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的学习过程,已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指导预习——探究学习的基础
自学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入手。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沟通对话奠定了基础。
1.阅读“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读、思、圈、画
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生字词可用“——”标出;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自学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预习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
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初步学会用简洁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融入自己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
二.鼓励质疑——探究学习的动力
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自读基础上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示处、关键处、疑问处、省略处等地方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要点上,教师要切入文章关键处,找准学生兴趣点,让学生质疑于思维的兴奋点,思维才能迸发出火花,提出“聪明的问题”,自行解疑,得出“聪明的回答”。如学习《心声》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纷纷举手质疑,其中有一名学生对课文的题目产生了好奇,提出问题:“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呢?”这不经意地一问,激起了学生们的思维火花,有的说:“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在于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发泄内心的感情。”有的说:“李京京的心声是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还有的说:“李京京的心声是渴望家庭幸福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这一问一议,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引发了深入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
三.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途径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这个环节分两个阶段:(1)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首先,要组合好学习小组。尊重学生意愿,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给予适当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分工要明确,每一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组长,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实效,不走过场。小组学习最大误区就是以“议”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后议,边读边议,议后再读,把“读”与“议”有机结合起来。
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重点段学习,善于捉住语言文字的语感火花,通过读读、说说、议议、演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语言文字,切切实实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四.分层作业——探究学习的延伸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要求,把目标定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鼓励他们“拾级向上”。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可设计作业:①联系我们生活的社会写一则读后感。②画一幅我们全家和贫穷(或富有)的于勒叔叔重逢的画。③发挥想像,假如贫穷(或富有)的于勒叔叔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情景?④找出你认为文中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制作读书笔记卡片。任选一题完成,这样安排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提高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
(作者通联:441131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中学)
一.指导预习——探究学习的基础
自学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入手。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沟通对话奠定了基础。
1.阅读“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读、思、圈、画
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生字词可用“——”标出;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自学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预习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
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初步学会用简洁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融入自己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
二.鼓励质疑——探究学习的动力
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自读基础上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示处、关键处、疑问处、省略处等地方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要点上,教师要切入文章关键处,找准学生兴趣点,让学生质疑于思维的兴奋点,思维才能迸发出火花,提出“聪明的问题”,自行解疑,得出“聪明的回答”。如学习《心声》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纷纷举手质疑,其中有一名学生对课文的题目产生了好奇,提出问题:“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呢?”这不经意地一问,激起了学生们的思维火花,有的说:“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在于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发泄内心的感情。”有的说:“李京京的心声是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还有的说:“李京京的心声是渴望家庭幸福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这一问一议,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引发了深入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
三.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途径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这个环节分两个阶段:(1)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首先,要组合好学习小组。尊重学生意愿,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给予适当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分工要明确,每一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组长,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实效,不走过场。小组学习最大误区就是以“议”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后议,边读边议,议后再读,把“读”与“议”有机结合起来。
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重点段学习,善于捉住语言文字的语感火花,通过读读、说说、议议、演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语言文字,切切实实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四.分层作业——探究学习的延伸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要求,把目标定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鼓励他们“拾级向上”。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可设计作业:①联系我们生活的社会写一则读后感。②画一幅我们全家和贫穷(或富有)的于勒叔叔重逢的画。③发挥想像,假如贫穷(或富有)的于勒叔叔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情景?④找出你认为文中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制作读书笔记卡片。任选一题完成,这样安排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提高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
(作者通联:441131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