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急性脑梗死内皮素—1表达的影响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18004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缬沙坦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
  方法:将7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缬沙坦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mg每日一次,常规治疗组给予氨氯地平5mg,每天1次,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d。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ET-1含量。
  结果:①ACI患者血ET-1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②缬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ET-1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③缬沙坦治疗组血ET-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降低更显著(P<0.05)。
  结论:缬沙坦能显著降低ACI患者血ET-1含量,显示其在良好控制血压同时,能够通过抑制脑梗死炎性反应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关键词:缬沙坦 内皮素-1 急性脑梗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6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06-01
  随中国老龄化进程,ACI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脑保护治疗的选择成为当前临床最受关注的课题。在近十年来在临床神经科学领域内,内皮素与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成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1,2]。文献报道,ACI急性期血浆ET-1水平与梗死灶大小、脑水肿严重程度一致 [3]。本研究应用缬沙坦控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并与其他降压药物进行比较,检测脑梗死组织炎性反应指标ET-1表达的变化,探讨该药物可能的脑保护机制。
  1 方法
  1.1 对象系2013年12月~2014年5月在丹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其中男28例,女42例;年龄42-92(68.64±11.95)岁。患者均在发病1-72h内人院治疗,发病时间平均(25.6±6.9)h,入组标准:头颅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4]。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急慢性感染、近三个月内有心梗、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免疫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疾病患者以及近期应用过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详细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史等。治疗前和治疗14d后对两组患者采肘正中静脉血2ml,置EDTA抗凝管中,4℃下离心分离血浆。放置-80℃贮存备用。血清ET检测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购自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操作按说明书。
  常规治疗组给予氨氯地平5mg1/日口服,连续14d,缬沙坦治疗组予缬沙坦(常州四药生产,批号:20130305)80mg1/日口服,连续14d。以收缩压降至120-140mmHg为目标值,降压不理想者加氢氯噻嗪治疗,收缩压连续监测三次低于110mmHg为试验终点,降压药物予减量或停用避免低灌注。其他治疗如吸氧、调整血压、抗血小板凝集、他汀稳定斑块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血清ET-1水平比较(表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ET-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
  2.2 治疗前后缬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表2)。两组治疗前血清ET-1水平无差异(P<0.05),
  两组14d后血清ET-1水平均明显下降,且缬沙坦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ET-1水平下降明显(P<0.05)。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血清ET-1水平比较
  表2 治疗前后缬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脑组织的缺血损伤及坏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炎性反应是导致脑细胞凋亡、脑组织坏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ET-1是血清反映内皮功能的重要炎性标志物,研究发现,在脑梗死急性期ET-1等因子在缺血性损伤几天内明显升高,但只是一个短暂的升高过程。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ARB),除了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大量试验证明,它对缺损损伤的心肌及脑组织、对于心肌重构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缬沙坦降低ET-1可能存在的机制有:①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内皮细胞上受体结合,减少内皮细胞产生ET-1;②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刺激ET分泌作用下降;③扩张患者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并导致肾血管阻力降低,导致ET-1排出增加,进一步降低ET-1水平。
  本研究发现,ACI患者经治疗,其ET-1水平均有下降,一方面,ET-1的升高本身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第二,入院后应用他汀等其他药物也有抑制斑块及脑组织炎性反应的作用。但比较了应用缬沙坦和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后患者血浆ET-1水平的差异,发现缬沙坦治疗后患者的ET-1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从而可以证明,ARB类药物除了具有不弱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降压效果外,还能够抑制缺血后脑组织的炎性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红,吴丹,葛艳,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浆)脂联素、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2):139-142
  [2] 黄伟雄,李玉权,刘锦仪,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NSE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8):1225-1226
  [3] 刘文铠.老年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河北医学,2008,14(7):777-77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表现。  方法:选取已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人48例,其中梗阻型18例,非梗阻型30例,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大多数肥厚型心肌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或病理性Q波。  结论:重视心电图改变与超声心动图表现相结合可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尤其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  Doi:10.3969/j.i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良肢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后期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治疗组采用早期良肢位摆放护理及常规的护理、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和常规的康复训练。  结果:经过12周后,治疗组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站立姿势、行走的步态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良肢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护理中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对后期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 良肢位 并发症  Doi:10.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72例,将72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早期给予呋塞米治疗,观察组患者早期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对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方法:资料机选自2013年12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66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尼可地尔治疗,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24内小时造影后,研究组患者的超声心电图常规资料LVEF、LVIDd、LVIDs、E峰、A峰以及E/A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具
期刊
摘要:自2000年以来采用旋股内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旋股内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7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10-01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或后期合并有股骨头缺血性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针对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60例支气管肺炎患者,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且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在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并分析临床中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的疗效。  结果:应用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支气管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肺结核病的发病特点、诊治情况及防护对策。  方法:选取我中心收治的老年肺结核患者共134例,对其发病特点、诊治情况以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其中继发性肺结核占95.5%(128/134),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占4.5%(6/134),原发性肺结核0例;发病特点以咳嗽、发热为主。  结论:老年肺结核发病特点主要以发热和咳嗽为主,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注重个体化。  关键词:老年肺结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牙髓炎的治疗中一次性与常规根管治疗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6例急性牙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一次根管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根管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与临床显效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期刊
摘要:为研究喂养行为与婴幼儿营养发育的关系,以便能够及时给与家长正确的指导。本文对346个0-18个月婴幼儿的主要养护人进行入户访谈,发现出生后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高,这一阶段的婴幼儿营养状况良好。4个月后,大部分开始添加辅食,但是由于辅食添加的不合理,造成营养状况相对较差。与营养发育正常的婴幼儿相比较,在辅食添加时间上及种类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向各类人群灌输喂养新观
期刊
摘要:目的:对我院在支气管结核治疗中,通过采用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法,对我院选取的42例支气管结核患者接受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后42例患者的气促指数、气道直径以及FEV1均有了显著改善,P<0.05。  结论:在对支气管结核进行检查时,通过支气管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扩张气道,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支气管镜介入 支气管结核 疗效  Do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