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气氛索然无味。
为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课堂 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下就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化的学习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真实的、形象的感知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地进入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要新课的导入方法得当、合理、科学,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能启迪思维的情境,才能具有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情境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开讲,首先必须遵循教学目标的原则。教师在开讲时,要启发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就为上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对象不同,导入新课的形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因此,导入新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这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而又愉快地迎接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刚刚启动,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河北省元氏县第九中学)
为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课堂 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下就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化的学习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真实的、形象的感知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地进入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要新课的导入方法得当、合理、科学,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能启迪思维的情境,才能具有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情境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开讲,首先必须遵循教学目标的原则。教师在开讲时,要启发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就为上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对象不同,导入新课的形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因此,导入新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这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而又愉快地迎接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刚刚启动,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河北省元氏县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