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m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是人物传记,就表达手法而言它们属记叙文体。此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记叙文,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能力。人物传记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或生活片段,往往头绪较多,不易理清,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另外,学生容易对伟人和名人产生由衷的崇敬,教师可借此切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传记的传主都是20世纪的杰出人物,他们辉煌的背后,无不隐藏着艰辛的努力和执著的追求。分析本单元的前后两个单元,不难发现编者的匠心:第一单元石榴的热烈、燕子的伶俐、白鹅的傲慢、鹤群的团结无不触发读者的情思;第三单元寻宝的骆驼、善良的米妮、知错的巨人、追求自由的切斯特也会引起读者的深思;三个单元的整体组合为学生搭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体系。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训练语言的概括能力。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分配
  《鲁迅自传》2课时,《毛泽东的少年时代》2课时,《第一千个球》⒈5课时,《少年爱因斯坦》2课时。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杨中瑜)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生很少接触传记作品,对鲁迅及其作品了解也不多,教学时可根据自传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教学过程可按照“课前积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重点研读,理解人物—比较欣赏,领悟特色—拓展迁移,丰厚积累”的步骤展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作品的特点。
  2.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和人生选择。
  3.尝试学习写作自己的小传。
  4.学习鲁迅先生质朴严谨的作风、虚怀若谷的人格、深沉的爱国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1.课前积累,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线索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并进行筛选,从中提取对理解课文有用的信息。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和附文,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2.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鲁迅作品的影响非常深远,同时他的人格魅力也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请同学们谈谈“我所知道的鲁迅”。
  (2)请同学们朗读并谈谈课后鲁迅《无题》一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自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鲁迅一生做了哪些重大选择?原因何在?
  4.重点研读,理解人物:
  (1)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加点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处境?我们从中可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这个句子含蓄地交代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5.比较欣赏,领悟特色:
  结合《老舍自传》,归纳自传的特点及类型。
  明确:自传是叙写作者自己的生平经历或生活片段的文体,要求写真人真事,是传记的一种类型。从创作方法来看,传记可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传记;从篇幅长短来看,可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鲁迅自传》是写自己的小传,即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6.拓展迁移,丰厚积累:
  (1)出示鲁迅名言,课堂背诵。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③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2)在空格上填上相关的句子,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读《无题》我看到了___________;读《鲁迅自传》我体会到了______;读_________我感受到了_________;我想对鲁迅先生说:__________。
  (3)三分钟口语训练:为自己画像——小传。
  7.结语:
  鲁迅先生逝世时,文学家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愿以此与同学们共勉。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赵峻松)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叙述了毛主席少年时代的一些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与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较吻合,较容易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由于文章较长,所写事件又多,可让学生在自主默读中理清全文结构,明确写作顺序,概括主要事件;然后分析出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爱好、志向,力求让学生体会“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把握写作顺序,概括毛泽东少年时期的主要经历。
  2.分析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特征,以及这些性格特征对他成长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师生一起高声朗诵《咏蛙》(教师板书《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这首小诗是毛泽东少年时代求学时所写。该诗以蛙设喻,抒发了少年毛泽东的非凡情怀。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穿越时空,去领略少年毛泽东的风采!
  2.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①带问默读,②用笔画出重点语句,③学会批注。)
  思考:①全文采取了什么写作顺序?②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生活经历和事件?③从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中,谈谈你对他的理解。
  3.具体研读:
  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思考:
  (1)少年毛泽东喜欢读哪些书?这些书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对于饥民被镇压,少年毛泽东持怎样的态度?这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有何影响?
  4.合作探究:
  (1)你怎样看待少年毛泽东“逃学”和反抗自己父亲的行为?(提示:注意毛泽东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
  (2)结合少年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你觉得哪些因素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提示:父母的影响、书本的影响、生活的影响、社会的影响等。)
  5.拓展迁移:
  (1)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毛泽东的小故事。
  (2)每小组推荐一人参加班级“名人故事”演讲比赛。
  (3)搜集毛泽东的诗词,选一首最喜欢的背诵。
  6.结语: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伟人也有平凡的一面?文章中的叙述、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辉煌的人生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们应该记住“性格决定命运”这句格言。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杨中瑜)
  
  《第一千个球》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习《第一千个球》,可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强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同时了解这篇文章只是叙写了传主的两个人生片段。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
  2.认识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在胜利面前不骄不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关于贝利的资料并进行分类。
  2.导入新课:贝利被国际足球界视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被称为“足球之王”。有谁能谈谈这位世界足球奇才在21年的足球生涯中创下了怎样的赫赫战绩?(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贝利不但有高超的球艺,还有良好的球德。现在让我们阅读《第一千个球》,去进一步认识贝利。   3.学生朗读“第一千个球”部分,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贝利高超的球艺和良好的球德?
  4.默读课文“慈父与恩师”部分,画出文章中贝利的父亲劝他不要抽烟时,描写贝利内心活动的语句,揣摩这些描写对表现贝利个性的作用。(紧扣练习三,突出重点。)
  5.探讨:“第一千个球”和“慈父与恩师”这两个片段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通过集体探讨、教师点拨,达成共识。)
  6.小结: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加以归纳。)
  (1)一个人要成才就得先成人。
  (2)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断进步。
  (3)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4)家庭教育要讲究方法。
  四、拓展延伸
  阅读《父亲与恩师》(见语文版《教师用书》),讨论:把这部分内容放入课文“慈父与恩师”部分是否更好些,为什么?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教研室 尹键)
  
  《少年爱因斯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少年爱因斯坦》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文章语言自然平实,教学时可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中的典型事例,进而去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于思考、乐于钻研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学习经历。
  2.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领会刻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不懈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选一个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2.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就是爱因斯坦。今天我们将走近伟人,去看看他少年时代的有趣经历。
  媒体展示: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A=x y z,A代表成功,x代表努力工作,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爱因斯坦的照片及相关科学论著图片展示。
  3.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文章题目是“少年爱因斯坦”,说说文中具体写了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哪几件事?它们分别体现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点?
  4.自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描写爱因斯坦眼睛的句子,揣摩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你对少年爱因斯坦的哪件事印象最深?这给了你什么启示?
  2.本文在描写爱因斯坦时,善于描写眼睛,请你也尝试描写一个人的眼睛。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谭克剑)
其他文献
《陈奂生上城》(下文简称《陈》)、《守财奴》(下文简称《守》)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陈奂生的自私狭隘、葛朗台的吝啬贪婪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作品有着众多精彩的相似与相异之处,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以期大方之家指教。    1.异曲同工的主题    两篇文章透析了不同时空国界的小人物的“抠门”行为,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不同的是《陈》文对陈奂生有贬亦有褒,《守》
背景介绍    《宝玉挨打》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模块四小说单元的课文。必修模块四要求学生在一定的阅读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从“读、赏”过渡到“析”,进行研究性阅读。  必修模块四的小说单元,区别于模块三的微型小说单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而且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人物的心灵,体验丰富的情感,进一步使他们学会鉴赏,并尝试研究性阅读,使他们在阅读中提高分析作品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发布,确定上海市和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因此,2017年的高三毕业学生成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首批考生。新高考的考试科目、志愿填报方式,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录取学生的标准也有了很大变化。  简单来说,高校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依据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等级考试成绩,参考高
一、背景介绍    《赤壁赋》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人教版大纲教材把它安排在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7篇文言文,对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字词的理解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苏轼思想的主要特点。    二、切入角度    欣赏古代散文要特别注意诵读,学生在诵读的
《隆中对》是历史,其根本价值是真实,历史的真实是理性的;《三国演义》是小说,其根本价值是审美,而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是与理性对立统一的。《隆中对》写刘备主动去拜访诸葛亮,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考虑,为了自己的霸业宏图。关键是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样的主意、制定了什么样的战略,至于三顾的过程、情绪上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无关大体的。所以《三国志》上,只有这么一句话:“凡三往,乃见。”而对于小说来说,如果这样
编者按  在国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背景下,2017年3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杂志社共同举办“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有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旭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北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有四篇记叙性散文。这种文体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结构上有一条较明显的线索贯穿全文。《背影》与《永久的悔》为
近日从“写吧”教学网站上读到了重庆市王君老师的教学案例,题目是“大美为美——《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她用“大美为美”这种审美概念牵引初一新生试着涉足古典诗词的博大境界,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层次。她对学生说:“只有体悟了‘大美’,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中华文学的灵魂深处。”今天读到沈阳市第一中学包涛老师的《语词丛林中的探险者》和教学实录,感到他们在从各自的角度冲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片高地——追求“大美”
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上海一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受到关注。、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同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我想有几个可以作为这类讨论基本前提的认识应尽量求得共识。  其一,中学语文只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母语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能比较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不可能用培养文学家的目标来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因此,“学校要让学生从沉
一    人们总爱在整数关头回顾和总结历史,通过回顾和总结,历史被整数化和凝固化了,却也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  《语文报》老报人,现任中央教科所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的徐同认为,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1988年,是语文教育的恢复期;第二个阶段从1989~1998年,是语文教育的勃发期:第三个阶段从1999~2008年,是语文教育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