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理解王羲之在文中的对宇宙与人生认识和看法。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期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文本研习、因声求韵
一、导入
今天来了很多老师听课,又是下午,大家难免都有些紧张和疲惫,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提问: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天花板,地板).点评: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如果学生回答:天空和大地呢?
二、初读感知。请大家听诵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三、情感探究
(一)1、我们来看看王羲之第一次俯仰之间看到了什么?乐在何处?明确:良辰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 群贤 少长 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赏心 畅叙幽情 游目骋怀 极试听之娱;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齐读前两段。
(二)第二次俯仰。1、现在我们来看看王羲之第二次俯仰还是开心的吗?不是,是什么感受?痛。过渡一下:王羲之的情绪有何变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不能不以之兴怀;豈不痛哉!为什么痛?俯仰自我,痛从心起。这里的痛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于个人内心变化.致使情随事迁,物是人非;二是乐景不常,盛事难再。“向之所欣”,转眼之间灰飞烟灭,触目伤怀;三是对生命流逝、感到无奈和忧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心头始终郁结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2、生齐读第三段。
(三)1、在下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呢:?明确: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转化为“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将个人的痛苦转化为历史(千古)命题。痛苦可能是一时的,它由具体的事件引发。而悲哀大多是长久的,它搁在心理反复追问,却没有答案。2、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比如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武夷山秋游,面对美景,大家会悲伤吗?明确:不会。如果有学生回答会呢?林黛玉的意义不在于无来由哭哭啼啼的小性子的表象,而是生活对生命的成全与残酷的敏感。死生亦大亦。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王羲之对这个问题这么执着?
3、王羲之对生死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翻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作的。欣赏王羲之书法,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从“飘若浮云”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消极其表”,从“矫若惊龙”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执著其里”。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生齐读第四段。
4、王羲之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在哪里?积极意义:著书立说,精神传承。
5、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曾经写道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请列举出感慨时光短暂,抒发时不我待的诗文。《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周国平
这也印证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旺盛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正因为生活美好,才引起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四、练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慨呢?每人写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一起交流。示例: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五、作业: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
六、小结: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岁的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多少。老师希望:当我们再次仰望头上的星空,俯瞰脚下的大地时,能于俯仰之间,思考生存的意义,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五、作业阅读:周国平的《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写一段你关于生命的思考。
重点难点.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文本研习、因声求韵
一、导入
今天来了很多老师听课,又是下午,大家难免都有些紧张和疲惫,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提问: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天花板,地板).点评: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如果学生回答:天空和大地呢?
二、初读感知。请大家听诵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三、情感探究
(一)1、我们来看看王羲之第一次俯仰之间看到了什么?乐在何处?明确:良辰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 群贤 少长 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赏心 畅叙幽情 游目骋怀 极试听之娱;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齐读前两段。
(二)第二次俯仰。1、现在我们来看看王羲之第二次俯仰还是开心的吗?不是,是什么感受?痛。过渡一下:王羲之的情绪有何变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不能不以之兴怀;豈不痛哉!为什么痛?俯仰自我,痛从心起。这里的痛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于个人内心变化.致使情随事迁,物是人非;二是乐景不常,盛事难再。“向之所欣”,转眼之间灰飞烟灭,触目伤怀;三是对生命流逝、感到无奈和忧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心头始终郁结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2、生齐读第三段。
(三)1、在下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呢:?明确: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转化为“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将个人的痛苦转化为历史(千古)命题。痛苦可能是一时的,它由具体的事件引发。而悲哀大多是长久的,它搁在心理反复追问,却没有答案。2、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比如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武夷山秋游,面对美景,大家会悲伤吗?明确:不会。如果有学生回答会呢?林黛玉的意义不在于无来由哭哭啼啼的小性子的表象,而是生活对生命的成全与残酷的敏感。死生亦大亦。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王羲之对这个问题这么执着?
3、王羲之对生死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翻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作的。欣赏王羲之书法,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从“飘若浮云”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消极其表”,从“矫若惊龙”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执著其里”。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生齐读第四段。
4、王羲之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在哪里?积极意义:著书立说,精神传承。
5、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曾经写道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请列举出感慨时光短暂,抒发时不我待的诗文。《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周国平
这也印证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旺盛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正因为生活美好,才引起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四、练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慨呢?每人写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一起交流。示例: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五、作业: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
六、小结: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岁的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多少。老师希望:当我们再次仰望头上的星空,俯瞰脚下的大地时,能于俯仰之间,思考生存的意义,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五、作业阅读:周国平的《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写一段你关于生命的思考。