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现以我组织学生制作“新式晨昏仪”的实践活动为例,浅谈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创设机会, 激发欲望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有困难,学校配备的晨昏仪仅为地球与晨昏圈、太阳直射点的组合,没有绕日公转的演示。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教学中我以自己为太阳,一手托着晨昏仪,一手捏着直射点,做起了绕日公转运动。我耐心详细地讲解后, 由于受仪器限制,仍有不少学生以迷惑的眼神望着我, 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理教学模型。
二、集思广益,优化方案
根据我的提议,不少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设计方案,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我把对该问题有所思考并积极提出设想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小组,并任命了小组长。之后,小组长多次召集成员在一起,就各自的设想和方案畅所欲言,并通过讨论确定较合理的方案。图1中的a图是大家确定的双轴、双层轨道方案。
研讨中,大家感到初步方案虽然很好地控制了地轴的指向,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两个轴滑到两个圆环交界处时还需要人为矫正方向,使整个演示过程不顺畅,且轨道及支架等的制作十分困难。接着大家再次探究,拓宽思路,试着寻找使模型运转更顺畅的方法。受学校废弃地球仪支架的启发,有学生提出以齿轮作为传送方式进行设计。经过大家不断修正和优化,最终形成齿轮传送方案(如图1中的b图)。
齿轮传送方案借助了五个齿轮,两两咬合,当支架绕此轴旋转时,中间的三个小齿轮起传送作用,带动另一个齿轮与支架转动反方向且角速度相同旋转,并以此齿轮的旋转带动地球的转动,从而使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
三、合理分工,有序加工
方案确定好以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和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列出详细清单如下。
1.制作材料方面:夜半球罩,地球仪,示意太阳的小红球,示意太阳直射光线的铁丝,连接夜半球罩的半圆铁丝,齿轮,支架,螺丝钉,胶水,表示节气及月份的刻度盘,模型底座等。
2.制作工具方面:锯,锥子,锉刀,圆规,尺子,剪刀,钳子,量角器,小刀等。
3.制作加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地轴倾斜角度的调整。(2)使夜半球罩稳定放置在支架上,并减小它与支架的摩擦。(3)夜半球罩与支架垂直,直射光线与半圆铁丝和支架平行,和夜半球罩外沿垂直。(4)齿轮既要咬合良好,又要能顺利转动。
明确了以上问题之后,组长给成员合理分工,让大家按照具体分工制作配件,最后再将各配件整合在一起,逐步完成模型的制作,实物图如图2所示。
四、交流分享,反思提升
当学生将完工后的作品呈现出来时,我感到很惊讶,没想到学生的潜能如此之大。为分享大家成功的喜悦,我专门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制作小组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模型。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其他学生面对这一凝聚着身边同学辛勤劳动和智慧的制作成果时, 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欲望也被大大激发。展示、交流、分享之后,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热情极为高涨,不少学生纷纷写下参与此次活动的真切感受和收获。
由此可见,地理模型制作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亲自参与制作地理模型以及运用模型演示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开发与训练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创设机会, 激发欲望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有困难,学校配备的晨昏仪仅为地球与晨昏圈、太阳直射点的组合,没有绕日公转的演示。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教学中我以自己为太阳,一手托着晨昏仪,一手捏着直射点,做起了绕日公转运动。我耐心详细地讲解后, 由于受仪器限制,仍有不少学生以迷惑的眼神望着我, 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理教学模型。
二、集思广益,优化方案
根据我的提议,不少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设计方案,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我把对该问题有所思考并积极提出设想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小组,并任命了小组长。之后,小组长多次召集成员在一起,就各自的设想和方案畅所欲言,并通过讨论确定较合理的方案。图1中的a图是大家确定的双轴、双层轨道方案。
研讨中,大家感到初步方案虽然很好地控制了地轴的指向,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两个轴滑到两个圆环交界处时还需要人为矫正方向,使整个演示过程不顺畅,且轨道及支架等的制作十分困难。接着大家再次探究,拓宽思路,试着寻找使模型运转更顺畅的方法。受学校废弃地球仪支架的启发,有学生提出以齿轮作为传送方式进行设计。经过大家不断修正和优化,最终形成齿轮传送方案(如图1中的b图)。
齿轮传送方案借助了五个齿轮,两两咬合,当支架绕此轴旋转时,中间的三个小齿轮起传送作用,带动另一个齿轮与支架转动反方向且角速度相同旋转,并以此齿轮的旋转带动地球的转动,从而使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
三、合理分工,有序加工
方案确定好以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和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列出详细清单如下。
1.制作材料方面:夜半球罩,地球仪,示意太阳的小红球,示意太阳直射光线的铁丝,连接夜半球罩的半圆铁丝,齿轮,支架,螺丝钉,胶水,表示节气及月份的刻度盘,模型底座等。
2.制作工具方面:锯,锥子,锉刀,圆规,尺子,剪刀,钳子,量角器,小刀等。
3.制作加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地轴倾斜角度的调整。(2)使夜半球罩稳定放置在支架上,并减小它与支架的摩擦。(3)夜半球罩与支架垂直,直射光线与半圆铁丝和支架平行,和夜半球罩外沿垂直。(4)齿轮既要咬合良好,又要能顺利转动。
明确了以上问题之后,组长给成员合理分工,让大家按照具体分工制作配件,最后再将各配件整合在一起,逐步完成模型的制作,实物图如图2所示。
四、交流分享,反思提升
当学生将完工后的作品呈现出来时,我感到很惊讶,没想到学生的潜能如此之大。为分享大家成功的喜悦,我专门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制作小组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模型。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其他学生面对这一凝聚着身边同学辛勤劳动和智慧的制作成果时, 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欲望也被大大激发。展示、交流、分享之后,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热情极为高涨,不少学生纷纷写下参与此次活动的真切感受和收获。
由此可见,地理模型制作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亲自参与制作地理模型以及运用模型演示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开发与训练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