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是人物传记,就表达手法而言它们属记叙文体。此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记叙文,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能力。人物传记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或生活片段,往往头绪较多,不易理清,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另外,学生容易对伟人和名人产生由衷的崇敬,教师可借此切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传记的传主都是20世纪的杰出人物,他们辉煌的背后,无不隐藏着艰辛的努力和执著的追求。分析本单元的前后两个单元,不难发现编者的匠心:第一单元石榴的热烈、燕子的伶俐、白鹅的傲慢、鹤群的团结无不触发读者的情思;第三单元寻宝的骆驼、善良的米妮、知错的巨人、追求自由的切斯特也会引起读者的深思;三个单元的整体组合为学生搭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体系。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训练语言的概括能力。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分配
《鲁迅自传》2课时,《毛泽东的少年时代》2课时,《第一千个球》⒈5课时,《少年爱因斯坦》2课时。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杨中瑜)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生很少接触传记作品,对鲁迅及其作品了解也不多,教学时可根据自传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教学过程可按照“课前积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重点研读,理解人物—比较欣赏,领悟特色—拓展迁移,丰厚积累”的步骤展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作品的特点。
2.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和人生选择。
3.尝试学习写作自己的小传。
4.学习鲁迅先生质朴严谨的作风、虚怀若谷的人格、深沉的爱国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1.课前积累,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线索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并进行筛选,从中提取对理解课文有用的信息。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和附文,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2.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鲁迅作品的影响非常深远,同时他的人格魅力也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请同学们谈谈“我所知道的鲁迅”。
(2)请同学们朗读并谈谈课后鲁迅《无题》一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自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鲁迅一生做了哪些重大选择?原因何在?
4.重点研读,理解人物:
(1)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加点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处境?我们从中可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这个句子含蓄地交代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5.比较欣赏,领悟特色:
结合《老舍自传》,归纳自传的特点及类型。
明确:自传是叙写作者自己的生平经历或生活片段的文体,要求写真人真事,是传记的一种类型。从创作方法来看,传记可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传记;从篇幅长短来看,可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鲁迅自传》是写自己的小传,即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6.拓展迁移,丰厚积累:
(1)出示鲁迅名言,课堂背诵。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③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2)在空格上填上相关的句子,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读《无题》我看到了___________;读《鲁迅自传》我体会到了______;读_________我感受到了_________;我想对鲁迅先生说:__________。
(3)三分钟口语训练:为自己画像——小传。
7.结语:
鲁迅先生逝世时,文学家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愿以此与同学们共勉。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赵峻松)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叙述了毛主席少年时代的一些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与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较吻合,较容易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由于文章较长,所写事件又多,可让学生在自主默读中理清全文结构,明确写作顺序,概括主要事件;然后分析出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爱好、志向,力求让学生体会“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把握写作顺序,概括毛泽东少年时期的主要经历。
2.分析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特征,以及这些性格特征对他成长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师生一起高声朗诵《咏蛙》(教师板书《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这首小诗是毛泽东少年时代求学时所写。该诗以蛙设喻,抒发了少年毛泽东的非凡情怀。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穿越时空,去领略少年毛泽东的风采!
2.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①带问默读,②用笔画出重点语句,③学会批注。)
思考:①全文采取了什么写作顺序?②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生活经历和事件?③从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中,谈谈你对他的理解。
3.具体研读:
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思考:
(1)少年毛泽东喜欢读哪些书?这些书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对于饥民被镇压,少年毛泽东持怎样的态度?这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有何影响?
4.合作探究:
(1)你怎样看待少年毛泽东“逃学”和反抗自己父亲的行为?(提示:注意毛泽东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
(2)结合少年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你觉得哪些因素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提示:父母的影响、书本的影响、生活的影响、社会的影响等。)
5.拓展迁移:
(1)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毛泽东的小故事。
(2)每小组推荐一人参加班级“名人故事”演讲比赛。
(3)搜集毛泽东的诗词,选一首最喜欢的背诵。
6.结语: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伟人也有平凡的一面?文章中的叙述、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辉煌的人生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们应该记住“性格决定命运”这句格言。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杨中瑜)
《第一千个球》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习《第一千个球》,可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强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同时了解这篇文章只是叙写了传主的两个人生片段。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
2.认识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在胜利面前不骄不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关于贝利的资料并进行分类。
2.导入新课:贝利被国际足球界视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被称为“足球之王”。有谁能谈谈这位世界足球奇才在21年的足球生涯中创下了怎样的赫赫战绩?(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贝利不但有高超的球艺,还有良好的球德。现在让我们阅读《第一千个球》,去进一步认识贝利。 3.学生朗读“第一千个球”部分,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贝利高超的球艺和良好的球德?
4.默读课文“慈父与恩师”部分,画出文章中贝利的父亲劝他不要抽烟时,描写贝利内心活动的语句,揣摩这些描写对表现贝利个性的作用。(紧扣练习三,突出重点。)
5.探讨:“第一千个球”和“慈父与恩师”这两个片段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通过集体探讨、教师点拨,达成共识。)
6.小结: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加以归纳。)
(1)一个人要成才就得先成人。
(2)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断进步。
(3)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4)家庭教育要讲究方法。
四、拓展延伸
阅读《父亲与恩师》(见语文版《教师用书》),讨论:把这部分内容放入课文“慈父与恩师”部分是否更好些,为什么?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教研室 尹键)
《少年爱因斯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少年爱因斯坦》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文章语言自然平实,教学时可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中的典型事例,进而去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于思考、乐于钻研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学习经历。
2.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领会刻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不懈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选一个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2.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就是爱因斯坦。今天我们将走近伟人,去看看他少年时代的有趣经历。
媒体展示: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A=x y z,A代表成功,x代表努力工作,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爱因斯坦的照片及相关科学论著图片展示。
3.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文章题目是“少年爱因斯坦”,说说文中具体写了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哪几件事?它们分别体现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点?
4.自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描写爱因斯坦眼睛的句子,揣摩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你对少年爱因斯坦的哪件事印象最深?这给了你什么启示?
2.本文在描写爱因斯坦时,善于描写眼睛,请你也尝试描写一个人的眼睛。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谭克剑)
一、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是人物传记,就表达手法而言它们属记叙文体。此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记叙文,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能力。人物传记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或生活片段,往往头绪较多,不易理清,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另外,学生容易对伟人和名人产生由衷的崇敬,教师可借此切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传记的传主都是20世纪的杰出人物,他们辉煌的背后,无不隐藏着艰辛的努力和执著的追求。分析本单元的前后两个单元,不难发现编者的匠心:第一单元石榴的热烈、燕子的伶俐、白鹅的傲慢、鹤群的团结无不触发读者的情思;第三单元寻宝的骆驼、善良的米妮、知错的巨人、追求自由的切斯特也会引起读者的深思;三个单元的整体组合为学生搭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体系。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训练语言的概括能力。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分配
《鲁迅自传》2课时,《毛泽东的少年时代》2课时,《第一千个球》⒈5课时,《少年爱因斯坦》2课时。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杨中瑜)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生很少接触传记作品,对鲁迅及其作品了解也不多,教学时可根据自传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教学过程可按照“课前积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重点研读,理解人物—比较欣赏,领悟特色—拓展迁移,丰厚积累”的步骤展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作品的特点。
2.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和人生选择。
3.尝试学习写作自己的小传。
4.学习鲁迅先生质朴严谨的作风、虚怀若谷的人格、深沉的爱国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1.课前积累,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线索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并进行筛选,从中提取对理解课文有用的信息。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和附文,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2.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鲁迅作品的影响非常深远,同时他的人格魅力也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请同学们谈谈“我所知道的鲁迅”。
(2)请同学们朗读并谈谈课后鲁迅《无题》一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自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鲁迅一生做了哪些重大选择?原因何在?
4.重点研读,理解人物:
(1)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加点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处境?我们从中可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这个句子含蓄地交代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5.比较欣赏,领悟特色:
结合《老舍自传》,归纳自传的特点及类型。
明确:自传是叙写作者自己的生平经历或生活片段的文体,要求写真人真事,是传记的一种类型。从创作方法来看,传记可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传记;从篇幅长短来看,可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鲁迅自传》是写自己的小传,即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6.拓展迁移,丰厚积累:
(1)出示鲁迅名言,课堂背诵。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③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2)在空格上填上相关的句子,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读《无题》我看到了___________;读《鲁迅自传》我体会到了______;读_________我感受到了_________;我想对鲁迅先生说:__________。
(3)三分钟口语训练:为自己画像——小传。
7.结语:
鲁迅先生逝世时,文学家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愿以此与同学们共勉。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赵峻松)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叙述了毛主席少年时代的一些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与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较吻合,较容易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由于文章较长,所写事件又多,可让学生在自主默读中理清全文结构,明确写作顺序,概括主要事件;然后分析出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爱好、志向,力求让学生体会“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把握写作顺序,概括毛泽东少年时期的主要经历。
2.分析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特征,以及这些性格特征对他成长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师生一起高声朗诵《咏蛙》(教师板书《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这首小诗是毛泽东少年时代求学时所写。该诗以蛙设喻,抒发了少年毛泽东的非凡情怀。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穿越时空,去领略少年毛泽东的风采!
2.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①带问默读,②用笔画出重点语句,③学会批注。)
思考:①全文采取了什么写作顺序?②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生活经历和事件?③从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中,谈谈你对他的理解。
3.具体研读:
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思考:
(1)少年毛泽东喜欢读哪些书?这些书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对于饥民被镇压,少年毛泽东持怎样的态度?这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有何影响?
4.合作探究:
(1)你怎样看待少年毛泽东“逃学”和反抗自己父亲的行为?(提示:注意毛泽东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
(2)结合少年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你觉得哪些因素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提示:父母的影响、书本的影响、生活的影响、社会的影响等。)
5.拓展迁移:
(1)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毛泽东的小故事。
(2)每小组推荐一人参加班级“名人故事”演讲比赛。
(3)搜集毛泽东的诗词,选一首最喜欢的背诵。
6.结语: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伟人也有平凡的一面?文章中的叙述、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辉煌的人生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们应该记住“性格决定命运”这句格言。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杨中瑜)
《第一千个球》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习《第一千个球》,可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强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同时了解这篇文章只是叙写了传主的两个人生片段。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
2.认识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在胜利面前不骄不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关于贝利的资料并进行分类。
2.导入新课:贝利被国际足球界视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被称为“足球之王”。有谁能谈谈这位世界足球奇才在21年的足球生涯中创下了怎样的赫赫战绩?(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贝利不但有高超的球艺,还有良好的球德。现在让我们阅读《第一千个球》,去进一步认识贝利。 3.学生朗读“第一千个球”部分,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贝利高超的球艺和良好的球德?
4.默读课文“慈父与恩师”部分,画出文章中贝利的父亲劝他不要抽烟时,描写贝利内心活动的语句,揣摩这些描写对表现贝利个性的作用。(紧扣练习三,突出重点。)
5.探讨:“第一千个球”和“慈父与恩师”这两个片段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通过集体探讨、教师点拨,达成共识。)
6.小结: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加以归纳。)
(1)一个人要成才就得先成人。
(2)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断进步。
(3)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4)家庭教育要讲究方法。
四、拓展延伸
阅读《父亲与恩师》(见语文版《教师用书》),讨论:把这部分内容放入课文“慈父与恩师”部分是否更好些,为什么?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教研室 尹键)
《少年爱因斯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少年爱因斯坦》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文章语言自然平实,教学时可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中的典型事例,进而去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于思考、乐于钻研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学习经历。
2.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领会刻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不懈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选一个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2.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就是爱因斯坦。今天我们将走近伟人,去看看他少年时代的有趣经历。
媒体展示: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A=x y z,A代表成功,x代表努力工作,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爱因斯坦的照片及相关科学论著图片展示。
3.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文章题目是“少年爱因斯坦”,说说文中具体写了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哪几件事?它们分别体现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点?
4.自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描写爱因斯坦眼睛的句子,揣摩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你对少年爱因斯坦的哪件事印象最深?这给了你什么启示?
2.本文在描写爱因斯坦时,善于描写眼睛,请你也尝试描写一个人的眼睛。
(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 谭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