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游戏是幼儿带有学习功能的游戏活动。老师在游戏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主活动的愿望。区域游戏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建立起积极团结的优秀人格。幼儿需要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安全性的区域活动游戏,这是幼儿园建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沉浸在一个个兴趣盎然的游戏中自然愉快地成长,完成了初步的心灵滋养。游戏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和开启世界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区域;趣味多样
一、明确活动区域的日常管理规则
1.老师与幼儿共同协商制定游戏规则
在活动前,老师可以和幼儿采取商量讨论的方式,制定活动中大家都需要遵守的规则,并让幼儿全部了解。例如:15位小朋友都想坐滑梯,谁先坐谁后坐,怎么排队?问题提出来后,让幼儿们发言讨论。引导幼儿商讨排队轮流坐滑梯的必要。规则在一次次尝试中形成。幼儿们慢慢接受了规则,大部分就可以自觉遵守了。
2.幼儿区域活动规则制定目标
(1)小班活动目标和内容形式
活动目标:在制定角色的游戏当中,着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程度的自理能力,并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创造机会使幼儿学会相互接触,相互交往,提升语言表述能力。
内容形式:学穿衣服、学系鞋带、玩过家家等。
(2)中班活动目标和内容形式
活动目标: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行排列顺序游戏或者拼搭组建类游戏。在幼儿成长的这个阶段,已朦胧产生了多维度思考的能力。
内容形式:拼图游戏、小超市购物、数字图形排列、搭建积木等。
(3)大班活动目标和内容形式
活动目标:促进幼儿多做大胆尝试,自主学习领会未知领域。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兴趣,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内容形式:简单绘画、折叠纸张、捏橡皮泥等材料手工运用。
幼儿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玩耍的游戏。提示幼儿多样性选择区域,要学会每种不同游戏的玩法。选定要玩儿的游戏后,如该游戏区域幼儿过多,等待时间过长,就告知幼儿更换其他游戏。游戲中遇到困难的幼儿,让他自己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确无法解决的,老师再给予帮助。
幼儿更换活动区域后,老师一定要指导幼儿把已经玩耍过的活动区域的材料收拾齐整。
幼儿在玩耍活动中,应该尽量保持安稳,活动材料不能无序乱放。游戏中如产生了垃圾,则必须告知幼儿将垃圾放至指定堆放处。
区域游戏结束后,幼儿应在老师的指挥下把操作物品完好放置。在这样的规范行为训练中,使幼儿逐步接触和领会任何事物都具有层次性和条理性。要让幼儿重视生活中和游戏中的条理规范。活动区域中制作的游戏作品,也在老师的要求下放到指定位置。
二、认真观察,合理指导
仔细观察是老师进入幼儿游戏的必备条件,是了解幼儿认知程度的先决条件。通过老师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正确指导幼儿更好地参与区域活动。
当幼儿在游戏玩耍过程中遇到问题,使游戏难于继续,有的幼儿会向自己的同伴寻求帮助,共同处理遇到的难题。而也有一些幼儿,他们不付出努力,直接放弃,转身投向其他游戏。这时,老师适时的教导就能让幼儿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小朋友的差别,分辨出对错,继续之前的游戏,从而获得耐心的培养训练。
当幼儿自我意识有了觉醒,认识到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就会坚持自己独有的想法。这表现在幼儿交往时无可避免会产生争执。比如,游戏中争当驾驶员,不愿当乘客。老师就要介入到幼儿游戏中,公平分配驾驶员名额,并与乘客相互配合。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品格。
三、通过灵活分析,合理支持引导幼儿活动
幼儿遇到游戏中的问题,老师参与其中时,要讲究介入的方式技巧。指导的话语生动有趣,并区分小班、中班与大班的不同。对于小班中班幼儿,可以语气轻缓,加进代入词。指导大班的幼儿,可以通过建议的形式,锻炼幼儿的判断能力。比如,幼儿们在过家家游戏中,分别饰演了家庭成员,但这一家的幼儿之间没有互动,这时老师可以说邀请这一家外出旅行。旅行前家庭成员要协商旅行地点和各种注意事项,这一家就可以互动起来了。
四、对幼儿活动进行评价
活动结束后的评价,让幼儿从小开始正确地树立标准体系很有价值。作为幼儿老师,不可以随意对待对幼儿的活动评价。老师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要统一给出解决方法让孩子们加深印象;属于单独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选择性地讲解,使幼儿找出自己与其他孩子对相同事物的认知差别。每位幼儿都会渴望得到老师与同伴的认可,老师的激励和同伴的认同能够影响孩子以后的性格。老师在表达对一位幼儿的认可时,需要耐心寻找到这位幼儿的闪光点。老师的评价是教育价值的体现。
除了老师给予幼儿的评价,老师也可组织让幼儿之间相互评价,让他们自己发现游戏中为什么有的幼儿能够积极配合使大家都喜笑颜开,而有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难于配合,使游戏完成不顺利。引导幼儿间多做交流,相互评价,使幼儿更好地得到游戏经验,幼儿主体性得到促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颖新.主题背景下的表演游戏优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27).
[2]邱建华.美,在游戏中创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区域;趣味多样
一、明确活动区域的日常管理规则
1.老师与幼儿共同协商制定游戏规则
在活动前,老师可以和幼儿采取商量讨论的方式,制定活动中大家都需要遵守的规则,并让幼儿全部了解。例如:15位小朋友都想坐滑梯,谁先坐谁后坐,怎么排队?问题提出来后,让幼儿们发言讨论。引导幼儿商讨排队轮流坐滑梯的必要。规则在一次次尝试中形成。幼儿们慢慢接受了规则,大部分就可以自觉遵守了。
2.幼儿区域活动规则制定目标
(1)小班活动目标和内容形式
活动目标:在制定角色的游戏当中,着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程度的自理能力,并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创造机会使幼儿学会相互接触,相互交往,提升语言表述能力。
内容形式:学穿衣服、学系鞋带、玩过家家等。
(2)中班活动目标和内容形式
活动目标: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行排列顺序游戏或者拼搭组建类游戏。在幼儿成长的这个阶段,已朦胧产生了多维度思考的能力。
内容形式:拼图游戏、小超市购物、数字图形排列、搭建积木等。
(3)大班活动目标和内容形式
活动目标:促进幼儿多做大胆尝试,自主学习领会未知领域。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兴趣,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内容形式:简单绘画、折叠纸张、捏橡皮泥等材料手工运用。
幼儿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玩耍的游戏。提示幼儿多样性选择区域,要学会每种不同游戏的玩法。选定要玩儿的游戏后,如该游戏区域幼儿过多,等待时间过长,就告知幼儿更换其他游戏。游戲中遇到困难的幼儿,让他自己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确无法解决的,老师再给予帮助。
幼儿更换活动区域后,老师一定要指导幼儿把已经玩耍过的活动区域的材料收拾齐整。
幼儿在玩耍活动中,应该尽量保持安稳,活动材料不能无序乱放。游戏中如产生了垃圾,则必须告知幼儿将垃圾放至指定堆放处。
区域游戏结束后,幼儿应在老师的指挥下把操作物品完好放置。在这样的规范行为训练中,使幼儿逐步接触和领会任何事物都具有层次性和条理性。要让幼儿重视生活中和游戏中的条理规范。活动区域中制作的游戏作品,也在老师的要求下放到指定位置。
二、认真观察,合理指导
仔细观察是老师进入幼儿游戏的必备条件,是了解幼儿认知程度的先决条件。通过老师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正确指导幼儿更好地参与区域活动。
当幼儿在游戏玩耍过程中遇到问题,使游戏难于继续,有的幼儿会向自己的同伴寻求帮助,共同处理遇到的难题。而也有一些幼儿,他们不付出努力,直接放弃,转身投向其他游戏。这时,老师适时的教导就能让幼儿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小朋友的差别,分辨出对错,继续之前的游戏,从而获得耐心的培养训练。
当幼儿自我意识有了觉醒,认识到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就会坚持自己独有的想法。这表现在幼儿交往时无可避免会产生争执。比如,游戏中争当驾驶员,不愿当乘客。老师就要介入到幼儿游戏中,公平分配驾驶员名额,并与乘客相互配合。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品格。
三、通过灵活分析,合理支持引导幼儿活动
幼儿遇到游戏中的问题,老师参与其中时,要讲究介入的方式技巧。指导的话语生动有趣,并区分小班、中班与大班的不同。对于小班中班幼儿,可以语气轻缓,加进代入词。指导大班的幼儿,可以通过建议的形式,锻炼幼儿的判断能力。比如,幼儿们在过家家游戏中,分别饰演了家庭成员,但这一家的幼儿之间没有互动,这时老师可以说邀请这一家外出旅行。旅行前家庭成员要协商旅行地点和各种注意事项,这一家就可以互动起来了。
四、对幼儿活动进行评价
活动结束后的评价,让幼儿从小开始正确地树立标准体系很有价值。作为幼儿老师,不可以随意对待对幼儿的活动评价。老师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要统一给出解决方法让孩子们加深印象;属于单独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选择性地讲解,使幼儿找出自己与其他孩子对相同事物的认知差别。每位幼儿都会渴望得到老师与同伴的认可,老师的激励和同伴的认同能够影响孩子以后的性格。老师在表达对一位幼儿的认可时,需要耐心寻找到这位幼儿的闪光点。老师的评价是教育价值的体现。
除了老师给予幼儿的评价,老师也可组织让幼儿之间相互评价,让他们自己发现游戏中为什么有的幼儿能够积极配合使大家都喜笑颜开,而有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难于配合,使游戏完成不顺利。引导幼儿间多做交流,相互评价,使幼儿更好地得到游戏经验,幼儿主体性得到促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颖新.主题背景下的表演游戏优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27).
[2]邱建华.美,在游戏中创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