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马拉默德小说《修配工》中男主人公雅柯夫为个案研究对象,从创伤角度出发,指出主人公因俄国长期以来的反犹主义而深受创伤,包括身体创伤及精神创伤,并进一步揭示雅柯夫所受创伤的直接原因是俄国奉行的暴力统治。雅柯夫只有正视自己的民族身份,才能真正走出创伤,担负整个民族责任。
关键词:雅柯夫 《修配工》 创伤 暴力
一 引言
伯纳德·马拉默德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大多反映底层犹太人的困苦生活,描述他们喜怒哀乐及坚韧的性格。《修配工》这部小说于1967年分别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文学奖。故事的写作背景是在20世纪初,日俄战争之后,美国国内矛盾剧烈,反犹势力浓厚。主人公雅柯夫为了寻求美好生活,来到基辅非犹太人居住区,却被诬告为杀害基督小孩的凶手,没有任何证据就锒铛入狱并在狱中受到非人的折磨。
20世纪是一个充满戾气的时代,暴力及民族屠杀让文明出现了断裂。两次世界大战的恶梦,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绝人寰使具有现代文明本质的创伤成为一个时代的关键词。创伤一词由开始的医学及精神分析领域逐渐进入文学领域。陶家俊教授认为,“创伤源于现代性暴力,渗透了资产阶级家庭、工厂、战场、性/性别、种族/民族等多层面,是现代文明暴力本质的征兆。”凯茜·卡鲁斯将创伤定义为:“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后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它干扰性的方式反复出现。”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暴力指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1999年,WHO对暴力作了如下解释,“暴力是故意使用武力,对自己、他人,或者对一个团体、社区进行威胁或采取实际行动,造成或有较高的可能造成身体的、精神的伤害、死亡,发展为破坏或抢夺的行为。”从类型上看,暴力主要分为三类,自我伤害暴力,人际间暴力和有组织的暴力。其中有组织的暴力是为特定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目标所驱动的社会性或政治性团体的暴力行为。当政治行为出于特定政治目的、针对统治关系实施有组织的物质力量,对自我、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和伤害,从而产生重大政治后果时,就形成了一种暴力统治。
本文主要从创伤角度来分析主人公雅柯夫经历的身体创伤及精神创伤,并提示其创伤的根源是国家暴力统治。只有回归到犹太身份,才能走出创伤,担负起民族责任。
二 创伤的表征
自出生以后,雅柯夫从未体会过真正的家庭温暖。他生来就是个孤儿,生下不到十分钟,母亲便去死了。出生不到一年,父亲在一次事件中被枪杀,上小学时,躲过哥萨克人历时三天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整个童年是在臭气冲天的孤儿院里度过。与妻子结婚后,五年不曾怀孕,后来妻子跟一个在小旅馆中遇到的陌生人私奔了。厌倦了犹太小镇噩梦般的生活,雅柯夫急于想摆脱此地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当他满怀希望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时,殊不知最大的创伤才刚刚开始。他不仅遭受残酷的身体创伤,精神也严重受到摧残。
创伤源自希腊语,本意是外力给人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身体的创伤是一种有形的伤害,创伤导致组织损害,严重的创伤还能够引起休克。创伤的结果是给机体带来暂时或长久的损害。因在雪夜里搭救一位俄罗斯老人,雅柯夫得到一份收入颇丰的砖厂工作。但好景不长,随着基督教小孩在附近木屋被残忍杀害后,在没有任何证据下,雅柯夫被捕入狱。在监狱中,雅柯夫受到前所未有的身体摧残。监狱条件极其恶劣,狭小、肮脏、幽闭,冬季阴冷、夏季闷热而且时时散发着浓烈的腐臭气息。在得知他是因杀害基督小孩入狱后,监狱同住室友们对他进行暴打,“阿金莫特奇用双拳打他的脖子,而普特西金则从他背上狠狠地踢……他们野蛮地踢他,直到他失去知觉。”每一次更换囚室,都会受到新室友们的暴打。当他的脚被钉子扎肿无法行走时,卫兵眼睁睁看着他爬到距离较远的医务室。医生对他进行手术时不上麻药,直至雅柯夫昏迷。“他的脚溃烂了,脚底布满了血淋淋的伤疤和流着脓血的疮……他爬到楼梯下面时,双手磨得青一块紫一块,两膝出血……爬过院子的一半路,他便瘫倒了。”不仅如此,雅柯夫每天还要忍受数次的搜身,在众人面前脱光衣服接受细致粗暴的全身检查。为了逼迫雅柯夫承认自己罪行并早日受到法庭审判,监狱长还试图通过在食物中下毒来消弱他的精神意志,使他不断地腹泻,呕吐以致全身无力。
雅柯夫对身体创伤尚且可以忍受,最让他痛心疾首的是精神创伤。精神创伤是由灾难性事件所导致的,对受害人具有持续和深远影响的心理伤害。二战时,希特勒法西斯专制政权针对欧洲犹太人进行恐怖统治及种族大屠杀,近六百万犹太人被纳粹分子夺去生命。日俄战争之后,为了缓解国内罢工、暴动和暗杀的压力,政府把所有罪责归于犹太人。在沙皇对日本让步后不到一天时间,对三百个城镇同时进行了大屠杀。“在1905年至1906年期间,成千上万无辜的人被砍头,财产损失达几百万卢布,这些大屠杀是在内务部长的办公室里策划的。”大屠杀成为犹太人心中永远的痛,他们被“定格在其创伤上”。迪克斯坦这样评说大屠杀给犹太人造成的影响,“在大屠杀之后,犹太人的命运对许多人来说己经变成了人类处境的一篇寓言故事:一出毫无意义的可怕的受难剧,它揭示了恐怖时代的种种现代特征。”创伤事件虽然己成过去,但它会一次一次闪回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对他们造成不可估量的显性或是隐性影响。在监狱中,雅柯夫经常会做恶梦,梦见自己正处于大屠杀之中,人们被哥萨克骑兵用马刀砍了头,自己在逃跑中被枪击中亦或是藏在桌子下面被拖出砍头,亦或在逃跑时失去手臂和眼睛,亦或妻子被士兵强奸然后挖出内脏,亦或斯莫尔的尸体被四分五裂挂在窗子上。每次梦到这些,他都痛苦不己。
三 创伤的缘由——暴力统治
暴力不是一个敌人,而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是一种刻意犯下的“平庸的恶”,在为某种集权主义意识形态服务时被用来解释其政策及行动的正当性。暴力使整个世界裂开了一道历史性的深渊,并成为一些组织达到政治目标的合法手段。因此特定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便形成了暴力统治。 小说《修配工》中,主人公雅柯夫处在尼古拉二世统治下风云变化的俄国,日俄战争结束不久,社会矛盾激化,波兰王国人民进行革命试图推翻俄国在边境的统治,危机四伏。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社会千疮百孔。为了转移矛盾,统治阶级将目标指向当地的犹太人。政府上行下效,反犹团体,如基辅俄罗斯人联合会和黑色百人团双头鹰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氛围——俄国的所有不幸都是由这些犹太从造成的。“上帝保佑我们大家不受血腥的犹太人杀害……他们是吸血鬼,寄生虫……他们搅乱了天空和大地,他们把俄国推向死亡,犹太人是魔鬼,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杀害基督教男孩的罪名下,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如农民、工人、商人、政治家,甚至是监狱的囚犯,都在政府所宣扬的反犹旗号下团结起来,合力迫害雅科夫。所有证据都统一指向他,官员们绞尽脑汁写起诉书,普通民众力所能及的作伪证,主人公在监狱中所受的身体创伤,如被监禁、殴打、进行无麻药的血腥手术、忍受饥饿、食物被投毒及每天例行的几次搜身都来源于这种无形的有意识的暴力统治。
历史上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也是暴力统治的一种体现。自古以来,政治权力与宗教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统治阶级总是需要宗教的维护,而宗教亦需要政治权力的保护。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体系,宗教则成为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口号及一种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在宗教方面,推崇新约的基督教和恪守旧约的犹太教势不两立。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优等民族的犹太民族与暴力专制,奉行沙文主义的俄罗期民族一直针锋相对。“政府为了分散公众注意力,用民族主义来反对非正教的俄国人……他们把民众的不满情绪引向反犹太人的冲突,这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一个简单办法。”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不受颠覆,沙皇政府借助宗教的旗号,在国内外对犹太人进行数次大范围的屠杀,给当时居住在俄国的犹太人带来极大的灾难及心理阴影。这些大屠杀行为都是暴力统治的一个集中体现。小说中,雅柯夫恶梦不断的精神创伤正是由沙俄的暴力统治所造成的。
主人公雅柯夫被指控有三项罪名,盗窃、强奸及宗教谋杀罪。由于每项罪名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主人公时而被指控为犹太复国主义者,时而被指控为社会革命党或犹太国际秘密政府的代理人。在整个事件中,雅柯夫的角色只是充当一只在反犹浪潮中无辜的替罪羊,担任整个民族受难的使命。“他的职业是修配工,他一生从未做过对他们不利的事……竟成了沙皇和官员们所统治的俄国的不共戴天的敌人,这除了他是个犹太人外,别无其他原因。”在整个过程中,罪行并不重要,统治阶级只须为其暴力寻找借口。对于统治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什么被认为是事实,从而有利于其阶级利益。在小说的最后,雅柯夫自己也意识到所有这一切的创伤都是暴力统治造成的,“有件东西,我是学到了。根本没有不问政治的人,特别是一个犹太人。你不能将二者分开,这是够清楚的。”
四 结语
两年的狱中生活,雅柯夫受到非人的虐待和折磨,通过细心阅读《旧约全书》,他了解到自己与犹太人命运是紧密相关的,意识到犹太精神的重要性,雅柯夫获得了道德的成长,完成了自己精神回归之旅。他开始正视自己的犹太身份,决定承担起自己为犹太人受难的历史使命。历尽苦难洗礼的雅柯夫并没有屈服,多次拒绝检察官的威胁利诱,否认自己是杀害基督男孩的凶手,避免了一场针对犹太民族的屠杀。当审判要开始时,雅柯夫在梦中告诉比比柯夫,“我内心有点变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我怕得少,恨得多。”他不再排斥、痛恨自己的犹太身份,他意识到“对于一个异教徒来说,一个犹太人的身份代表着他们的全部,如果他被控告杀害了他们的一个小孩,那么他的整个民族也被控告了,因为在十字架上钉死耶稣基督的凶手的罪就是一切犹太人的罪。”他宁愿自己遭受苦难,失去自由也不愿意整个民族受难。在监狱的苦难中,他已从一个不信奉犹太教的人回归到犹太传统伦理中,承担起整个犹太民族的责任。主人公雅柯夫就是在反犹浪潮中的一只替罪羊,在经历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层面的创伤后,通过犹太精神的回归才使创伤得以复原。马拉默德把雅柯夫的命运不仅与犹太人命运且与其他民族命运相连,揭示出只有将个人遭遇与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敢于面对自己的身份,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陶家俊:《创伤》,《外国文学》,2011年第4期。
[2] Caruth,Cathy.The 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tive,and Histor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P,1996.
[3] 陈世丹:《多克特罗的创伤叙事解构美国神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日。
[4] 伯纳德·马拉默德,杨仁敬译:《修配工》,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5] 弗洛伊德,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6] 莫里斯·迪克斯坦,方晓光译:《伊甸园之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 李岩:《暴力与伦理的纠葛——解析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的后现代主义意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
(杨娟,贵州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关键词:雅柯夫 《修配工》 创伤 暴力
一 引言
伯纳德·马拉默德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大多反映底层犹太人的困苦生活,描述他们喜怒哀乐及坚韧的性格。《修配工》这部小说于1967年分别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文学奖。故事的写作背景是在20世纪初,日俄战争之后,美国国内矛盾剧烈,反犹势力浓厚。主人公雅柯夫为了寻求美好生活,来到基辅非犹太人居住区,却被诬告为杀害基督小孩的凶手,没有任何证据就锒铛入狱并在狱中受到非人的折磨。
20世纪是一个充满戾气的时代,暴力及民族屠杀让文明出现了断裂。两次世界大战的恶梦,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绝人寰使具有现代文明本质的创伤成为一个时代的关键词。创伤一词由开始的医学及精神分析领域逐渐进入文学领域。陶家俊教授认为,“创伤源于现代性暴力,渗透了资产阶级家庭、工厂、战场、性/性别、种族/民族等多层面,是现代文明暴力本质的征兆。”凯茜·卡鲁斯将创伤定义为:“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后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它干扰性的方式反复出现。”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暴力指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1999年,WHO对暴力作了如下解释,“暴力是故意使用武力,对自己、他人,或者对一个团体、社区进行威胁或采取实际行动,造成或有较高的可能造成身体的、精神的伤害、死亡,发展为破坏或抢夺的行为。”从类型上看,暴力主要分为三类,自我伤害暴力,人际间暴力和有组织的暴力。其中有组织的暴力是为特定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目标所驱动的社会性或政治性团体的暴力行为。当政治行为出于特定政治目的、针对统治关系实施有组织的物质力量,对自我、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和伤害,从而产生重大政治后果时,就形成了一种暴力统治。
本文主要从创伤角度来分析主人公雅柯夫经历的身体创伤及精神创伤,并提示其创伤的根源是国家暴力统治。只有回归到犹太身份,才能走出创伤,担负起民族责任。
二 创伤的表征
自出生以后,雅柯夫从未体会过真正的家庭温暖。他生来就是个孤儿,生下不到十分钟,母亲便去死了。出生不到一年,父亲在一次事件中被枪杀,上小学时,躲过哥萨克人历时三天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整个童年是在臭气冲天的孤儿院里度过。与妻子结婚后,五年不曾怀孕,后来妻子跟一个在小旅馆中遇到的陌生人私奔了。厌倦了犹太小镇噩梦般的生活,雅柯夫急于想摆脱此地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当他满怀希望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时,殊不知最大的创伤才刚刚开始。他不仅遭受残酷的身体创伤,精神也严重受到摧残。
创伤源自希腊语,本意是外力给人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身体的创伤是一种有形的伤害,创伤导致组织损害,严重的创伤还能够引起休克。创伤的结果是给机体带来暂时或长久的损害。因在雪夜里搭救一位俄罗斯老人,雅柯夫得到一份收入颇丰的砖厂工作。但好景不长,随着基督教小孩在附近木屋被残忍杀害后,在没有任何证据下,雅柯夫被捕入狱。在监狱中,雅柯夫受到前所未有的身体摧残。监狱条件极其恶劣,狭小、肮脏、幽闭,冬季阴冷、夏季闷热而且时时散发着浓烈的腐臭气息。在得知他是因杀害基督小孩入狱后,监狱同住室友们对他进行暴打,“阿金莫特奇用双拳打他的脖子,而普特西金则从他背上狠狠地踢……他们野蛮地踢他,直到他失去知觉。”每一次更换囚室,都会受到新室友们的暴打。当他的脚被钉子扎肿无法行走时,卫兵眼睁睁看着他爬到距离较远的医务室。医生对他进行手术时不上麻药,直至雅柯夫昏迷。“他的脚溃烂了,脚底布满了血淋淋的伤疤和流着脓血的疮……他爬到楼梯下面时,双手磨得青一块紫一块,两膝出血……爬过院子的一半路,他便瘫倒了。”不仅如此,雅柯夫每天还要忍受数次的搜身,在众人面前脱光衣服接受细致粗暴的全身检查。为了逼迫雅柯夫承认自己罪行并早日受到法庭审判,监狱长还试图通过在食物中下毒来消弱他的精神意志,使他不断地腹泻,呕吐以致全身无力。
雅柯夫对身体创伤尚且可以忍受,最让他痛心疾首的是精神创伤。精神创伤是由灾难性事件所导致的,对受害人具有持续和深远影响的心理伤害。二战时,希特勒法西斯专制政权针对欧洲犹太人进行恐怖统治及种族大屠杀,近六百万犹太人被纳粹分子夺去生命。日俄战争之后,为了缓解国内罢工、暴动和暗杀的压力,政府把所有罪责归于犹太人。在沙皇对日本让步后不到一天时间,对三百个城镇同时进行了大屠杀。“在1905年至1906年期间,成千上万无辜的人被砍头,财产损失达几百万卢布,这些大屠杀是在内务部长的办公室里策划的。”大屠杀成为犹太人心中永远的痛,他们被“定格在其创伤上”。迪克斯坦这样评说大屠杀给犹太人造成的影响,“在大屠杀之后,犹太人的命运对许多人来说己经变成了人类处境的一篇寓言故事:一出毫无意义的可怕的受难剧,它揭示了恐怖时代的种种现代特征。”创伤事件虽然己成过去,但它会一次一次闪回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对他们造成不可估量的显性或是隐性影响。在监狱中,雅柯夫经常会做恶梦,梦见自己正处于大屠杀之中,人们被哥萨克骑兵用马刀砍了头,自己在逃跑中被枪击中亦或是藏在桌子下面被拖出砍头,亦或在逃跑时失去手臂和眼睛,亦或妻子被士兵强奸然后挖出内脏,亦或斯莫尔的尸体被四分五裂挂在窗子上。每次梦到这些,他都痛苦不己。
三 创伤的缘由——暴力统治
暴力不是一个敌人,而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是一种刻意犯下的“平庸的恶”,在为某种集权主义意识形态服务时被用来解释其政策及行动的正当性。暴力使整个世界裂开了一道历史性的深渊,并成为一些组织达到政治目标的合法手段。因此特定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便形成了暴力统治。 小说《修配工》中,主人公雅柯夫处在尼古拉二世统治下风云变化的俄国,日俄战争结束不久,社会矛盾激化,波兰王国人民进行革命试图推翻俄国在边境的统治,危机四伏。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社会千疮百孔。为了转移矛盾,统治阶级将目标指向当地的犹太人。政府上行下效,反犹团体,如基辅俄罗斯人联合会和黑色百人团双头鹰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氛围——俄国的所有不幸都是由这些犹太从造成的。“上帝保佑我们大家不受血腥的犹太人杀害……他们是吸血鬼,寄生虫……他们搅乱了天空和大地,他们把俄国推向死亡,犹太人是魔鬼,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杀害基督教男孩的罪名下,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如农民、工人、商人、政治家,甚至是监狱的囚犯,都在政府所宣扬的反犹旗号下团结起来,合力迫害雅科夫。所有证据都统一指向他,官员们绞尽脑汁写起诉书,普通民众力所能及的作伪证,主人公在监狱中所受的身体创伤,如被监禁、殴打、进行无麻药的血腥手术、忍受饥饿、食物被投毒及每天例行的几次搜身都来源于这种无形的有意识的暴力统治。
历史上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也是暴力统治的一种体现。自古以来,政治权力与宗教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统治阶级总是需要宗教的维护,而宗教亦需要政治权力的保护。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体系,宗教则成为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口号及一种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在宗教方面,推崇新约的基督教和恪守旧约的犹太教势不两立。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优等民族的犹太民族与暴力专制,奉行沙文主义的俄罗期民族一直针锋相对。“政府为了分散公众注意力,用民族主义来反对非正教的俄国人……他们把民众的不满情绪引向反犹太人的冲突,这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一个简单办法。”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不受颠覆,沙皇政府借助宗教的旗号,在国内外对犹太人进行数次大范围的屠杀,给当时居住在俄国的犹太人带来极大的灾难及心理阴影。这些大屠杀行为都是暴力统治的一个集中体现。小说中,雅柯夫恶梦不断的精神创伤正是由沙俄的暴力统治所造成的。
主人公雅柯夫被指控有三项罪名,盗窃、强奸及宗教谋杀罪。由于每项罪名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主人公时而被指控为犹太复国主义者,时而被指控为社会革命党或犹太国际秘密政府的代理人。在整个事件中,雅柯夫的角色只是充当一只在反犹浪潮中无辜的替罪羊,担任整个民族受难的使命。“他的职业是修配工,他一生从未做过对他们不利的事……竟成了沙皇和官员们所统治的俄国的不共戴天的敌人,这除了他是个犹太人外,别无其他原因。”在整个过程中,罪行并不重要,统治阶级只须为其暴力寻找借口。对于统治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什么被认为是事实,从而有利于其阶级利益。在小说的最后,雅柯夫自己也意识到所有这一切的创伤都是暴力统治造成的,“有件东西,我是学到了。根本没有不问政治的人,特别是一个犹太人。你不能将二者分开,这是够清楚的。”
四 结语
两年的狱中生活,雅柯夫受到非人的虐待和折磨,通过细心阅读《旧约全书》,他了解到自己与犹太人命运是紧密相关的,意识到犹太精神的重要性,雅柯夫获得了道德的成长,完成了自己精神回归之旅。他开始正视自己的犹太身份,决定承担起自己为犹太人受难的历史使命。历尽苦难洗礼的雅柯夫并没有屈服,多次拒绝检察官的威胁利诱,否认自己是杀害基督男孩的凶手,避免了一场针对犹太民族的屠杀。当审判要开始时,雅柯夫在梦中告诉比比柯夫,“我内心有点变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我怕得少,恨得多。”他不再排斥、痛恨自己的犹太身份,他意识到“对于一个异教徒来说,一个犹太人的身份代表着他们的全部,如果他被控告杀害了他们的一个小孩,那么他的整个民族也被控告了,因为在十字架上钉死耶稣基督的凶手的罪就是一切犹太人的罪。”他宁愿自己遭受苦难,失去自由也不愿意整个民族受难。在监狱的苦难中,他已从一个不信奉犹太教的人回归到犹太传统伦理中,承担起整个犹太民族的责任。主人公雅柯夫就是在反犹浪潮中的一只替罪羊,在经历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层面的创伤后,通过犹太精神的回归才使创伤得以复原。马拉默德把雅柯夫的命运不仅与犹太人命运且与其他民族命运相连,揭示出只有将个人遭遇与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敢于面对自己的身份,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陶家俊:《创伤》,《外国文学》,2011年第4期。
[2] Caruth,Cathy.The 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tive,and Histor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P,1996.
[3] 陈世丹:《多克特罗的创伤叙事解构美国神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日。
[4] 伯纳德·马拉默德,杨仁敬译:《修配工》,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5] 弗洛伊德,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6] 莫里斯·迪克斯坦,方晓光译:《伊甸园之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 李岩:《暴力与伦理的纠葛——解析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的后现代主义意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
(杨娟,贵州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