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课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弥补数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活动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它将更具有生命力。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活动课教学的作用与目标
将数学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与国际教学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地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为发展特长而发展特长。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原则
1.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活动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角色中。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
传统教学中的许多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塑造,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同时在学生的平时活动中遇到过的图形、物体或者是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3.教学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发现探究是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方式,因此,老师所提供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时代性,应当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内能探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4.教学活动载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载体时,应当充分考虑解决问题方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可以鼓励学生个别化地学习及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创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在游戏学习的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中,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介绍好的学习经验,指导学法。如“棋盘上的学问”、“代数的由来”、“七巧板的来历”、“瞎转圈的道理”等,都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笔者安排了一节电脑操作的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创造园地”,让同学们及教师进行投票评价。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活动课中,也应考虑到异步性原则,提倡保留“异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适应每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有所得。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策略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活动资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其中。
2.在活动情境的教学中,建立新的数学思想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之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前面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归纳出新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数学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形成新的数学方法
构建了新的数学思想后,也就进入到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上来,这时老师应当和学生一起对数学思想进行探索研究,寻找突破,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手段找到新的数学方法,从而形成新的概念、定义、性质、定理和公式。
4.运用获得的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把它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后,老师应当引导他们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对获得的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推广和创新
运用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推广和创新。因此,老师在教给学生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后,应当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与之相类似的数学问题上来,并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上与课本或老师讲的有所不同,即学生对活动内容进行主动变革,而不是被动接受和重复训练。
四、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活动课教学的评价
数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活动课教学的作用与目标
将数学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与国际教学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地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为发展特长而发展特长。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原则
1.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活动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角色中。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
传统教学中的许多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塑造,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同时在学生的平时活动中遇到过的图形、物体或者是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3.教学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发现探究是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方式,因此,老师所提供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时代性,应当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内能探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4.教学活动载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载体时,应当充分考虑解决问题方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可以鼓励学生个别化地学习及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创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在游戏学习的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中,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介绍好的学习经验,指导学法。如“棋盘上的学问”、“代数的由来”、“七巧板的来历”、“瞎转圈的道理”等,都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笔者安排了一节电脑操作的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创造园地”,让同学们及教师进行投票评价。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活动课中,也应考虑到异步性原则,提倡保留“异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适应每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有所得。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策略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活动资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其中。
2.在活动情境的教学中,建立新的数学思想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之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前面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归纳出新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数学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形成新的数学方法
构建了新的数学思想后,也就进入到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上来,这时老师应当和学生一起对数学思想进行探索研究,寻找突破,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手段找到新的数学方法,从而形成新的概念、定义、性质、定理和公式。
4.运用获得的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把它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后,老师应当引导他们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对获得的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推广和创新
运用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推广和创新。因此,老师在教给学生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后,应当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与之相类似的数学问题上来,并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上与课本或老师讲的有所不同,即学生对活动内容进行主动变革,而不是被动接受和重复训练。
四、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活动课教学的评价
数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