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绘画回归绘画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a123ertswe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桂铭是当今画坛一个特别的人物,不仅因为他的画别具一格,更因为他的人也别具一格。
  有人说张桂铭特别难打交道,有人说张桂铭非常好相处。
  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看上去总归比较深思熟虑。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行事深思熟虑,而怕别人也如此,或者比自己更深思熟虑。做领导如果心里没底,有个诀窍,那就是缄口不语,别人就会感到莫测高深。张桂铭便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但在这沉默寡言而看上去莫测高深的背后,却有着一颗童心。
  很少有人看到张桂铭其实非常童心的一面。
  看不到这一面,便无法理解他的画。
  我看了不少分析张桂铭绘画艺术的宏文,觉得越是理论高深者,离画家越远。
  当我的儿子才5岁的时候,他翻看一大叠画片,上面印的都是当代海上名家名作。当看到张桂铭的画时,他高兴地说:“我最喜欢这张了!”
  犬子亦喜涂鸦。我从不教他,也从不让别人教他。但自从上了幼儿园以后,我就没办法了,现行的教育体制强迫他受教。于是我没兴趣看他画那些被迫学来的画,他也不像以前那么爱画了。但是,在他接受教育之前画的画,却颇有些个像张桂铭。
  当一些知识渊博的大人在对张桂铭的画争论不休时,孩子的心早就与之相通了。
  张桂铭欣赏吴冠中,吴冠中也欣赏张桂铭,虽然他俩并无什么私交。
  他俩确实有些相通的地方。当人们都在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时,吴冠中却说,民族血统的概念将会淡化。张桂铭听了颇为赞同。
  在艺术创作中掺杂了太多“阶级仇,民族十艮”,对艺术家强加了许多本不该由他来承包解决的天下大事。在那些我们尚未淡忘的岁月里,这样的习惯思路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其生命力之顽强,现在变相出现在艺术批评中,只不过把政治口号转化为学术用语了。
  人们往往容易把狭隘当做热爱。
  艺术创作其实无所谓继承传统或是创新求变的。风云际会,因缘巧合,自然而然,就像地球上有一天突然出现了新的物种,你说它是继承还是创新?无所谓继承还是创新,适者生存耳。
  人是无法逃避自己所见所闻所历的经验的。当这个世界的居民互相间早已不再神秘的时候,一个艺术家除非他是瞎子,否则又怎能不受这五彩世界的影响呢?映入眼帘的,都是无法从脑海中抹去的。
  每个人还是真实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画吧。把绘画回归绘画,这正是张桂铭作品的魅力。 画画,似乎任何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都可以从事的。但是,要画出头,却是非有大智慧、大勇气、大定力者不可为。
  中国的绘画自古以来变了不知多少次。每次变,那带头变的人在当时大多要经受非议。艺术家宁可承受清贫,却难以承受蔑视。一旦你想出些新花样,就得承受人们的不屑:“这家伙画的什么野狐禅!”
  主流,往往是平庸的同义词。
  或许主流本来并不平庸,然而一旦它历经坎坷磨难而成为主流以后,就会形成百鸟朝凤的平庸胜景。
  张桂铭的画永远无法成为主流,永远不能成为衡量别人的标尺,因为,这样的画只能他来画,这就像齐白石,别人一学就完——是学的人完,不是齐白石完。
  所以,张桂铭的画要永远保持与主流的距离,保持画家自己自由自在的状态,保持自己孩童般烂漫和倔强的心性。
   这也正是其价值之所在。
其他文献
“乱世金银,盛世集藏”。收藏,时下甚为时髦,全国上下,各大都市都涌动着一股浩浩荡荡收藏热。  古镇收藏夺人眼球,不外是它得天独厚的天时地理。追溯它的根脉,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形成集市村落,后就“商贾贸易甲于他镇”,继而“长街三里,店铺干家”,最后被誉为“三泾不如一角”。镇上名门望族、大户巨富,比比皆是。追溯它的文脉,历史又向人们诉说,从清刑部右侍郎王昶著书立说,到上海《申报》创始人席裕福,从行医
期刊
中国画坛有一个老人,足不出户却经常将画坛搅得纷纷扰扰。他数年前一句话,能让画家、评论家们争论至今;他的画不时在拍卖场上呼风唤雨,屡破成交价格纪录。这个老人便是吴冠中。  看外表,他似农民般的质朴;听他言谈,却像是个热血青年般激情澎湃,以至于他的家人经常在一旁劝阻他,以免他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么强烈的感情。  86岁了,而且病患缠身,他心中牵挂的还是艺术界的事。跟他交谈,我惊讶他对艺术圈里的“一言一行”
期刊
上赛场的“成龙杯”车赛有他的看点。男人看成龙有什么看头,大致看成耀东也就可以了。成耀东和成龙有相似的脸面,这颇有趣;也有相似的好人缘,这也颇有意思。成耀东手下的“国际”兄弟,却难与成龙手下的美女大腕搭脉。看美女们在大哥的呵护关照下撒娇,也算是人间真性情的流露。好生赞叹。  看直播的时候,我心底里无端为大哥捏一把汗。各人有各人的喜好,美女们基本有自己固定的追崇者。看到金喜善稍有被冷落一边的时候,我还
期刊
1992年当短消息出现子英国,却未能取得成功,那时,商家何曾想到,短信在中国会以一种“火箭式”的速度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一席——至少对于拥有手机的人来说是如此的。有人曾把短信比作“丑小鸭”,而如今它却是名副其实的“白天鹅”,周杰伦代言的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充分展示短信今日之霸主地位。    短信发展史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短信的发展史。  早在1992年,短信就已经在英国诞
期刊
记得刚到上海的时候,便被这拥挤不堪的车厢所迫而叫苦不迭,但是看着一个个年青的学子们在座位上还拿着英语笔记本边读边划的劲头,心里不由得对这个城市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  后来想起来,那只不过是对一种由衷的文化情结刚刚了解的起始。  上海的公交车次之多恐怕是全中国城市里数一数二的。  而车上的所有东西,这衣着百态的人,时尚流行的音乐,被捧在眼皮底下的各种报刊杂志,那一口地道流利的属于吴方言之一的上海话,
期刊
又到年关,我们这个久远的乡村又盼着她的子民们一个一个一群一群地回了。  下了火车,背上沉重的牛仔包,照例走了一个多小时,回到这小村。晴天。下午。用煤渣铺过的土路;干干的,似乎与阳光一般刺眼。空旷,田野中不乏绿意。常青树的枝叶显得干巴,倒是光秃的枝干直指天空的些许生气让人心舒。行人不多,偶尔有辆破自行车的吱呀声响起,或者一阵沉闷的摩托车的声响以及刺鼻的汽油味、随之而起的尘烟。穿过这样的空间,我终于从
期刊
明早 上班,漫长的日子从头再来过……
期刊
主题:国庆长假姚明(yymll980@sohu]发表子10—03 11:59    国内好像是七天长假吧,真羡慕!!我们正好是八天的训练营,只好用努力的训练来弥补了。今天是第一天战术训练,一切的情况看来都不错。大家的训练使IEFF十分高兴,但是他同时提出了不想看到训练一天好,一天差。要保持出色。  上午一个该死的记者触到了我的痛处,问我怎么过国庆。我说:“我就差没去吃安眠药来忘记我在国庆长假期间不
期刊
调整休息是第一选择    现在的公务员早不是几年前人们想象中的“一张报一杯茶过一天”,提高行政效能后,公务员每天的工作也是非常繁忙,快节奏的生活又加上工作压力,还常常加肋口点,甚至在双休日也要出席公务活动或者参加会议,岂一个“累”字了得。所以说,7天的长假对他们来说真是珍贵非常。辛苦了那么久,不好好如忪一下怎么行,于是,难得有那么长的一段假期,他们往往都会选择做留守男士或者留守女士,安心地在家里修
期刊
一年里,春节、劳动节、国庆节,三个长假把一年的劳碌分割成了几个片断。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在一个个忙碌片断里,有意无意等待着下一个长假的来临。  没有了寒暑假的上班族们,总在忙得跳脚的时刻幻想那7天的惬意。尚有寒暑假的学生们,依然贪恋不长不短的两个黄金周——就算那7天里作业通常也并不轻松。  奇怪的是,大家虽然都盼着长假,却未必喜欢长假。等待长假来临,更像是在必然的辛苦中,等待一种象征“轻松舒适自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