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背景知识是语文阅读教学强有力的支撑,合理恰当地使用背景知识有助于阅读教学的展开。背景知识应用于阅读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具有不同的作用,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背景知识;阅读教学;时机
背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在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1]合理利用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拓展视野,深入领悟作品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背景知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拉近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一、背景知识的使用时机
背景知识应用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产生的教学影响也是不同的。
(一)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前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前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可以使学生快速产生审美期待。“如果在课的开始能利用资料‘高唱而入’,三言两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使其兴味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4]比如在教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学生很难自主体会到特定时代下特殊的写作环境,对文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阅读教学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背景知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阿尔萨斯人民失去了土地,同时也不再被允许使用母语。在这种背景知识的渲染下,学生才能够共情于主人公,加深情感认同,从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入文本。
另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认为“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出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将背景知识运用在阅读教学前,也可以认为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践。
(二)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中的某个点可能使学生陷入阅读瓶颈,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将背景知识适当引入,可以作为学生文本解读的有益补充,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使其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以及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作者所谓的“手足情”“生死谜”,教师适时地引入了作者写作时所处的背景环境以及生活境况——宗璞是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一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时值作者最钟爱的弟弟冯钟越罹患绝症去世。弟弟作为飞机结构强度专家,一直是父亲的骄傲,然而二十多年的积劳成疾使他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正当作者感到焦虑和悲痛之时,偶然间看到开得正“盛”的紫藤萝,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美丽的藤萝缓缓流过作者的心灵,带走连日来的焦虑、悲痛,使她的心归于宁静。作者由此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样就文章中的某个点,适时适当地补充作者的背景资料,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何对生命产生这般深刻的思考,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表达的深刻内涵。
(三)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后的应用
将背景知识呈现于阅读教学之后,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多维度认识作品与作者,从而建立辩证思考的能力。
例如《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文章旨在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作为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一种由“凡人小事”散发出的生活韵味,这与汪曾祺先生的写作风格有密切关系。想要深入探究,一篇文章不足以说明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在文章教授完之后向学生推荐汪曾祺先生的其他散文,例如《多年父亲成兄弟》《胡同文化》《我的家乡》等以加深学生对汪老散文“平中藏大雅,淡里有深味”的语言特色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文本处理的思路,为其他名家名篇的学习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通过何种途径将背景知识引入课堂、运用何种方式方法呈现将背景知识给学生,则应基于对课标和学情的多方面把握,不少学者已就此做了相关的实践探究,本文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背景知识是阅读教学顺利展开的重要资源。合理地选取并利用背景知识,可以增加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内涵,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更加“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陆雯.语文背景知识应该何时介绍[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1:49-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1:19
[3]郝艳.为语文课堂“点绛唇”——善用资料打造高效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2,06:17.
作者简介
王祝峰,女,汉族,1995——,籍贯山东,青岛大学在读,2017级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学科教学语文。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关键词:背景知识;阅读教学;时机
背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在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1]合理利用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拓展视野,深入领悟作品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背景知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拉近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一、背景知识的使用时机
背景知识应用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产生的教学影响也是不同的。
(一)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前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前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可以使学生快速产生审美期待。“如果在课的开始能利用资料‘高唱而入’,三言两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使其兴味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4]比如在教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学生很难自主体会到特定时代下特殊的写作环境,对文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阅读教学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背景知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阿尔萨斯人民失去了土地,同时也不再被允许使用母语。在这种背景知识的渲染下,学生才能够共情于主人公,加深情感认同,从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入文本。
另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认为“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出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将背景知识运用在阅读教学前,也可以认为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践。
(二)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中的某个点可能使学生陷入阅读瓶颈,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将背景知识适当引入,可以作为学生文本解读的有益补充,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使其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以及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作者所谓的“手足情”“生死谜”,教师适时地引入了作者写作时所处的背景环境以及生活境况——宗璞是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一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时值作者最钟爱的弟弟冯钟越罹患绝症去世。弟弟作为飞机结构强度专家,一直是父亲的骄傲,然而二十多年的积劳成疾使他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正当作者感到焦虑和悲痛之时,偶然间看到开得正“盛”的紫藤萝,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美丽的藤萝缓缓流过作者的心灵,带走连日来的焦虑、悲痛,使她的心归于宁静。作者由此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样就文章中的某个点,适时适当地补充作者的背景资料,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何对生命产生这般深刻的思考,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表达的深刻内涵。
(三)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后的应用
将背景知识呈现于阅读教学之后,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多维度认识作品与作者,从而建立辩证思考的能力。
例如《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文章旨在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作为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一种由“凡人小事”散发出的生活韵味,这与汪曾祺先生的写作风格有密切关系。想要深入探究,一篇文章不足以说明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在文章教授完之后向学生推荐汪曾祺先生的其他散文,例如《多年父亲成兄弟》《胡同文化》《我的家乡》等以加深学生对汪老散文“平中藏大雅,淡里有深味”的语言特色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文本处理的思路,为其他名家名篇的学习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通过何种途径将背景知识引入课堂、运用何种方式方法呈现将背景知识给学生,则应基于对课标和学情的多方面把握,不少学者已就此做了相关的实践探究,本文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背景知识是阅读教学顺利展开的重要资源。合理地选取并利用背景知识,可以增加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内涵,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更加“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陆雯.语文背景知识应该何时介绍[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1:49-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1:19
[3]郝艳.为语文课堂“点绛唇”——善用资料打造高效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2,06:17.
作者简介
王祝峰,女,汉族,1995——,籍贯山东,青岛大学在读,2017级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学科教学语文。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