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对数学教师而言,应尽快地适应新旧课程的过渡,由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转换,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照本宣科,不加分析的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感觉有点看电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特点,从当代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我认为教师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优先确立正确的数学知识观、“教无定法,教有优法”的教学设计观、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文化观和强烈的探究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要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分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个性思维积极活跃,人格发展自然和谐。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工作者延续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受到严重冲击,但传统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也可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标教学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合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合理的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更新教学观念,对新增加内容的教学要准确定位。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有常用逻辑用语、推理与证明、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算法初步、数学史选讲、概率与统计、三视图等等。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對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我认为这些新增和变化内容在数学上有以下价值和意义:有利于突出数学的主体思想,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不过分追求一些形式化的定义,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性和广泛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更加注重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改变原来的教材安排,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措施,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更便于学习接受;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采用多个视角来认识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减少一些抽象的、形式化的东西,更接近生活更容易接受。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和变化内容,更多的给我们带来教与学的思想上的巨大转变,教师应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积极的参与教学与研究,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整体把握这些内容,把握标准进行教学,对于我们整体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2 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一般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但新课程中的数学课引入强调数学情境多样化和数学化,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二是现实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内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三是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要注重设计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四是冲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注重“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 参与问题的愿望,是学生的探索发现艺术在“冲突—— 平衡——再冲突——再平衡”中,不断得到强化。
2.3 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面对教学资源不知如何选择利用,其实并不是教材所有情境内容都适合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活动要精选巧用,灵活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且要吃透新教材的“思考”与“探索”,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总之,实效性原则——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渐进性原则——随着学生的成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2.4 重视建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教师、教育、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设计、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现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5 实行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上应该有区别;例如,对空间几何有关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基础差的学生只需按《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并会使用即可,基础好的学生则可通过说理,甚至是证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又如,《标准》要求避免在求函数定义域、值域及讨论函数性质时出现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淡化函数的奇偶性、反函数等概念,将双曲线从掌握降为了解。基础差的学生,考虑到接受能力和课时量,只需按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即可;基础好的学生,在这些地方适当延拓加深也行;像这样的内容在高中新教材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要处理好。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分层布置,使学生学有所获;分层辅导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请基础好的学生上台板演。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对他们进行鼓励,培养其自信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2.6 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健全和发展。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绪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獲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这一切必须为各位教师所关注。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我提倡如下观念: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②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③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⑤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应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和知识建构的主体,是知识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每一种想法,尊重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不能搞一刀切,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还要了解一下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引导他们主动学数学。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内容,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以人为本,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真真正正喜欢数学,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和有效。
收稿日期:2012-09-22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照本宣科,不加分析的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感觉有点看电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特点,从当代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我认为教师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优先确立正确的数学知识观、“教无定法,教有优法”的教学设计观、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文化观和强烈的探究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要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分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个性思维积极活跃,人格发展自然和谐。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工作者延续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受到严重冲击,但传统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也可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标教学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合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合理的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更新教学观念,对新增加内容的教学要准确定位。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有常用逻辑用语、推理与证明、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算法初步、数学史选讲、概率与统计、三视图等等。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對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我认为这些新增和变化内容在数学上有以下价值和意义:有利于突出数学的主体思想,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不过分追求一些形式化的定义,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性和广泛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更加注重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改变原来的教材安排,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措施,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更便于学习接受;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采用多个视角来认识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减少一些抽象的、形式化的东西,更接近生活更容易接受。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和变化内容,更多的给我们带来教与学的思想上的巨大转变,教师应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积极的参与教学与研究,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整体把握这些内容,把握标准进行教学,对于我们整体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2 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一般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但新课程中的数学课引入强调数学情境多样化和数学化,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二是现实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内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三是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要注重设计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四是冲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注重“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 参与问题的愿望,是学生的探索发现艺术在“冲突—— 平衡——再冲突——再平衡”中,不断得到强化。
2.3 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面对教学资源不知如何选择利用,其实并不是教材所有情境内容都适合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活动要精选巧用,灵活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且要吃透新教材的“思考”与“探索”,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总之,实效性原则——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渐进性原则——随着学生的成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2.4 重视建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教师、教育、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设计、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现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5 实行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上应该有区别;例如,对空间几何有关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基础差的学生只需按《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并会使用即可,基础好的学生则可通过说理,甚至是证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又如,《标准》要求避免在求函数定义域、值域及讨论函数性质时出现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淡化函数的奇偶性、反函数等概念,将双曲线从掌握降为了解。基础差的学生,考虑到接受能力和课时量,只需按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即可;基础好的学生,在这些地方适当延拓加深也行;像这样的内容在高中新教材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要处理好。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分层布置,使学生学有所获;分层辅导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请基础好的学生上台板演。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对他们进行鼓励,培养其自信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2.6 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健全和发展。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绪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獲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这一切必须为各位教师所关注。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我提倡如下观念: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②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③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⑤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应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和知识建构的主体,是知识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每一种想法,尊重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不能搞一刀切,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还要了解一下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引导他们主动学数学。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内容,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以人为本,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真真正正喜欢数学,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和有效。
收稿日期:201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