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个性的多维空间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和展现教师个性风采,各地以“同课异构”为平台,搭建了教师展现个性的多维空间。那么教师如何把握“求同存异”的精髓呢?笔者认为,就是在尊重课文内核的大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授课者的潜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演绎同一篇课文、同一堂课,最终达到丰富课文内核的目的。
  一、个性具有差异性
  不同教师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个人素养等,这些都会造就不同个体的不同个性。教师在面对同一篇课文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思路,因而在备课、授课、反思等环节就会有差异。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的课文,算是一篇“老”课文,但在构思上却可以是“新”课文,因为不同教师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立意和设计。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先抓住它的文眼“德馨”,再从作者眼中的“陋室”来解构这篇课文,进而组织教学。“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成为课堂的内容支撑,再一头一尾提出“类比”“起兴”以及“宾语前置”等知识,用于佐证诗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然而,在“国培”送教下乡的“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见识了几种不同的构思。甲老师:紧扣“陋”与“不陋”,抽丝剥茧地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构建课堂框架,通过对比“陋”与“不陋”,得出作者的精神境界。乙老师:用舞台剧的方式让学生上台演绎,即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想象场景、组织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其中适当地掺入了一些看似无中生有但合情合理的人物和情景。一节课下来,90%的时间是学生在充分参与、思考、运用,从而真正地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剩下10%的时间则由师生合作探究,总结出课文的精髓。丙老师:用先进的教学软件为手段,以学生对当今社会的印象为载体去理解文本,使原本有年代隔阂的作品瞬间生动化、立体化、通俗化。学生用当今“世俗人”的视角去审视作者当时的“三迁居室”,结合年久失修的屋子、稀少的来客以及单调的兴趣,得出作者并非过得快乐。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作者或许也只是无奈的自嘲罢了,从而更人性化、真實化地还原了作者情感。
  对比、情景再现、现代视角是这三位老师教学呈现出来的差异,从方式的层面真正做到了“同课异构”中的“异”,也让听课老师深受启发。因此,个性是有差异的。
  二、个性具有互补性
  “同课异构”就是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历、理解,构思出自己的课,教师的知识、阅历、思想都被揉进同一堂课里。然而,单个的视角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疏漏,于是,叠加的个性恰好弥补了这个方面的缺陷,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互补。
  《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直在语文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不同的个体对它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的教师根据其年代、作者背景等,得出它属于志怪小说体裁的结论。传统构思是从“语言美”“人情美”“景色美”的角度,归纳出全文的核心字眼为“美”,从而得出作者借助虚无的世外桃源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痛斥当时社会的黑暗。可另一位老师在构思这堂课时,就显得更加巧妙,他从“怪”字出发,同样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且丰富了内涵,让人耳目一新。渔人几十年都在这地方打鱼,竟然会不知道这里有一个被遗忘的“世外桃源”,这是一怪;进桃源前的“中无杂树”美景,也让渔人觉得奇怪,这是二怪;按照正常的思路,面对陌生人,应该有戒备之心,而桃源人却“设酒杀鸡作食”,这是三怪;受人之恩定当感激,而渔人却罔顾誓言,“处处志之”,并报官,这是四怪……林林总总的“怪”编制成一张玄幻之网,网住的是作者借助虚幻的桃源影射当时对现实的不满。至此,又多了一条解构《桃花源记》的思路,使课文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同个性展示出不同的亮点,使之更具有互补性。
  三、个性具有可塑性
  人的个性是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缓慢形成的,并且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个性不是僵化的,而是具有可塑性。如何使个性的可塑性在“同课异构”中大放异彩呢?这就需要正确审视和借鉴他人在教学中的优点。创作过程少不了模仿与借鉴,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模仿与借鉴,就没有创造,这与“集体备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展示课确定后,授课者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之一便是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还有向网络上的名师们借鉴,但这种请教和借鉴绝不是全盘照抄,而是个性与外界知识的碰撞、交融,最后升华。在吸收别人优点的同时,教师潜在的知识会在此过程中融会贯通,迸发出“发酵后”的灵感,形成属于自己个性鲜明的新东西。个性的可塑性正是在学习他人优点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教学,最后形成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式。这正是个性具有可塑性在“同课异构”里的正向效应。
  “同课异构”关键在于“异”的个性,个性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可塑性支撑着它的鲜活和灵动。个性的正确张扬,正是课堂鲜活生命的最好诠释,也是语文人在构建教师多维空间上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市山镇中学)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王林博士曾用“崩溃”来形容他的阅读教学带给听课者的感受,而笔者观摩王博士《巨人的花园》阅读教学后,感觉则不亚于舟行惊涛骇浪之中。这样浪潮般极具冲击力的课堂,步骤却并不复杂,只有五步:  1.读绘本《巨人的花园》;  2.借绘本《这是谁的脚踏车》,训练学生猜想能力;  3.利用样本《巨人的花园》,评价巨人是否自私,辨析什么是自私;  4.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样本和补充文本,认识童话文体特征之一:不可思
期刊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很多老师会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再选择重点语句,品析议论文语言特点。而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在议论文深度教学方面,可以给予我们更多启发。  【片段一】从平面走向立体  师: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给课文换个题目,你会用课文中的哪个短语或短句?  (教师朗读标题及前三自然段,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剩下
期刊
我们对教育有误解,总把教育描述得很苦,强调“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对教师有误解,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悄悄走过你窗前,你还在呕心沥血批改作业”,似乎这样才显出灵魂工程师的伟大。我们对教育之美有误解,总把美和教育对立起来,似乎教育一美就会显得轻浮,就会不够庄重,威仪尽失。  我对张克运有误解。他的个人公众号的每一篇原创文章的配图,都是他本人的照片。我是一贯不喜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60—75页。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整理和复习不再是简单地回顾知识与重复地做练习题,而应是加强对知识前后间的联系与区别,将各领域中的单元知识的“点”“片”内化到学生各自的知识网络中,同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整理方法,通过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和拓展提升,体现知识从凌乱到有序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和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
期刊
2018年11月15日至16日,由江西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名师走赣鄱”送教、送研、送学活动团队在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简称省教研室)杜侦主任的率领下,来到了赣西边陲湘东、上栗,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送教、送研、送学活动。这次活动旨在锤炼名师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提升乡村教学质量。活动分为三个板块,一是省会南昌和各地市组织的名师、优秀教研员到全省各县
期刊
一、谈话导入,借力比较品析重点字义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下雨了),除了下雨了,你还知道“ 了”?  生:下雪了。  生:刮风了。  生:开花了。  生:打雷了。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句子末尾的这个“了”告诉我们这些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如果我在前面加上一个“要”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课题?  生:要下雨了。  师:跟刚才的“下雨了”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期刊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写了楚王设计侮辱晏子,晏子智斗楚王的故事。文章的情节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辱”和“辩”。先说“辱”。“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辱晏子,诬蔑齐人为盗窃,借以侮辱晏子;二是辱齐国,“齐人固善盗乎”则是对齐国国人的侮辱。再说“辩”。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有礼、有节、有度、有力,维护了国家和个人的尊严,也让楚王为之折服。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文体特点,确定目标:
期刊
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设计理念。主题教学因其主题与语用点的不同、语境格局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等,使其难以形成较为固定的结构和固定模式。同一组文本,变换一下训练重点(关注点),就会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产生新的探究序列。下面我以《隋唐风韵》教学为例谈一谈语文主题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一、设计联动性学习任务群  主题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训练点进行多篇课文、多个视角
期刊
好的课堂教学的展开、升华,能够让学生实现自主感知和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者,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融会贯通,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我们从小学语文教学名家的课堂中,就能寻得端倪,悟得门道。  一、利用语言与生活资源直接展开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朋友》一课时,展开教学既干净利落,又顺势而为,使课堂教学巧妙升华。  师:在《上帝的笑脸》中,我们在
期刊
于永正大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通过近50篇随笔文章,系统讲述了他从事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感受。“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作者的为师之道,也是作者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细细读来,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教书育人品行为先——心中要有爱  于老师从教50多年,他那高尚的师德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他的目光总是那么慈祥,他的语言总是那么亲切。因为他爱学生胜过爱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