普尔的划界标准仍是一元绝对的。
3、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
逻辑主义过分简单化的一元绝对标准很快就遭到来自各方的批判。随着20世纪60年代历史主义的兴起。科学划界成了一个必须诉诸历史分析才能解决的问题。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库恩。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典范”的概念。他认为,科学和形而上学、科学与非科学难于清晰划界。仅仅在常规科学时期的释疑活动中科学与非科学得于暂时的划分。在“科学革命”时期,原有的界限被打乱,随着范式的更替,科学的标准也随之而改变。在库恩那里,范式是常规科学特有的,非常规科学没有形成范式,是前科学时期。而且库恩把心理、社会、历史、价值观等引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相对主义的划界标准:“在检验与释疑这两个标准中,后者既更加准确,也是更加基本。”只要仔细关注科学事业就会发现,正是常规科学而不是非常规科学,最能把科学与其他事业区分开来。这样“范式”便理所当然地充当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后来拉卡托斯试图调和波普尔和库恩的科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划界标准。精致证伪主义者拉卡托斯在他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认为科学是由硬核、保护带、正面启示法和反面启示法构成的科学研究纲领。科学的发展其实是进步的研究纲领取代退步纲领。因此,拉卡托斯把科学划界标准问题归约为科学评价问题:我们如何区分进步纲领和退步纲领。其区分的关键在于回应反常的挑战时能否预测新的事实:能预测新的事实就是进步的,否则就是退步的。这里所涉及的“进步”、“退步”概念,不再有逻辑的绝对标准,而是涉及到人的主观判断,有历史的维度。所以拉卡托斯的划界标准保留了一定的历史性和相对性,但仍属一元标准的范畴。
可以看出,科学划界发展到库恩、拉卡托斯这里,已表现出从一元走向多元、从绝对走向相对、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倾向性。
二、科学划界的多元标准
1、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标准
费伊阿本德继承了库恩的历史主义,但走得更远,他把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推到了极致,主张“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他认为:“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不仅是人为的,而且对知识的进步是有害的。如果要理解自然,要支配我们的物质环境,那么我们一定要使用一切的思想、一切方法,而不仅仅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关于科学之外无知识的断定只不过是又一个童话而已。”因此,费伊阿本德主张科学与非科学没有必要也无法区分开来,提出了“怎么的都行”的多元主义标准。劳丹后来也认为不同时期的科学具有“异质性”,科学划界是个伪问题,主张消解划界。这都体现了科学与非科学区分的多元化——“怎么的都行”。
2、多元综合标准
邦格从唯物主义本体论出发,主张划界标准是多元的、精确的。他将“知识领域”作为科学划界的单元,提出了科学划界的精确定义,他把知识领域E分为10个要素:E=(C,S,D,G,F,B,P,K,A,M)。其中E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共同体;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景;P为问题组合;K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的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所抱的目的;M为方法论体系。科学和非科学都是人类知识领域,都满足上述定义。但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在于构成知识领域的十个元素的具体内容不同和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上不同。邦格认为:只要精确区别上述十个元素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联,就不难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萨伽德也坚持科学划界的多元标准。他提出的多元标准体现在五个方面;(1)科学使用相关联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性思维方式;(2)科学追求经验证实和证伪,伪科学超越或忽略经验;(3)科学家关心与竞争理论有关的理论评价,伪科学家不关心竞争理论;(4)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采用许多非简单的特设性 假说;(5)科学靠创新不断进步,伪科学一味保守,停止不前。这五个方面的综合运用才可作出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运用其中一条会得出荒谬的结论。同时,萨伽德指出这些特征不是科学或伪科学的必要或充分条件,我们可以看某领域更接近哪边的特征,来判断它是科学或非科学,对上述每个特征我们还可更精确化。这充分体现了划界标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三、科学划界的最终走向——一元标准
纵观科学划界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划界标准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标准应越分越细,在不同领域应有不同的划界标准。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标准将最终趋于统一。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科学正在朝着统一性方向发展。试想:科学最终达到了统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即科学划界标准最终回归一元。
1、从科学史方面看
自然科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从统一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界的复杂多样性。科学的发展就是一步一步向这个目标接近。许多科学家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前仆后继,继往开来。
从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到牛顿,实现了地球力学与天体力学的统一。
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学实现了光、电、磁、场的统一。
普朗克量子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实现了宏观与微观、时空几何与引力理论的统一。
爱因斯坦后半生三十年所苦苦探索的就是自然界四种力的统一。爱因斯坦说“我们在寻求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的思想体系”,“目标,是物理学领域中的逻辑的统一。”但未获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和工具,并没有预示这一目标的终结。现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已经实现了电磁作用力、弱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的统一,但引力还没有统一进来。科学家们正在为达到四种力的统一,建立统一场论而努力。
超弦理论被称为近年来物理学中最活跃、最激动人心的分支之一。超弦论声称能统一所有的力和构成物质的所有基本粒子和时空,能把量子论和相对论统一起来,被称为“包罗万象”的理论。著名科学家霍金说,在未来100年,甚至20年,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关于宇宙基本规律的完整理论(也即所谓的“一切论”)。
不但很多科学家对科学的统一深信不疑,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也表现出了相信科学统一的倾向。
恩格斯指出:“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他还指出“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他说这种系统化“会迫使理论自然科学发生革命”。而马克思则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道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二位思想家从不同的侧面道出了科学统一的心声,这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人类思维趋同性的一个证明,而人类思维的趋同性本身也在另一个角度上证明科学是统一的。
2、从科学审美价值方面看
关于科学的审美标准,可以有简单性、和谐性和对称性等多种。但是,最根本的标准是简单性原则。按照这个原则,科学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基本假设或公理应当尽可能地少,直至统一。科学家们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要从繁乱纷杂的表面现象中寻找出简单有序的规律。简单性之所以能够充当最根本的审美标准,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各种科学美。例如,和谐性也是科学美。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简单美。试想大自然本身要是不和谐,科学家又怎么可能从复杂的现象中整理出“简单“的规律来呢?还有,对称性也是一种简单性的表现形式,因为对称的事物,我们就可避其全体研究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而简单性又体现了一种统一。试设想浩如烟海的科学理论要达到最简单,不就是把它们统一成一种科学理论吗?因此追求简单性实质上是追求最终统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逻辑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此外,当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也预示着大科学的形成,科学的统一。
综上所述。科学划界标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从一元绝对到多元相对的历史演变过程。但这种多元性发展并不是一种无限的发展,它最终会终结回归一元。但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科学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一元绝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