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树台中心学校)
摘 要:品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先进的科学知识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在一个群体中参与学习的;品德教育在时间上是纵向延伸的,在空间上又是横向展开的——家庭、学校、社会。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基本概念解读》中指出“《品德与社会》是新型的小学综合课程,体现了新时期对公民素养的新要求。这门课程不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合并,而是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具有一些新的思想和教育意义,更应该渗透于各个学科当中,使学生在方方面面接触与学习这门课程。
一、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在近年来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两个弊病:一是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分离,缩小了品德教育的领域,也降低了品德教育的意义;二是品德教育的途径方法上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而实效甚微,使之无从下手。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如学校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品德的大部分基础应该在这段时期内形成,学生的世界观是在这个时期内奠定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入学之前,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也是一个重要时期,学前教育一般强调“从小看大,三岁知老”。由此可见,学生的品德教育学前有学前的侧重,学校有学校的侧重。
三、提高思想与社会课教育效果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利用其他学科教材的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联系其他学科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助力。例如,历史教材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口皆碑,是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的好材料。再如,语文教材的编选自始至终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章有《我的战友邱少云》《詹天佑》等,培养尊师爱友亲情的有《她是我的老师》《师生情》《再见了,亲人》等,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教育的有《周总理的睡衣》《总司令换房子》等。因此,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各学科知识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使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升华到庄严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些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的教师,可以成为学生敬佩、崇拜的典型,成为学生人生的楷模。从沙健孙的《难忘的启蒙》一文中,就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及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崇拜。在教学中,这种爱屋及乌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教书与育人就是这样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格的力量要靠人格去形成、去塑造。
2.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品德影响的深刻与有效,也不是课堂教学所完全可以包容的。例如,可以通过“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爱鸟周”“环境日”“植树节”等提高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通过学校组织的联欢会和各种竞赛,给爱好兴趣各不相同的学生都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加强特长创造条件;通过集体评比或比赛,如先进班集体、班级拔河比赛、田径比赛等加强学生的团体意识;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整体素质……这一切活动都是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活动的作用,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这些活动中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3.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中
品德有自己独特的领域,“知、情、意、行”有渗透在教学中的部分,也有在教学活动以外的部分;有是与非价值判断,美与丑的审美情趣;有好与恶的情绪波澜,爱与憎的情感倾向;有个人与群体利益冲突、个人私欲与社会规范相矛盾,进步向上需要克服许多困难的时候人们对自我的约束与克制等。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贯穿于品德教育的始终。品德还与其他教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品德是美育的亲姐妹。没品德的东西不美,不美的事物不蕴含完善的道德。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与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是密切相连的。品德与体育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体育运动、竞赛都需要运动员有高尚的体育品德。通过体育运动和竞赛,通过日常的体育锻炼,在增长学生体质的同时,也锻炼着学生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总之,品德教育渗透于各种教育之中。
总之,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亚夫,高峽.《品德与社会》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田进兰,女,中卫市海原县树台中心学校教师,大学本科,一级教师;马强,男,中卫市海原县树台中心学校教师,大学专科,一级教师。
编辑 白小琴
摘 要:品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先进的科学知识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在一个群体中参与学习的;品德教育在时间上是纵向延伸的,在空间上又是横向展开的——家庭、学校、社会。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基本概念解读》中指出“《品德与社会》是新型的小学综合课程,体现了新时期对公民素养的新要求。这门课程不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合并,而是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具有一些新的思想和教育意义,更应该渗透于各个学科当中,使学生在方方面面接触与学习这门课程。
一、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在近年来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两个弊病:一是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分离,缩小了品德教育的领域,也降低了品德教育的意义;二是品德教育的途径方法上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而实效甚微,使之无从下手。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如学校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品德的大部分基础应该在这段时期内形成,学生的世界观是在这个时期内奠定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入学之前,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也是一个重要时期,学前教育一般强调“从小看大,三岁知老”。由此可见,学生的品德教育学前有学前的侧重,学校有学校的侧重。
三、提高思想与社会课教育效果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利用其他学科教材的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联系其他学科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助力。例如,历史教材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口皆碑,是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的好材料。再如,语文教材的编选自始至终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章有《我的战友邱少云》《詹天佑》等,培养尊师爱友亲情的有《她是我的老师》《师生情》《再见了,亲人》等,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教育的有《周总理的睡衣》《总司令换房子》等。因此,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各学科知识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使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升华到庄严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些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的教师,可以成为学生敬佩、崇拜的典型,成为学生人生的楷模。从沙健孙的《难忘的启蒙》一文中,就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及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崇拜。在教学中,这种爱屋及乌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教书与育人就是这样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格的力量要靠人格去形成、去塑造。
2.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品德影响的深刻与有效,也不是课堂教学所完全可以包容的。例如,可以通过“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爱鸟周”“环境日”“植树节”等提高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通过学校组织的联欢会和各种竞赛,给爱好兴趣各不相同的学生都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加强特长创造条件;通过集体评比或比赛,如先进班集体、班级拔河比赛、田径比赛等加强学生的团体意识;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整体素质……这一切活动都是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活动的作用,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这些活动中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3.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中
品德有自己独特的领域,“知、情、意、行”有渗透在教学中的部分,也有在教学活动以外的部分;有是与非价值判断,美与丑的审美情趣;有好与恶的情绪波澜,爱与憎的情感倾向;有个人与群体利益冲突、个人私欲与社会规范相矛盾,进步向上需要克服许多困难的时候人们对自我的约束与克制等。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贯穿于品德教育的始终。品德还与其他教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品德是美育的亲姐妹。没品德的东西不美,不美的事物不蕴含完善的道德。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与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是密切相连的。品德与体育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体育运动、竞赛都需要运动员有高尚的体育品德。通过体育运动和竞赛,通过日常的体育锻炼,在增长学生体质的同时,也锻炼着学生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总之,品德教育渗透于各种教育之中。
总之,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亚夫,高峽.《品德与社会》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田进兰,女,中卫市海原县树台中心学校教师,大学本科,一级教师;马强,男,中卫市海原县树台中心学校教师,大学专科,一级教师。
编辑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