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若你正在渴望安排个古典色彩的双休日:你正在策划和“美眉”作一次增加了解的郊游;你久居快节奏多喧哗的城市,忽然遇到天色又好,不冷不热,闲着无事,想和妻儿来一下轻松的远足……我建议,有一个理想去处——朱家角课植园。
课植园位于朱家角北首西井街,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园主马文卿,故又称“马家花园”。马文卿清末捐官道台衔,后于朱家角镇北择地百亩,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兴建园林,停停建建耗时15年,花银30余万,直到马文卿去世,此园还未全部建成。从马家几个小姐嘴里,得到这样信息,至少老马有两点超常之处,一是财大气粗,敢于一掷千金,二是慧眼识宝,园内收藏的老古董不少,石碑长廊,古树名木,应有尽有,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方圆百里,名闻遐迩。
解放后,课植园变为朱家角中学。由于迷恋园内陈年古董,爽约几个好友,冒充学生亲属,混入进去。抚摸着古人留下的墨宝手迹,心头荡起一种震撼,历史的沉淀在课植园开花结果,耳边感受到古代哲人的呼吸声。尤其是别具一格的书城,有仿墙、城垛,上书“月洞门”三字,显得古色古香,踏步上桥,可进入藏书楼。据当年文化馆同志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藏书楼里搬下来的古书古籍古玩,不计其数,在园后打包装船,运入博物馆。课读之余,不忘耕植,马文卿当时造课植园也是这个意思。
无论是战乱还是动乱,百年来,总有些有识之士,对课植园里的老古董,暗中保护,秘密进行,否则它也不可能在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乃至到了课植园作为著名的景点对外开放,我们或许还不知道园内的家底有几多?迎宾厅南侧,有一条约20米碑廊,碑廊内镶嵌明清书画家碑刻15块,有明代文人文徵明“游西山寺”十二首,祝枝山“梅花诗”,唐寅的手札及周天球的诗,时为马氏聘请雕刻高手,依照其真迹雕凿之,字体苍劲,笔锋勾丝毕露,令人叹为观止。还有假山区的奇形怪状的太湖石。这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珍品,历经沧桑,重新向大众吐露出古代艺术品的芬芳,展示了朱家角文物保护的内涵。
一位老者,用手帕轻轻揩拭碑上的印痕,此人竟是朱家角中学钟老师。久违了,钟老师。钟老师古道热肠,对课植园里的大大小小古董文物,视为身边的阿大阿二,在那个“造反”的年代里,他冒着危险,利用住宿校内的便利,半夜三更,肩扛手抬,把石碑石刻之类悄悄藏在床底下,或者偷偷挖地三尺埋起来。直到天亮了,钟老师才把宝贝献出来,当人们去他那间宿舍时,房子里几乎被这些玩意撑破。
钟老师在朱家角的名气很响,人们尊重他,敬佩他,因为他保护了朱家角的一段历史,也幸亏保留下来的这笔遗产,后来才顺理顺章地对外开放。钟老师痴迷文物保护,而且还把目光投向被人忽略的“老古董家底”,通过他的照相机,原课植园已拆除的“红房子”、“水晶宫”,都被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听说要办博物馆,祥凝浜蔡老先生捐出一口石井圈;周荡村一农民捐出王昶墓砖;有一家厂子捐出一只明清鼓瓷凳……更有一些古镇“古董收藏迷”,听说朱家角要向世界开放,木雕、陶器、木器、铜器、铁器,凡是和“古”字搭界的老古董,他们毫不吝啬地捐献出来,他们何尝不是收藏一段历史呢?他们何尝不是保护弘扬民俗民风呢?他们和钟老师一样,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爱护文物,已经成了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推门见河,出门摇橹。一叶扁舟,沿课植园门前的漕港河,咿咿呀呀摇呀摇,映入眼帘的是上海市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窄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小路婉蜒不断,老店名坊两旁林立,确切地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透了千年的气息。老古董多了,家底大了,你就得加倍呵护,时不时地给这些老古董擦擦脸,洗洗澡,适当的时候还得给老古董做做体检养护养护。老古董年代久远,不可能经久耐磨上万年,它也会风化殆尽。
说起朱家角为文物站岗放哨的故事,真的感人肺腑。
现年八十六高龄的老何就是一个。“文革”中,当服务站站长的他,冒着被挨打的危险,从“破四旧”的铁锤下,抢救出城隍庙前一对百年古董石狮,唤来工人竖支架,搭竹棚,拖来撬棒泥刷,撬的撬,拉的拉,抬的抬,蚂蚁啃骨头般把石狮吊放在乎板车上,拖到服务站作“保护性”安置。几十年来,老何顶住数不清“江西人觅宝”,挡住了一次次垂涎三尺,石狮终久没有离开站里半步。终于有一天,石狮经过梳妆打扮,被老何送回“娘家”城隍庙前安放。区博物馆为此授予老何“保护文物,显著贡献”的光荣称号。
当年古人在放生桥立“放生碑”,明文规定,不准放牛贩牛上桥,有一年,一辆手扶拖拉机为抄近路,竟载重直冲上了建立于明代市郊最大的放生桥。居住桥堍的老龚得悉后,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过去放牛贩牛不准上桥,现在铁牛上桥,如不及时制止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一面向上级汇报,一面追到生产队,最后肇事者受到应有的处理,杜绝了破坏文物的重大事故再次发生。
有证可查,朱家角在明清年代,便走出40位举人,16位进士,我们曾在戏文里看到方巾官帽,确确实实在朱家角地区走过路过,关于他们的遗址遗迹,除了有镇志和家谱的文字记载外,更多的是靠钟老师、老何等“文物保姆”护宝识宝,把祖传的古董文物擦亮洗净,还原其本来面目,吸引更多的人寻根问源。我们的目光又在四处巡视,寻找一个个像钟老师、老何这样的古道热肠,我们的言语只有一句话: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保护文物,就是保留一段历史。于是,我们无数双手,在课植园,在朱家角街头巷尾,紧紧地握在一起。
课植园位于朱家角北首西井街,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园主马文卿,故又称“马家花园”。马文卿清末捐官道台衔,后于朱家角镇北择地百亩,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兴建园林,停停建建耗时15年,花银30余万,直到马文卿去世,此园还未全部建成。从马家几个小姐嘴里,得到这样信息,至少老马有两点超常之处,一是财大气粗,敢于一掷千金,二是慧眼识宝,园内收藏的老古董不少,石碑长廊,古树名木,应有尽有,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方圆百里,名闻遐迩。
解放后,课植园变为朱家角中学。由于迷恋园内陈年古董,爽约几个好友,冒充学生亲属,混入进去。抚摸着古人留下的墨宝手迹,心头荡起一种震撼,历史的沉淀在课植园开花结果,耳边感受到古代哲人的呼吸声。尤其是别具一格的书城,有仿墙、城垛,上书“月洞门”三字,显得古色古香,踏步上桥,可进入藏书楼。据当年文化馆同志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藏书楼里搬下来的古书古籍古玩,不计其数,在园后打包装船,运入博物馆。课读之余,不忘耕植,马文卿当时造课植园也是这个意思。
无论是战乱还是动乱,百年来,总有些有识之士,对课植园里的老古董,暗中保护,秘密进行,否则它也不可能在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乃至到了课植园作为著名的景点对外开放,我们或许还不知道园内的家底有几多?迎宾厅南侧,有一条约20米碑廊,碑廊内镶嵌明清书画家碑刻15块,有明代文人文徵明“游西山寺”十二首,祝枝山“梅花诗”,唐寅的手札及周天球的诗,时为马氏聘请雕刻高手,依照其真迹雕凿之,字体苍劲,笔锋勾丝毕露,令人叹为观止。还有假山区的奇形怪状的太湖石。这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珍品,历经沧桑,重新向大众吐露出古代艺术品的芬芳,展示了朱家角文物保护的内涵。
一位老者,用手帕轻轻揩拭碑上的印痕,此人竟是朱家角中学钟老师。久违了,钟老师。钟老师古道热肠,对课植园里的大大小小古董文物,视为身边的阿大阿二,在那个“造反”的年代里,他冒着危险,利用住宿校内的便利,半夜三更,肩扛手抬,把石碑石刻之类悄悄藏在床底下,或者偷偷挖地三尺埋起来。直到天亮了,钟老师才把宝贝献出来,当人们去他那间宿舍时,房子里几乎被这些玩意撑破。
钟老师在朱家角的名气很响,人们尊重他,敬佩他,因为他保护了朱家角的一段历史,也幸亏保留下来的这笔遗产,后来才顺理顺章地对外开放。钟老师痴迷文物保护,而且还把目光投向被人忽略的“老古董家底”,通过他的照相机,原课植园已拆除的“红房子”、“水晶宫”,都被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听说要办博物馆,祥凝浜蔡老先生捐出一口石井圈;周荡村一农民捐出王昶墓砖;有一家厂子捐出一只明清鼓瓷凳……更有一些古镇“古董收藏迷”,听说朱家角要向世界开放,木雕、陶器、木器、铜器、铁器,凡是和“古”字搭界的老古董,他们毫不吝啬地捐献出来,他们何尝不是收藏一段历史呢?他们何尝不是保护弘扬民俗民风呢?他们和钟老师一样,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爱护文物,已经成了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推门见河,出门摇橹。一叶扁舟,沿课植园门前的漕港河,咿咿呀呀摇呀摇,映入眼帘的是上海市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窄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小路婉蜒不断,老店名坊两旁林立,确切地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透了千年的气息。老古董多了,家底大了,你就得加倍呵护,时不时地给这些老古董擦擦脸,洗洗澡,适当的时候还得给老古董做做体检养护养护。老古董年代久远,不可能经久耐磨上万年,它也会风化殆尽。
说起朱家角为文物站岗放哨的故事,真的感人肺腑。
现年八十六高龄的老何就是一个。“文革”中,当服务站站长的他,冒着被挨打的危险,从“破四旧”的铁锤下,抢救出城隍庙前一对百年古董石狮,唤来工人竖支架,搭竹棚,拖来撬棒泥刷,撬的撬,拉的拉,抬的抬,蚂蚁啃骨头般把石狮吊放在乎板车上,拖到服务站作“保护性”安置。几十年来,老何顶住数不清“江西人觅宝”,挡住了一次次垂涎三尺,石狮终久没有离开站里半步。终于有一天,石狮经过梳妆打扮,被老何送回“娘家”城隍庙前安放。区博物馆为此授予老何“保护文物,显著贡献”的光荣称号。
当年古人在放生桥立“放生碑”,明文规定,不准放牛贩牛上桥,有一年,一辆手扶拖拉机为抄近路,竟载重直冲上了建立于明代市郊最大的放生桥。居住桥堍的老龚得悉后,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过去放牛贩牛不准上桥,现在铁牛上桥,如不及时制止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一面向上级汇报,一面追到生产队,最后肇事者受到应有的处理,杜绝了破坏文物的重大事故再次发生。
有证可查,朱家角在明清年代,便走出40位举人,16位进士,我们曾在戏文里看到方巾官帽,确确实实在朱家角地区走过路过,关于他们的遗址遗迹,除了有镇志和家谱的文字记载外,更多的是靠钟老师、老何等“文物保姆”护宝识宝,把祖传的古董文物擦亮洗净,还原其本来面目,吸引更多的人寻根问源。我们的目光又在四处巡视,寻找一个个像钟老师、老何这样的古道热肠,我们的言语只有一句话: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保护文物,就是保留一段历史。于是,我们无数双手,在课植园,在朱家角街头巷尾,紧紧地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