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积极情感的培养应拒绝呐喊,摒弃说教,坚持用语文的方式——以读为本,去熏染学生心灵,让美好于无痕处暗自生长。以读为本的读,包括精读、美读、素读、泛读。
一、精读,就是熟读精思。“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做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朱熹)。
【案例一】《夕阳真美》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2~4自然段,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再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假如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两句话?
生:颜色很美。
师:太阳是什么颜色?
生:(齐)红色。
师:太阳是红色的,课文是这样写的吗?
生:不是。课文说的是“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
师: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把太阳比作人来写。
生:太阳就像魔术师,把身边的云染成了各种颜色。
师:太阳就像魔术师,说得真好!红通通的太阳,各种颜色的云朵,真美!
生:它还像调色师呢!
师:既是魔术师,又是调色师。你的想象非常丰富。
生:我有个建议,把“身边的云”改成“所有的云”。
师:你是希望整个天空都是五颜六色的,是吗?(生点头)可以这样改吗?
生:不可以。
师:理由呢?
生:天空是无边无际的。
师: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太阳不可能把天空中所有的云都染成彩色的,是吗?
生:而且,这时候的太阳已经慢慢往下沉,它只能把身边的云染色了。
师:你们还喜欢哪些语句?
生: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生:因为西山十分壮丽。
生:太阳就像个国王。
师:披着余晖的国王,又威风又美丽。
生:我觉得,西山还像披着彩色婚纱的新娘子。
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新娘。
生:老师,“余晖”是什么意思?
师:看,余晖的“晖”是什么旁?
生:日字旁。
师:说明它跟什么有关?
生:太阳。
师:余晖就是夕阳的光辉。
生:比较弱。
师:跟中午阳光的刺眼相比,确实光线要弱得多。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想知道“夕阳真美呀”是什么意思?
师:(饶有兴趣)我想知道你的疑问是什么意思?
生:我妈妈说,“夕阳真美呀!”有两层意思,到底是哪两层意思?
师:感谢你提出了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夕阳真美呀!”
生:就是夕阳很美丽。
师:夕阳指傍晚的太阳,还比喻——
生:老年人。
师:那这句话还指——
生:老年人的生活很幸福。
师:是呀!爷爷和奶奶带着我来看落日,这样的生活确实是幸福的。
那天,外面的天空阴霾一片,我却和学生们收获了满室阳光。主动活泼地学,兴致勃勃地说,无拘无束地想,在轻松自由、真实自然的状态下,学生们领略了夕阳的绮丽和生活的惬意,领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瑰丽与神奇。
二、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即“设身处地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如此美读,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美妙和谐,读出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形象美,学生也在美读过程中获得了审美体验和语感提升。
三、素读,则是无意地读。“一遍接着一遍,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有意地用心地去背,而是随意地无心地在‘流’,只是轻松自如地跟着感觉走,就自然而然地与作者走到一块去了”。(王尚文:《语感论》)这种随意、无心的读,在过去往往被斥之为“小和尚念经”,殊不知,就是在不断重复的“有口无心”中,枯燥深奥的经文变成了小和尚口中的“行云流水”。每天的早读课、诵读课,伴着阳光、轻风,轻轻捧起《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论语》,一遍遍地读着:“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朗朗乾坤,琅琅书声,美好的情愫在每一天的清晨滋生。
四、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一本书奠定一种品质,若干经典之作奠定了一个人最柔和、温暖的品性。
【案例二】大声读《小王子》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著作《朗读手册》封面上有一行醒目的字:“大声为孩子读书吧”,这是一种召唤。《小王子》篇幅不是很长,我决定利用语文课的时间读给大家听。
开始读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当读到“我”被迫在远离人烟的撒哈拉大沙漠降落,朝霞初露,被一个小人儿细细的奇妙的声音唤醒时,我问:“想象一下,这个小人儿从哪儿来?”“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从花苞里来。”“从星星里来。”我一边读,一边寻找着培养想象力的生长点。看着学生们凝神的样子,我觉得欣慰:他们也喜欢这本书,我有这么多知音。又满怀希望地想:哪一天我们的教材也能像这样拴住学生的心,多好啊!
用了将近三节课。读完了,我轻轻合上书。同学们的脸上分明写着意犹未尽。他们心里想些什么呢?我出了几道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刷刷”地写起来。花花绿绿的本子到我手里后,我觉得就是班上五十多个学生围着我,他们温热的呼吸拂过我的脸颊,叽叽喳喳地诉说着各自的感受。给它们排个队吧,一个一个来。
(1)听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一个词是什么?
(2)你喜欢这本书吗?为什么?
(3)你觉得这本书的“想象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4)你觉得这本书与你看过的其他书相比,哪一点最让你吃惊?
(5)你对哪些地方感到困惑?
(6)如果要你向作者提些建议,你会说什么?
(7)你是否想再读一遍甚至更多遍?为什么?
非常可喜的是,所有人都准备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更多,小王子已把他们迷住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奇特想象的魅力已把他们迷住了。
读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这粒种子,是良好的语文素养,也是美好的情感。
(作者单位:扬州市汶河小学)
一、精读,就是熟读精思。“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做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朱熹)。
【案例一】《夕阳真美》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2~4自然段,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再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假如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两句话?
生:颜色很美。
师:太阳是什么颜色?
生:(齐)红色。
师:太阳是红色的,课文是这样写的吗?
生:不是。课文说的是“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
师: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把太阳比作人来写。
生:太阳就像魔术师,把身边的云染成了各种颜色。
师:太阳就像魔术师,说得真好!红通通的太阳,各种颜色的云朵,真美!
生:它还像调色师呢!
师:既是魔术师,又是调色师。你的想象非常丰富。
生:我有个建议,把“身边的云”改成“所有的云”。
师:你是希望整个天空都是五颜六色的,是吗?(生点头)可以这样改吗?
生:不可以。
师:理由呢?
生:天空是无边无际的。
师: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太阳不可能把天空中所有的云都染成彩色的,是吗?
生:而且,这时候的太阳已经慢慢往下沉,它只能把身边的云染色了。
师:你们还喜欢哪些语句?
生: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生:因为西山十分壮丽。
生:太阳就像个国王。
师:披着余晖的国王,又威风又美丽。
生:我觉得,西山还像披着彩色婚纱的新娘子。
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新娘。
生:老师,“余晖”是什么意思?
师:看,余晖的“晖”是什么旁?
生:日字旁。
师:说明它跟什么有关?
生:太阳。
师:余晖就是夕阳的光辉。
生:比较弱。
师:跟中午阳光的刺眼相比,确实光线要弱得多。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想知道“夕阳真美呀”是什么意思?
师:(饶有兴趣)我想知道你的疑问是什么意思?
生:我妈妈说,“夕阳真美呀!”有两层意思,到底是哪两层意思?
师:感谢你提出了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夕阳真美呀!”
生:就是夕阳很美丽。
师:夕阳指傍晚的太阳,还比喻——
生:老年人。
师:那这句话还指——
生:老年人的生活很幸福。
师:是呀!爷爷和奶奶带着我来看落日,这样的生活确实是幸福的。
那天,外面的天空阴霾一片,我却和学生们收获了满室阳光。主动活泼地学,兴致勃勃地说,无拘无束地想,在轻松自由、真实自然的状态下,学生们领略了夕阳的绮丽和生活的惬意,领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瑰丽与神奇。
二、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即“设身处地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如此美读,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美妙和谐,读出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形象美,学生也在美读过程中获得了审美体验和语感提升。
三、素读,则是无意地读。“一遍接着一遍,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有意地用心地去背,而是随意地无心地在‘流’,只是轻松自如地跟着感觉走,就自然而然地与作者走到一块去了”。(王尚文:《语感论》)这种随意、无心的读,在过去往往被斥之为“小和尚念经”,殊不知,就是在不断重复的“有口无心”中,枯燥深奥的经文变成了小和尚口中的“行云流水”。每天的早读课、诵读课,伴着阳光、轻风,轻轻捧起《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论语》,一遍遍地读着:“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朗朗乾坤,琅琅书声,美好的情愫在每一天的清晨滋生。
四、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一本书奠定一种品质,若干经典之作奠定了一个人最柔和、温暖的品性。
【案例二】大声读《小王子》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著作《朗读手册》封面上有一行醒目的字:“大声为孩子读书吧”,这是一种召唤。《小王子》篇幅不是很长,我决定利用语文课的时间读给大家听。
开始读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当读到“我”被迫在远离人烟的撒哈拉大沙漠降落,朝霞初露,被一个小人儿细细的奇妙的声音唤醒时,我问:“想象一下,这个小人儿从哪儿来?”“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从花苞里来。”“从星星里来。”我一边读,一边寻找着培养想象力的生长点。看着学生们凝神的样子,我觉得欣慰:他们也喜欢这本书,我有这么多知音。又满怀希望地想:哪一天我们的教材也能像这样拴住学生的心,多好啊!
用了将近三节课。读完了,我轻轻合上书。同学们的脸上分明写着意犹未尽。他们心里想些什么呢?我出了几道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刷刷”地写起来。花花绿绿的本子到我手里后,我觉得就是班上五十多个学生围着我,他们温热的呼吸拂过我的脸颊,叽叽喳喳地诉说着各自的感受。给它们排个队吧,一个一个来。
(1)听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一个词是什么?
(2)你喜欢这本书吗?为什么?
(3)你觉得这本书的“想象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4)你觉得这本书与你看过的其他书相比,哪一点最让你吃惊?
(5)你对哪些地方感到困惑?
(6)如果要你向作者提些建议,你会说什么?
(7)你是否想再读一遍甚至更多遍?为什么?
非常可喜的是,所有人都准备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更多,小王子已把他们迷住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奇特想象的魅力已把他们迷住了。
读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这粒种子,是良好的语文素养,也是美好的情感。
(作者单位:扬州市汶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