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教师的课堂教学究竟缺少什么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zx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语文建设》2008年11期付宁老师的文章《女性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什么》,很感兴趣。从性别的角度来探讨教学组织和课堂艺术问题,确实是一件非常新鲜,而且有意义的事情。
  从目前女性择业的趋向来看,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把教师作为首要选择,因此在教师这个职业中,女性的比例与日俱增。虽然性别不是能否胜任这个职业的标准,但由于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再加上在社会文化心理影响下的不同的个性特征,男女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风格上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确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女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缺少的究竟是什么?只有女性教师的课堂才会出现这些问题吗?本人身为女教师,很想就此与付宁老师进行商讨。
  
  一
  
  付宁老师从一次观摩课入手,对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做了分析。我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是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女教师讲课“太细”“太琐碎”,“不善于把握教学中的主问题”,也就是说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缺乏深度,由于表层化的分析导致教学的程式化,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二是课堂教学表演成分太重,教师只顾自己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我认为这两个问题似乎与性别的关系不大,不能单纯说女教师存在这些问题,男女教师都可能出现这些问题。
  其实课堂教学讲得“细”应该是女教师的优势。女性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她们感觉比较敏锐,分析理解比较细腻,有足够的耐心和亲和力,而且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而这正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细致敏锐的感受,就无法深刻体味作品的内涵,也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文学作品的真谛。叶嘉莹女士对唐诗宋词的讲授之所以倾倒无数听众,正得益于她所提倡的对文本的“细读”,得益于她讲得既深且细的特点。语文课需要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细腻感悟传达给学生,用艺术的表达去感染学生,只有讲得细才能讲得透,所以我认为讲得细不是缺点。
  但如果讲得“细”却停留在表层上,让人感到琐碎和肤浅,“味道不够”,倒真是课堂教学的缺憾。对于这一缺点,我与付老师认识的不同在于:这不完全与性别有关。虽然女性的思维存在一些局限: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弱,对问题的分析可能比较感性化,但是讲得“细”却让人感到教学的深度不够,不一定是思维特点导致的,而是平时没有细心读书缺乏素养所致。这实际上是教师的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问题。
  这些年社会的浮躁情绪对年轻教师的影响很大。在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的渗透下,很少有人能够坐下来潜心读书。如果教师对传统文化或者经典作品涉猎甚少,仅是略知一二,只靠教学参考书来组织教学,那如何才能把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如何能够讲出语文课的深度和“味道”呢?
  我们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女性教师,如果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那就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自己。只有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才能把课讲“深”,讲得“有味道”,才能把握住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真正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我认为课讲的“深”和“浅”和性别没有直接联系,而与教师的基本素质、知识积累有关。
  
  二
  
  另一个是“女教师课堂教学表演成分过重”的问题。女性善于表演,利用课堂这个平台,利用悦耳的声音、亲切的笑容,通过精心的设计、完美的表述上好一堂课,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这应该是一节好的语文课。但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而忽视教学的内涵,忽视教学的精髓,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但我认为重形式重表演的问题与性别的关系不大,这应该与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评估体系有关。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许多年来我们注重搞精品课和观摩课,这对教师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促进,但是什么样的课是优质课?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指导教师?我听过一些观摩课,有些确实让人受益匪浅。但也有些像付宁老师说的那样,“感觉不是教师,而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老师“饱含激情地念着一句句华美的台词”,配合着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朗读课文时还有背景音乐。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回答着老师提前让他们准备好的问题,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激情而华丽,但却让人感到空洞而造作,缺乏语文内涵,无法给人艺术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过分注重形式,必定导致忽视教学内涵。如果把这样的课作为样板推广,岂不误导了老师?
  我认为这种表演色彩过重的课堂教学与教师的性别无关,不过因为女性善于表演,被推选执教观摩课的几率较高罢了。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至上的课堂教学与整个社会的浮华之风是分不开的,追求宏大的形式,注重华丽的包装,盲目地夸张炫耀,低级地作秀媚俗,这些商品社会发展时期的风气对年轻教师贻害不浅。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问题很重要,我们的评价标准往往过分注重形式,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手段到教学效果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几乎成为一种程式化的表述,但唯独没有强调教师的个性特点。其实语文课最忌讳有固定的模式和规范,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更应该强调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和独特的个性色彩。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大听过一些老师的课,他们的教学不拘一格,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懒散随意,但他们以自己的博学和真诚征服了学生,以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在传道解惑的同时,给年轻人以智慧的启迪。吴组缃老先生讲课就很独特,他不像严家炎先生讲课温文尔雅,思维活跃条理井然;不像钱理群先生讲课动情投入,思想的火花不时迸溅;不像谢冕老师妙语连珠,批判的锋芒尖锐犀利;不像洪子诚先生讲课严谨理性,睿智的思想蕴涵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吴组缃先生讲课平淡而无味,有时让人听得昏昏欲睡,但因其知识渊博,所以在平淡的叙述中总不乏真知灼见。这些大师们的教学风范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典范,也为我们的教学评估体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照。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可以摒弃那些程式化的东西,可以根据教师的个性上得随意一些呢?
  所以我认为付宁老师对女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探讨非常有意义,这确实是目前教育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女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她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进我们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女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增加知识的积累,提高自己的“大局观”,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开阔思路,扬长避短,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性别优势。我们也许达不到那些大师们的理性、睿智、深刻、宏大,但却能以自己敏锐的感受、细腻的分析、丰富的感情和亲切的叙述,给学生更多的文学感悟和知识启迪。
其他文献
背景介绍    《宝玉挨打》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模块四小说单元的课文。必修模块四要求学生在一定的阅读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从“读、赏”过渡到“析”,进行研究性阅读。  必修模块四的小说单元,区别于模块三的微型小说单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而且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人物的心灵,体验丰富的情感,进一步使他们学会鉴赏,并尝试研究性阅读,使他们在阅读中提高分析作品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发布,确定上海市和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因此,2017年的高三毕业学生成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首批考生。新高考的考试科目、志愿填报方式,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录取学生的标准也有了很大变化。  简单来说,高校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依据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等级考试成绩,参考高
一、背景介绍    《赤壁赋》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人教版大纲教材把它安排在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7篇文言文,对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字词的理解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苏轼思想的主要特点。    二、切入角度    欣赏古代散文要特别注意诵读,学生在诵读的
《隆中对》是历史,其根本价值是真实,历史的真实是理性的;《三国演义》是小说,其根本价值是审美,而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是与理性对立统一的。《隆中对》写刘备主动去拜访诸葛亮,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考虑,为了自己的霸业宏图。关键是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样的主意、制定了什么样的战略,至于三顾的过程、情绪上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无关大体的。所以《三国志》上,只有这么一句话:“凡三往,乃见。”而对于小说来说,如果这样
编者按  在国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背景下,2017年3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杂志社共同举办“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有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旭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北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有四篇记叙性散文。这种文体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结构上有一条较明显的线索贯穿全文。《背影》与《永久的悔》为
近日从“写吧”教学网站上读到了重庆市王君老师的教学案例,题目是“大美为美——《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她用“大美为美”这种审美概念牵引初一新生试着涉足古典诗词的博大境界,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层次。她对学生说:“只有体悟了‘大美’,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中华文学的灵魂深处。”今天读到沈阳市第一中学包涛老师的《语词丛林中的探险者》和教学实录,感到他们在从各自的角度冲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片高地——追求“大美”
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上海一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受到关注。、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同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我想有几个可以作为这类讨论基本前提的认识应尽量求得共识。  其一,中学语文只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母语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能比较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不可能用培养文学家的目标来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因此,“学校要让学生从沉
一    人们总爱在整数关头回顾和总结历史,通过回顾和总结,历史被整数化和凝固化了,却也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  《语文报》老报人,现任中央教科所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的徐同认为,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1988年,是语文教育的恢复期;第二个阶段从1989~1998年,是语文教育的勃发期:第三个阶段从1999~2008年,是语文教育的改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是人物传记,就表达手法而言它们属记叙文体。此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记叙文,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能力。人物传记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或生活片段,往往头绪较多,不易理清,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另外,学生容易对伟人和名人产生由衷的崇敬,教师可借此切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传记的传主都是20世纪的杰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