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全省各地市深入推进课改如火如荼,先进经验层出不穷。但大多推进课改的典型来自师资优良、设备先进的城市中小学,分布面广、发展滞后的农村学校却难见成效,课改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应试教育的思想、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穿新鞋走老路”的思维惯性阻碍了新课程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笔者在近几年参加了几次省教科所和省教育学会组织的有关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现场会、研讨会,其提供的现场大多是城市中的先进学校,研究多数的农村薄弱学校如何推进新课改的现场会或研讨会很少。这说明,农村中小学在推进新课改工作上还有很多亟待破解的问题。笔者在农村中学任教,对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和落实新课改比较了解,通过校际间教研交流、听课调研、座谈了解,整理归纳了四点影响新课程有效推进比较突出的外因问题。
问题一——师能固守。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长期形成并富有牢固陈旧教学观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思维发散的新课程教材不知如何去教,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教法”的教学思维惯性,把知识教学、考试教学作为其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课堂三维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学生创造能力难以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二——师资老化。自国家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逐年缺乏新教师的充实,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乡村中小学很难见到。新理念、新思维、新教法在没有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的推动下,很难在新的教学理念难以接受的中老教师队伍中呈现,凭经验组织教学非常普遍,造成学生的思维习惯顺延,创新精神难以培养。
问题三——教研虚设。农村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大多停留在表面上,教研内容也是浅层次的,尤其是传统的经验主义阻碍了日常教学的深入研究;部分学校为加强教研,也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特别是听评课,多数参评教师以“唱赞歌、说好话”为主,不愿意切中要害,集体教研活动也成了没有实效的形式。即使参加上级组织的优质课等各级各类业务评选教研活动,教师也大多定位在为了职称评定而参加,并没有起到教研成果辐射转化的作用。
问题四——思想浮躁。受市场经济的熏陶和经济利益的驱使,教师的经济意识逐日增强,教师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办校外辅导班,做有偿家教,这种“身在校内,心在外”的思想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研究,加强校本教研的思想基础非常脆弱,集体智慧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无从谈起。
面对影响新课程有效推进比较突出的四个问题,我认为应当抓好“五个应对”,以解决外因障碍。
一是落实学案导学,实现扩容增效应对课程变化。学案即师生共用的导学提纲,是变教师口头启发诱导为纸质探究平台的有效载体,应是同级同科教师的智慧共同体。设计程序:开学前,各学科备课组按照整册教材内容,合理分工备课,对全册的教材按章节设计初步导学提纲;开学后,各学科备课组根据教材进度,超周进行导学提纲的集体研讨,确定最佳设计,交教导处审验后印刷,同级同科师生共同使用。解决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教法”的教学惯性问题。
二是强化集体备课,实现聚智增效应对课程改革。固定利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按学科组进行定时、定科、定点、定人、定主题集体备课,主备人介绍备课和导学案设计情况,学科组成员提出建议商讨,达成共识后确定授课方案,同级同科教师统一使用,实现集体资源共享。
三是凸显教学反思,实现纠错增效应对师能固守。教学反思是破解师能固守的有效措施之一。以“拒绝错误,改进教学”为主题,开展教学“日反思、周交流”活动,建立反思交流专栏,自我剖析,自我改进,自觉接受同事的评判,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解决教师业务能力停滞不前的问题。
四是浓厚课改教研,实现科研增效应对师资老化。积极开展以推进学科建模为目的的课改活动,举办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研讨课等,全员参与,互听互评,评比争先,共同提高,解决教师队伍日益老化,观念陈旧与多年师资补充无源的矛盾。
五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挖掘教师潜质应对师资缺乏。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农村学校最大的障碍就是特长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艺体特长教育和综合实践课在农村推进的难度难以减少,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还非常凸显。在这种现状下解决这一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挖掘教师第二特长资源,兼职辅导学生特长教育。
在课改内涵发展中,继续伸长教改触角,因地制宜实行特长教育,把全面培养学生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具体可采取“自愿选择、走班学习、导师辅导”的措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了艺术、体育、智力、能力4个兴趣类系,把全校学生编成若干个兴趣小组,用“自主选修、走班学习”的方式,每周每天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固定开设特长教育课,变分散活动为分类活动。此外,还可选聘社会手工艺人,依照学校特长教育课开设方案,定期、定人、定科、定点组织授课,挖掘学生成长潜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问题一——师能固守。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长期形成并富有牢固陈旧教学观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思维发散的新课程教材不知如何去教,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教法”的教学思维惯性,把知识教学、考试教学作为其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课堂三维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学生创造能力难以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二——师资老化。自国家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逐年缺乏新教师的充实,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乡村中小学很难见到。新理念、新思维、新教法在没有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的推动下,很难在新的教学理念难以接受的中老教师队伍中呈现,凭经验组织教学非常普遍,造成学生的思维习惯顺延,创新精神难以培养。
问题三——教研虚设。农村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大多停留在表面上,教研内容也是浅层次的,尤其是传统的经验主义阻碍了日常教学的深入研究;部分学校为加强教研,也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特别是听评课,多数参评教师以“唱赞歌、说好话”为主,不愿意切中要害,集体教研活动也成了没有实效的形式。即使参加上级组织的优质课等各级各类业务评选教研活动,教师也大多定位在为了职称评定而参加,并没有起到教研成果辐射转化的作用。
问题四——思想浮躁。受市场经济的熏陶和经济利益的驱使,教师的经济意识逐日增强,教师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办校外辅导班,做有偿家教,这种“身在校内,心在外”的思想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研究,加强校本教研的思想基础非常脆弱,集体智慧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无从谈起。
面对影响新课程有效推进比较突出的四个问题,我认为应当抓好“五个应对”,以解决外因障碍。
一是落实学案导学,实现扩容增效应对课程变化。学案即师生共用的导学提纲,是变教师口头启发诱导为纸质探究平台的有效载体,应是同级同科教师的智慧共同体。设计程序:开学前,各学科备课组按照整册教材内容,合理分工备课,对全册的教材按章节设计初步导学提纲;开学后,各学科备课组根据教材进度,超周进行导学提纲的集体研讨,确定最佳设计,交教导处审验后印刷,同级同科师生共同使用。解决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教法”的教学惯性问题。
二是强化集体备课,实现聚智增效应对课程改革。固定利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按学科组进行定时、定科、定点、定人、定主题集体备课,主备人介绍备课和导学案设计情况,学科组成员提出建议商讨,达成共识后确定授课方案,同级同科教师统一使用,实现集体资源共享。
三是凸显教学反思,实现纠错增效应对师能固守。教学反思是破解师能固守的有效措施之一。以“拒绝错误,改进教学”为主题,开展教学“日反思、周交流”活动,建立反思交流专栏,自我剖析,自我改进,自觉接受同事的评判,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解决教师业务能力停滞不前的问题。
四是浓厚课改教研,实现科研增效应对师资老化。积极开展以推进学科建模为目的的课改活动,举办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研讨课等,全员参与,互听互评,评比争先,共同提高,解决教师队伍日益老化,观念陈旧与多年师资补充无源的矛盾。
五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挖掘教师潜质应对师资缺乏。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农村学校最大的障碍就是特长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艺体特长教育和综合实践课在农村推进的难度难以减少,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还非常凸显。在这种现状下解决这一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挖掘教师第二特长资源,兼职辅导学生特长教育。
在课改内涵发展中,继续伸长教改触角,因地制宜实行特长教育,把全面培养学生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具体可采取“自愿选择、走班学习、导师辅导”的措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了艺术、体育、智力、能力4个兴趣类系,把全校学生编成若干个兴趣小组,用“自主选修、走班学习”的方式,每周每天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固定开设特长教育课,变分散活动为分类活动。此外,还可选聘社会手工艺人,依照学校特长教育课开设方案,定期、定人、定科、定点组织授课,挖掘学生成长潜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