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言现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2020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停顿较长)——在生活中最令你们担心的事是什么?
  生:高考。
  生:有人当众考量你。
  生:口头作文。
  生:突然被人叫起来说话。
  师:看来最令大家担心的事情其实也是一些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美国有一个调查公司,曾经随机抽取了3D00名美国市民,调查“在生活中,你觉得最令你担心的事是什么”,调查的结果显示,不是战争,不是疾病,不是死亡,而是当众演讲!
  演讲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我们先来看看屏幕上的这两句话(出示多媒体):
  1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2 是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就一定是人才。
  从这两句话,同学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能言善辩不同寻常。
  生:口才是人才所不可缺少的。
  生:演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师:的确如此啊!同学们,学习语文,不仅要看重书本上的知识,重视读和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提高我们口语交际的能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语言现场”专题,来进行口语演讲的训练。
  
  二、了解演讲的特点
  
  师:既然是一场演讲训练课,我们首先得了解—下演讲是什么。有没有同学来说说你对演讲的了解?
  生:演讲就是当着众人讲话。
  生:口语信息的交流活动。
  生:演讲者需要向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使听众能按自己说的去做。
  生:演讲有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
  师:这几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其实,演讲除了宣传的作用以外,还有展示自我的作用。什么是演讲?在这里,我选择了一个大家都普遍认可的说法,请大家看屏幕(出示多媒体):
  演讲就是说话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师:从中可以看出演讲的要素有哪些?
  生:演讲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的。
  生:演讲是一种艺术。
  生:演讲要面对听众。
  生:演讲既要演也要讲。
  师:演讲说到底就是“演”与“讲”,包括声音语言,也包括态势语言,那么到底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呢?
  生:以演为主。
  师:啊?(做惊讶状,生笑场。)
  生: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三、技巧指导
  
  师:对!“演”,只是一个辅助性的体态语言;“讲”,则是一个语言表达艺术化的过程,讲求语音的抑扬顿挫、绘声绘色。既然演讲是以讲为主,那必然离不开声音的技巧。说到声音技巧,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我们中有朗诵比赛的一等奖得主,也有校播音特色班的同学。同学们想想,你知道哪些有关声音表达的技巧呢?
  (板书:演讲声音技巧)
  生:声音洪亮,以气声讲话,仪态要大方,台风要稳。
  师:回答很专业哦。
  生:站在台上不宜仰视。
  师:看来大家都很注重台风。其实,演讲的声音技巧很多都是相通的,今天,我主要介绍有关声音处理的三种技巧。第一,音调,强化关键词,弱化非关键词。其实就是该重读的重读。这是指什么呢?
  生:重音。
  师:第二,调整说话的速度。既然是速度,那肯定是指声音的什么方面呢?
  生:快慢。
  师:不错,那同学们觉得演讲时,是快好些还是慢好些呢?
  生:慢,这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
  师:说得很好。第三,关键信息前后的停顿。比如,老师一开始说“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然后稍作停顿,这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想知道是什么问题。
  师:对,就是要这种效果——趿引你的注意,让你更加专注地有意识地去听。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下演讲的三种关键的声音技巧(出示多媒体):
  1 重音 2 延长 3 停顿
  (生读。)
  师:如果分别用符号来标记—下,用些什么符号呢?
  生:重音用点表示,延长用短横线表示,停顿用斜竖线表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课文《不自由,毋宁死》,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请用笔在书上用刚才的三种符号标注后准备演讲,并说说你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出示多媒体)
  我们I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生准备,教师巡视,与学生个别交流。)
  师:我看大家准备得差不多了,哪个同学来试试?
  生:(读完)我的重音放在“必须战斗”和“武力”还有“战争之神”上,停顿放在“我再重复一遍”和“唯一出路”后面。
  师: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因为我觉得这段内容最想表达的是通过战斗才能获得自由。
  师:根据内容来处理声音技巧,不错。其实每个人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对演讲声音的处理并不要求一致。在这里,老师也来展示—下自己对这段演讲的声音处理方式。(出示多媒体)
  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生齐读。)
  师: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你们受到怎样的启发呢?我们刚刚说了有关声音的技巧,那么声音的技巧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生:演讲的内容。
  师:非常正确。
  (板书:思想内容。)
  师:这其实也是演讲的第一原则:内容决定声音的处理,声音的效果要符合内容的需要j请同学们再放声自读一遍。
  (生再齐读。)
  
  四、尝试演讲,体验技巧
  
  师:好,我们已经了解了演讲的声音技巧和原则。现在我们就进入正式的演讲体验环节,希望大家鼓起勇气,挑战自我。(出示多媒体)
  结合演讲技巧指导。自己尝试演讲下一段话:罗马教皇现在又称罗马教宗,我们那个时候。老一辈人还叫罗马教皇,庇护十二世讲了一句话,他说你演讲的时候不能用稿子
  为什么不能用稿子?用稿子表示你记不住,如果你自己都记不住,你怎么能让听众记得住呢?你这个演讲就是失败的。——选自某名人演讲
  (生准备,教师巡视,与学生个别交流。)
  师:大家的准备都很认真,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做第一个勇于尝试的人。(有位女生举手)好,巾帼不让须眉,就请你来试试。
  (学生演讲毕,坐下。)
  师:演讲的好坏,我们暂且不评。再推荐哪一位男同学来试试?
  生:曹越。
  师:好,就请曹越同学来展示F。
  (生仍照屏幕文稿演讲。)
  师: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是一段名人的演讲,这个名人是谁呢?就是李敖。这是李敖到北大时的一篇经典演讲片段。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名人现场演讲的这一段。请注意对比—一下,看看我们同学的演讲和名人的演讲有何不同。
  (播放视频片段,师生共看共听。演讲结束,大家忍俊不禁。)
  师:现在,你能说说我们的演讲和李敖的演讲有什么不同吗?大家先讨论一会儿。   (生讨论热烈,教师巡视,与生个别交流。)
  师:请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李敖的演讲更自然,语言更口语化。
  生:李敖的演讲更有亲和力。
  生:李敖最后的动作特别有意思。
  师:看来大家都注意到了李敖的演讲仪态和语言两个方面,在演讲过程中,恰当的体态语言是十分重要的。那有同学听出了他刚才这段演讲的核心意思了吗?
  生:演讲不需要演讲稿。
  师:很好,那我们的演讲和李敖的演讲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
  生:他是脱稿演讲,我们是照本宣科。
  师:的确,如果我们照着稿子念,即使再有感情,那也成了什么口语表达形式了?
  生:朗诵。
  师:对,演讲和朗诵有区别吗?
  生:有。
  师:下面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下两者的区别(出示多媒体):
  演讲属于实用艺术,侧重宣传鼓动。朗诵属于表演艺术,侧重欣赏。演讲的语言:生活化;朗诵的语言:表演化。好的演讲者眼泪在眼眶里,而听众的眼泪在脸上。
  师:所以,真正的演讲,不仅是声音的技巧,不仅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有亲和的仪态,它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
  
  五、脱稿演讲,以评促悟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对演讲的理解,进入演讲再体验环节。在此环节,我把时间充分地交给同学们,让你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演讲才能。(出示多媒体)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进入我们的演讲环节,展示我们演讲的风采,请选择文本中你最喜欢的演讲片段,给五分钟时间准备。
  师:有个比较高的要求,就是“尽量脱稿”。
  (生准备,教师巡视。)
  师:我看刚才这位女生准备得很认真,就请你来讲一讲吧!
  (生低着头,没有动作。)
  师:要不我们用掌声请她上台展示展示,如何?
  (生很兴奋,鼓掌。)
  (女生站在讲台上,演讲雨果《巴尔扎克葬词》片段,经常低头看书,紧张,语速较快。)
  师:大家觉得她讲得怎么样?
  生:好。(但非真心实意的语气。)
  师:大家认可的那一分好,我想可能大部分来自对这位女生胆识的佩服。的确,能站在讲台上说话,就已经是一个勇敢者了。我们用掌声鼓励。
  (大家鼓掌。)
  师:好,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试试。
  (生没有带书,走上讲台。)
  师:她是没有带书上来的,大家注意到这个细节没有?看来准备得很充分啊!
  (大家掌声鼓励。)
  (生演讲《巴尔扎克葬词》另一段,声音响亮,富有激情,最后配有手势结束。)
  (大家鼓掌热烈。)
  师:前面都是女生,接下来我们请~位男同学试试哦!刚才曹越说他想再试试,我们再给他一次展示的机会,如何?
  (生选择罗斯福《请宣布,对日宣战》片段,比上一次明显好很多,最后仍有忘词现象,显得有些懊恼。)
  师:看来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曹越演讲的这一段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生:日本侵略美国的行为。
  师:那这一语段大家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和某篇著名的演讲,反复句式的使用?
  生:《我有一个梦想》。
  师:对,那这种反复语气的使用在语言上有什么效果呢?
  生:可以渲染情绪感染大家。
  师:罗斯福是在渲染一种怎样的情绪?
  生:对日本蓄意侵略美国本土的愤怒之情。
  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这种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呢?再给大家一分钟准备。
  (有一生主动举手。)
  师:好,就请这位女同学来再讲一遍。
  (时间仓促,生背不下来,但很有感情地照稿演讲。)
  (大家掌声鼓励,表示认可。)
  
  六、小结
  
  师:同学们,真正的演讲能力的提高,仅仅靠40分钟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也能够多练习,勇敢地展示自己演讲的风采!
  七、教学反思
  对于高中生而言,演讲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但是,高中学生注重自己的形象,不轻易在课堂上开口说话。针对这样的学情,激发学生对演讲的兴趣,鼓励学生开口演讲,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是我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体验式教学,学生反映收获很大。他们初次感知演讲,也亲自尝试演讲,感受到开口说话容易,但真正讲好很难。本节课的容量很大,打通了必修和选修的演讲篇章,也拓展了课外的名人演讲,充足的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演讲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训I练,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
  
  点评:
  
  “走进语言现场”以演讲为主,是课标“表达与交流”中对“演讲”要求的具体落实。杨老师借“演讲”话题,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了解演讲的特点,把握演讲的技巧,在体验与活动中对课内外经典演讲片段进行有效的解读与演示。短短的4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主动积极地进入口语交际状态,对话和交流较为充分。而且中心明确,训练过程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名年轻教师能做到课堂监控自然、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实属不易,值得充分肯定和推荐。
  口语交际教学一定要突出交际的互动特点,要以培养倾听和表达能力为前提,以培养应对能力为重点,进行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演讲是口语交际的高级境界,利用典范的演讲稿进行口语训练是既经济又高效的教学形式。杨老师这节课的导入部分,自然而有趣,通过延长停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颇有成效,课堂的口语交际训练由此而展开,师生的互动由此而初见端倪。教师看似轻松却极巧妙的导入很快引入了中心话题——演讲。接着在“了解演讲的特点”这个环节中,教师同样采用放收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加以点拨、提炼,为学生提供一种较为通行的说法,并引导学生了解演讲的要素、辨明“演”与“讲”的主次问题,教学显得生动幽默、左右逢源,师生的距离也在快速缩短。进入“技巧指导”环节后,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这里有教师的智慧暗示和及时点拨,也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在形成共识后及时演练,掌握基本要领,师生对演讲的声音技巧的理解渐趋一致。在此时进入“尝试演讲,体验技巧”环节正是火候,而在学生跃跃欲试时又能巧设玄机,借名人演讲视频,把讨论的中心话题引向深入,不仅让学生明白演讲的要求,而且让学生知道演讲与朗诵的区别。引入“脱稿演讲,以评促悟”显得水到渠成,也使课堂进入了高潮阶段,学生情绪高涨,自我展示意识很强,真正走进了语言现场。
  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张弛有度,虽然穿插了不少关于演讲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但并不显得生硬,选用的演讲片段《不自由,毋宁死》、李敖到北大时的经典演讲、《请宣布,对日宣战》等,既注意了课内外的互补性,又讲究了高效利用现代媒体,让文本与声音巧妙结合,既注意了视觉的感受,也调动了听觉,充分体现了“倾听和表达能力”的训练重点。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学突出口语交际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口语交际教学本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重要内容。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真正把口语交际教学上成“走进语言现场”训练课的少之又少,即使是教授“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演讲课文,都往往是在知识传授和文法剖析上用力,而“用教材教”的意识相对薄弱,因此本来应该生动活泼、充实有效的训练课,却上成了死气沉沉的阅读课。原因在于有的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一直不重视,有的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身的演讲水平欠缺又没有能力设计出鲜活的“现场感”来,有的教师则因教学任务重,挤不出时间去专门精心准备“走进语言现场”的相关资料,等等。确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并非易事,仅仅靠有限的“走进语言现场”专题训练课是很难达到的,必须持之以恒,训练有素,但充分利用教材举一反三,做到以内引外,以外补内,联系生活,确实重要和必要。
  教学“走进语言现场”就得尽量让学生走进现场,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高境界追求。“走进语言现场”是教材编者的精心安排,杨老师的教学是将心的,可以说是对“走进语言现场”的一次颇有借鉴意义的形象诠释。这并不是说杨老师的课完美无缺,事实上,这节课还有不少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如教学中预设和传授的痕迹还比较明显,学生自我展示时还缺少“唤醒”性的点拨等。杨老师还很年轻,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如果每节课都能如此得心应手、从容自在,充分展示语文教师特有的亲和力和举重若轻的能力,确保语文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共振中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那么杨老师—定会迅速成长为名师。语文教学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学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学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现代社会有很多诱惑,年轻的语文教师如能在坚守中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来,充分体现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追求教学的艺术,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开放出灿烂的花朵。
其他文献
《隆中对》是历史,其根本价值是真实,历史的真实是理性的;《三国演义》是小说,其根本价值是审美,而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是与理性对立统一的。《隆中对》写刘备主动去拜访诸葛亮,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考虑,为了自己的霸业宏图。关键是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样的主意、制定了什么样的战略,至于三顾的过程、情绪上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无关大体的。所以《三国志》上,只有这么一句话:“凡三往,乃见。”而对于小说来说,如果这样
编者按  在国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背景下,2017年3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杂志社共同举办“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有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旭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北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有四篇记叙性散文。这种文体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结构上有一条较明显的线索贯穿全文。《背影》与《永久的悔》为
近日从“写吧”教学网站上读到了重庆市王君老师的教学案例,题目是“大美为美——《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她用“大美为美”这种审美概念牵引初一新生试着涉足古典诗词的博大境界,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层次。她对学生说:“只有体悟了‘大美’,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中华文学的灵魂深处。”今天读到沈阳市第一中学包涛老师的《语词丛林中的探险者》和教学实录,感到他们在从各自的角度冲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片高地——追求“大美”
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上海一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受到关注。、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同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我想有几个可以作为这类讨论基本前提的认识应尽量求得共识。  其一,中学语文只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母语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能比较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不可能用培养文学家的目标来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因此,“学校要让学生从沉
一    人们总爱在整数关头回顾和总结历史,通过回顾和总结,历史被整数化和凝固化了,却也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  《语文报》老报人,现任中央教科所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的徐同认为,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1988年,是语文教育的恢复期;第二个阶段从1989~1998年,是语文教育的勃发期:第三个阶段从1999~2008年,是语文教育的改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是人物传记,就表达手法而言它们属记叙文体。此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记叙文,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能力。人物传记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或生活片段,往往头绪较多,不易理清,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另外,学生容易对伟人和名人产生由衷的崇敬,教师可借此切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传记的传主都是20世纪的杰出人
看到《语文建设》2008年11期付宁老师的文章《女性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什么》,很感兴趣。从性别的角度来探讨教学组织和课堂艺术问题,确实是一件非常新鲜,而且有意义的事情。  从目前女性择业的趋向来看,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把教师作为首要选择,因此在教师这个职业中,女性的比例与日俱增。虽然性别不是能否胜任这个职业的标准,但由于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再加上在社会文化心理影响下的不同的个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跨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共读同一本绘本,各学科制订的阅读目标不同,但又相互关联;所运用的教学策略符合各学科特点又最终都指向阅读本身。跨学科、多主题阅读教学目的就是扩大阅读教学外沿,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情合一。以中国传统绘本《三十六个字》为例,我们把《三十六个字》绘本作为三年级学生
一    《背影》发表八十多年来,不知拨动过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多少读者的共鸣。《背影》感人是共识,可为什  么感人却众说纷纭。  叶圣陶说:“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1〕  季羡林说:“《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2〕  余秋雨说:“朱自清就以朴素的笔调描写了他当时看到的一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