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部分相关知识,结合探究式教学理论,对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环节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三角形面积
基于探究学习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顺应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原则
基于探究式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着眼于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标准》中对三角形面积相关知识内容的要求来看,“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更要求学生在新课标的倡导下,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于他人的合作探究与交流过程中,亲身经历搜集数据、整理分析、观察猜想、实践验证等过程,从而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2、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沿用传统的三维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情境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过自主操作和合作探究感受转化思想,初步培养空间观念;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时间和合作探究,感受几何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与联系,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设计
1、分析内容,明确重点
三角形面积部分内容属于第三学段的知识,在此之前,教材中安排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分类、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内容,均为三角形面积教学进行了铺垫。从三角形面积部分内容来看,其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接着,通过动手剪拼三角形,来求出所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后,从数据和实践操作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三角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见,其中的重点是将学生引入到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组织探究活动等。
2、组织材料,突破难点
为了确保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应认真组织教学,以保证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之外,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再加上是高年级,所以教学情境还应贴近生活,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说,教学难点的突破就在于小组合作是否顺利开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基于探究式学习的三角形面积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其创设出生动有趣且与生活相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开展探究学习。例如,某农场打算在门前开设一片长方形绿地,相关人员在进行测量后觉得将这块地平均分成两块,一部分种蔬菜,一部分种水果,那么如何平均分最为合理呢?通过课件展示出三种分法,分别是沿宽分、沿长分和沿对角线分,通过剪切、旋转和平移重合等方法来让学生算一算这块地的面积,从文字上理解,这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即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在除以二就可以得到每塊地的面积。换个角度,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通过图形发现了对角线,又通过对角线将长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由此也启发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疑问。
2、提出猜想,归纳推理
通过上文中的情境来让学生从长方形面积中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教师由此发问:如果将直角三角形换成一个普通的三角形,那么还可以运用之前的方法来进行解答吗?通过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并确定接下来的探究主题:三角形的面积。
3、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通过一系列活动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其底和高有关,也可能和两个相等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关,这些都可以记录到一个表格中,作为活动的数据记录表。接下来,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教师可以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分别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进行组合,来完成表格。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说出三种情况的理由,在拼接图形的过程中理解并把握其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锐角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的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扮演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到提供相关的探究材料,再到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探究学习,这既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严谨性,也使得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掌握到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反思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多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自身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丰富其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吴松玲.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邱红. 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三角形面积
基于探究学习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顺应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原则
基于探究式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着眼于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标准》中对三角形面积相关知识内容的要求来看,“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更要求学生在新课标的倡导下,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于他人的合作探究与交流过程中,亲身经历搜集数据、整理分析、观察猜想、实践验证等过程,从而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2、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沿用传统的三维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情境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过自主操作和合作探究感受转化思想,初步培养空间观念;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时间和合作探究,感受几何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与联系,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设计
1、分析内容,明确重点
三角形面积部分内容属于第三学段的知识,在此之前,教材中安排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分类、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内容,均为三角形面积教学进行了铺垫。从三角形面积部分内容来看,其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接着,通过动手剪拼三角形,来求出所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后,从数据和实践操作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三角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见,其中的重点是将学生引入到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组织探究活动等。
2、组织材料,突破难点
为了确保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应认真组织教学,以保证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之外,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再加上是高年级,所以教学情境还应贴近生活,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说,教学难点的突破就在于小组合作是否顺利开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基于探究式学习的三角形面积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其创设出生动有趣且与生活相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开展探究学习。例如,某农场打算在门前开设一片长方形绿地,相关人员在进行测量后觉得将这块地平均分成两块,一部分种蔬菜,一部分种水果,那么如何平均分最为合理呢?通过课件展示出三种分法,分别是沿宽分、沿长分和沿对角线分,通过剪切、旋转和平移重合等方法来让学生算一算这块地的面积,从文字上理解,这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即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在除以二就可以得到每塊地的面积。换个角度,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通过图形发现了对角线,又通过对角线将长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由此也启发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疑问。
2、提出猜想,归纳推理
通过上文中的情境来让学生从长方形面积中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教师由此发问:如果将直角三角形换成一个普通的三角形,那么还可以运用之前的方法来进行解答吗?通过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并确定接下来的探究主题:三角形的面积。
3、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通过一系列活动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其底和高有关,也可能和两个相等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关,这些都可以记录到一个表格中,作为活动的数据记录表。接下来,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教师可以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分别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进行组合,来完成表格。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说出三种情况的理由,在拼接图形的过程中理解并把握其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锐角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的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扮演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到提供相关的探究材料,再到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探究学习,这既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严谨性,也使得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掌握到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反思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多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自身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丰富其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吴松玲.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邱红. 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